瞬时信息最大接收的挑战--广电与TVBS新闻广播主界面的尝试_tvbs论文

瞬间信息最大接收量的挑战——台视、TVBS新闻播音主界面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界面论文,瞬间论文,台视论文,信息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视新闻的播音主界面,是指在新闻节目开始或新闻之间的电视画面,主要由播音员、电视台徽或该新闻节目的名称、一般性字幕、图片、新闻画面等画面符号组成。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播音主界面是与观众见面的第一个画面,不但是观众印象最深刻的电视新闻画面之一,还起着连接每条新闻的重要作用。因此,不少电视台尝试在播音主界面上增加信息的传播量,以在播音主界面一出现瞬间就能把观众的视线吸引住。

播音主界面风格的创新尝试

学者黄匡宇在5年间对3000个受众调查样本进行研究表明:新闻节目在60秒内,若不能在光、影、声、色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形式冲击,观众则会按动遥控器“宣判”该频道的“死亡”而另寻“新欢”,而某一频道的某一节目如果能在节目开始的60秒~120秒以过目难忘的形式留住观众3次,该节目往往会成为观众下次开机的首选。(注:黄匡宇:《技巧,电视节目创优的必由之路(代序言)》)因此,观众手持遥控器,仅仅在几秒钟内便依据电视画面传达的信息,决定了对节目和电视台的取舍。

因此,为了能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开头就吸引住观众的视线,播音主界面的设计尤为重要。因为在进入版头音乐之后,观众第一个接触的就是主界面。而每播出一条新闻,都要由播音员作为引导和连接。不同的主界面能在观众的心目中形成不同的、各具特色的风格,可以代表该台的总体形象,而且,也是决定能否吸引住观众的关键环节。

近来,台湾地区两家电视台——台视和TVBS,对播音的主界面的设计狠下功夫,力图给予观众最大的信息量,增强视觉冲击力,两家电视台的播音主界面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面的图示,把台视和TVBS在播音主界面上瞬间内,有可能出现的、能带出巨量信息的视觉点作了个比较,得出了数据:

▲台视3·25改版前的播音主界面图示

▲TVBS播音主界面图示

从表格上,我们看到在播音主界面出现的这一段时间内,TVBS最多的时候会有8个可视点出现在画面上,而台视则有5个。这相对于大陆的电视新闻画面一般只有3~4个可视点的情况来说,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因为,如果视觉点布局得当,那么就能有效地发挥出每个视觉点所携带的信息的传播功能,也就是能实现瞬间最大信息量的传播。

新视觉习惯的开创

其实,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克服三大难题:传播的速度、信息的容量和信息的准确性。(注:王承友:《电视声画关系论》,选自《中央电视台优秀论文集:首届专业论文评选获奖作品》(刘宝顺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两个电视台之所以这样“丰满”地安排他们的播音主界面,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观众在接触播音界面的瞬间接收到最多的信息,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这两个台的播音主界面主要借用了以下三个突出的画面构图的特点来增加信息传播量,创造新的视觉习惯。

第一,语言、非语言画面符号的丰富运用

对各种画面符号充分运用,使文字、图像与声音巧妙结合,是这两个电视台播音主界面的一大亮点。

两个电视台的新闻导语和小标题制作得特别详细,一条新闻往往有两三条小标题,有效地减少了电视线性传播所带来的瞬逝信息的不确定性,给观众的收看和阅读带来了方便,使文字、图像与声音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信息结构。

TVBS和台视对字幕的重视可以说是对报纸追踪报道和导读的借鉴。TVBS在左边还设置了关于正在播报的新闻的“较早前录影”字幕滚动条,追求的也是这种追踪报道的效果。这相当于报纸的新闻背景,把新闻的大概资料重新整理,让观众知道前因后果。而台视则把当天的其他新闻预告设置为滚动字幕,在播报新闻的时候同时出现。这样一来,观众就可以知道当天还会有什么精彩新闻,也相当于现在很多报纸头版的导读。

两个电视台对图表、空间、色彩、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也是非常充分的。两家台的播音主界面上,播音员的头像都很大,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会加倍放大在观众面前。例如3月11日的TVBS新闻《为夫伸冤,妇人带骷髅头机场抗议》中,播音员先是眉头轻轻皱了一下,流露出惊讶和害怕的表情,而在讲述这个妇人的悲惨经历的详情时,播音员微微摇头表现出同情的神态。虽然播音员是否应该在观众面前流露带有倾向性的表情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但对于以煽情的社会新闻为主要卖点的台湾新闻节目来说,这种有效引领观众情绪的表现手法无疑能带来更多的关注,使信息传播的效果更加到位。

第二,播音员在画面构图中的视觉分量减弱

在电视画面中,有效地运用视觉强点的分布来设置画面构图,可以收到理想的视觉信息传播效果。一般来说,按照人们心理注意的规律,在电视屏幕中,可以分为4个视觉强点(见下图),(注:黄匡宇:《理论电视新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诱发力从强到弱的顺序分别是A、B、C、D。

视觉强点示意图

TVBS和没改版前的台视,播音员的位置一般位于视觉最薄弱的地区,按上图所示,都处于B和D之间的位置,而新闻画面则安排在视觉最强的地区。这样的布局,把新闻画面的信息主次分明地传播给观众,观众的接收效果也会得到提高。而有时候,虽然把播音员的位置调到左边的视觉强点,但是右边活动的新闻画面又能调动观众的视觉反应,把其视线引回新闻画面一边,既避免了播音员固定位置的单调,又不会减弱观众对新闻画面的注意力。

第三,灵活带出新闻画面

很多的电视新闻节目都采用由播音员播音直接转入新闻画面的方法,而TVBS和台视则增加了过渡画面:一边是播音员,一边是新闻现场画面,播音员向现场的记者提问现场情况,记者在新闻现场回答。这称为“一屏多画面”或者“画面分割”,一方面以多幅画面扩大了信息量,还可以产生一种蒙太奇剪接效果。(注: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另外,这种对话的构图和剪辑形式,使新闻的真实性得到证实,更好地发挥了电视新闻的现场证实性,特别是将画面处理成活动变化的效果来展现,现场感更强烈,信息接收效果更好。

瞬间最大接收量≠瞬间最大接受量

TVBS和台视在播音主界面的创新,创造了新的电视语言“语法”,确实给同行带来很大的启发。但是这种创新的方式也带给受众超负荷的瞬间信息量,也是对受众接收量极限的挑战。接收并不等于接受,观众能承受得了这么巨量的瞬间信息吗?信息瞬间最大接收量就等于瞬间最大接受量吗?

如果强加的视觉点超出了观众瞬间能承受的强度,那么,这些视点就有可能成为干扰信息传播的噪音。例如,有人质疑TVBS在新闻画面插播的“较早前录影”,因为字幕是向上滚动的,与人一般从上往下看的阅读习惯相反,如果受众要认真看清这些字幕,必然分散了观众对播音员声音的注意力,造成传播信息的流失。台视的新闻要点预报也受到不少非议,有人批评说,观众很难一边听播音,一边看新闻画面,同时注意到预报的新闻内容。

另外,仅从画面上看,如此多的视点布局也不利于观众接受,一个画面中没有空白或者空白不够,必然使人的视觉应接不暇,这样既杂乱无章,使人感到烦闷窒息,又削弱了画面的表现力量,那观众对画面信息的接受能力也会被削弱。今年3月25日台视改版,减少了播音主界面的可视点,简化了布局,看来似乎是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了。

注释:

③黄亚安:《电视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标签:;  

瞬时信息最大接收的挑战--广电与TVBS新闻广播主界面的尝试_tvbs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