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穷:全球目标_中国贫困标准论文

消除贫穷:全球目标_中国贫困标准论文

消除贫困:全球的奋斗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奋斗目标论文,贫困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3月联合国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有关社会发展的世界首脑会议,专门讨论贫困、失业和社会分化三大社会问题,这在联合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它表明,向贫困开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共同承担的艰巨使命。

一、对“贫困”的理解

“贫困”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看似简单的问题由于世界上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水平、程度参差不齐,专家乃至决策者们的认识角度也不一致,因此,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加以衡量界定。有鉴于此,世界银行在其1990年的《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的定义表述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该报告指出,贫困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收入低下,营养不良,缺少必要的社会服务,以及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低下等等。事实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对“最低生活水准”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许多国家规定有适用于本国的“贫困线”。这种指标是用以考察一国内部的贫困状况的,因此它在各国之间就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美国人均年收入5400美元以下的贫困线同黑非洲穷人每日几美分的赤贫显然无法同日而语。为此,世界银行在参照这种国别贫困线的同时,还制定了一个可在国家之间进行比较的通用贫困线。1992年世行规定贫困线指数是人均年收入370美元以下。为更准确、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平均预期寿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及儿童净入学率或成人识字率等指标(也即人文发展指标或社会发展指标)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世行在考察各国实际发展水平时,一般还考察该国享受医疗保健状况、每日卡路里摄取量及洁净水饮用等等情况。1992年,世界银行将每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675美元以下的国家列为低收入国家,而其中人均收入在370美元以下(1993年为380美元)、其它人文发展指标也很低下的国家被列为最不发达的国家,也即穷国中的穷国。

上述指标虽已被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广泛采用,但在国际上仍存争议。例如,人均收入是经济学家们衡量发展状况的首要依据,但是,以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对于各国因购买力不同造成的差别就难于正确反映出来。而近年来上述机构非正式采用过的购买力平价统计方式同样存在不合理性。例如去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35美元,属低收入国家,但按购买力平价方式计算则已超过1000美元,世行甚至将我国列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这显然过高估价了我国发展程度。尽管存在局限性,但上述综合评价标准仍可大体上反映各国的发展状况。

另外要指出的是,所谓穷国,并不是整个国民都穷,而是指绝大部分人穷,少部分人富,贫富悬殊大,贫困人口的发生率高。另外贫困和贫富不均是两个概念,就后者而言,它表现出的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分化以及各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而实际上它却含有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两方面的含义。在发达国家内部,固然还存在有赤贫现象,但毕竟比例很少,更多的是相对贫困,而就世界范围内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属减轻乃至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因此,贫困化首先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但同时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二、贫困:对人类的挑战

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表明,在全世界56亿人口中,有近13亿人口仍生活在赤贫状态。最近20年间,发展中国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增加了40%;在全球28亿劳动力中,1.2亿人长期失业,7亿人处于“半失业”状态;有15亿人无法享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每天在挨饿的人就达7.5亿;有4000多万人因社会动荡或战乱背井离乡,成为难民。世界范围内贫富差别继续扩大,两极分化严重,20%的穷人仅享有世界收入的1.5%,而20%的富人却拥有全球83%的财富。

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公正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一些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趋势甚至还在加剧。

——在贫困人口的分布上,亚太地区就占有8亿而其中仅南亚就达5亿之多,亚太地区穷人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二,是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拉美贫困人口近2亿,非洲则近3亿,占总人口的一半。中国虽没有明确贫困线,但到1995年4月,尚未实现“温饱”标准的绝对贫困人口达7000万。

——在贫困国家的数量及分布上,1993年全世界209个国家和地区中,有59个国家和地区人均收入在380美元以下,而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国家就有48个,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比例最高,占有其中33个,亚太地区则有13个。这些穷国中的穷国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第四世界”。

——就贫困群体的特征而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城乡之间的两极分化,也即农村中穷人最多,如亚太地区8亿穷人中就有6.4亿生活在农村。另外,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以及儿童较之成年男性更易陷入贫困。在全球15亿缺乏基本医疗服务的人中,有70%以上是妇女。

——从贫富分化的程度看,穷国与富国之间差距日益扩大。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表明,最贫穷的莫桑比克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0.2美元,而同年世界首富的端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6410美元,人均每天近100美元,双方差距500倍。在许多国家内部,贫富分化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贫富悬殊突出的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富人堪与欧美富翁相比,不到10%的富人占有国家财富的90%,而那里的穷困农民每天收入不到5美分。

——就人文发展指标而言,穷富国之间亦有悬殊差别,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期望寿命50岁,而高度发达的日本已超过了80岁;黑非洲儿童死亡率高达190‰左右,南亚地区亦达170‰;而北欧的瑞典等高福利国家还不到10‰,黑非洲文盲率达80%左右,而发达国家识字率基本都在95%左右。发达国家平均每400人就有一位医生,而发展中国家平均每7000人才有一名医生,一些非洲国家甚至每3.6万人才有一名医生。发达国家居民每日卡路里摄取量平均在3000大卡以上,而非洲穷国一般在1000左右,有的甚至只有一、二百。

由此可见,贫穷是发展中国家最尖锐的问题。当然,在西方国家,这一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西方相对贫困人口即达15%,无家可归、露宿街头者随处可见。因此,贫困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个挑战。

三、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虽然都存在着贫困,但二者之间在产生根源和性质上有很大不同。简单地说,发达国家的贫困源于其高度的发达,而发展中国家则在于它的不发达或欠发达。在西方,经济的高度发展,日益加速的产业和科技革命造成的严重失业,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国内国际的诸多因素造成的贫困化,既复杂又多样化,远远超出社会问题的领域,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首先是生产落后的反映,是生产力不发达的产物。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着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更存在着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这种二元经济结构是它们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它不仅表现为现代工业与落后的农业与手工业并存,也表现为闭塞偏远的农村和发达的城市并存;现代的生活方式同传统的文化并存,在向现代生产方式过渡的过程中,与传统经济密切相联的大批农民或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土地,或因出现剩余劳动力而大量涌向城市,城市又无法全部容纳,于是就造成了贫困。而且,传统经济部门在同现代工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也使得这些部门的劳动者陷于困境。不少国家由于资源和地域差别造成的贫富分化和贫困的恶性循环,实际上也反映出传统的经济结构同现代经济结构的对立。

2.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使发展中国家产生贫富分化。从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在80年代10年中,东亚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6.3%,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7.9%,成为世界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从而为减轻贫困提供了良好基础。而对拉美、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来说,80年代却是“失去发展的10年”,是战后以来最困难的10年。拉美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10年间年均下降0.5%,黑非洲同期年均下降1.2%,中东和北非则以0.4%的速度缓慢增长。经济增长的迟缓乃至倒退,使黑非、拉美贫困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进入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经济继续高速增长,而黑非洲在90年代头4年国内生产总值则还呈下降趋势,因而非洲成了当今世界上最贫困最落后的大陆。

3.社会分配不公正,社会服务措施不力。尽管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摆脱贫困的基本条件,特别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必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增长与发展并不具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未必就等于社会发展,增长也不会自然推动贫困的消除。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在于分配的不公正,向穷人提供社会服务的措施不力,比如拉美国家,60年代至80年代初曾经取得过世人瞩目的发展速度,但拉美的贫困化至今都很严重;尤其是贫富差别之大令人吃惊,从60年代至90年代,拉美贫困人口增长近一倍,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社会分配不公正。拉美一些领导人长期以来受西方观点影响,认为不平等分配是经济增长的条件,所以对争取社会公正重视不够,经济好转时获益的首先是少数富人,困难时遭殃的总是大多数穷人。另外,重工轻农,在价格、税收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以农为生的人因此生活水平难有提高。近些年来,拉美、非洲国家实行经济调整改革,减少国家干预,实行私有化,取消一系列福利政策,虽经济有所起色,但有的仍未解决在利益和负担之间如何分配,致使贫富分化更趋严重,这种情况在前苏联及东欧经济转轨国家中也普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穷国在力图恢复经济增长时,却削减了用于发展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的社会投资,而教育的贫困,正是穷国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一个致命因素。

4.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穷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人口增长过快。目前世界人口年均增长率1.7%,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20年来保持3.2%左右,长期以来人口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因而处于负增长状态。拉美地区人口增长率2.1%,80年代的经济增长也未超过人口增长。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以及中国,都是人口大国。过快的人口增长消耗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带来新的失业和贫困,不仅贻误发展,还危及社会安定。值得重视的是,人口猛增还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的衣食住行,出现过度砍伐森林,过度种植,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干旱及沙漠化等后果。因此,人口增长过快和生态恶化,既是许多穷国贫困的原因,又是结果,二者互为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5.政局动荡,腐败盛行,政策失误。经济与政局历来互为影响,经济困难导致政局不稳,而政局不稳又会影响经济发展。东亚国家这些年来之所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局较长时间保持了稳定。相形之下不少非洲国家近年来深受多党制浪潮、部族、宗教、边界等冲突的困扰,经济运转都难于正常化,居民生活的改善更无从谈起。另外,长期以来,一些国家的当权者贪污腐败,执政时热衷于聚敛财富,挖国家墙脚,用以改善教育和文化医疗条件等社会服务的投资一再压缩。还有不少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实施的发展战略又脱离本国实际,加之管理上的混乱和失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6.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不利。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工业制成品价格不断上涨,使发展中国家严重受损。加上债务负担沉重,西方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援助趋于减少,特别是西方以人权“民主化”等条件处理双边经贸关系,单方面的经济制裁、贸易配额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层出不穷,也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剧了南北贫富差别的扩大。

四、向贫困开战:全球的奋斗目标

贫困不仅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威胁着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是巨大的阻碍。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就为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发展做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减轻贫困方面,东亚特别是中国做出的努力举世公认,这一努力不仅造福于本国人民,而且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是巨大的贡献。

从各国反贫困斗争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消除贫困需要有一个涉及经济、政治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增长。联合国和世行认为,这种增长应该是一种“高质量的增长”,即它“意味着一种能够维持下去的增长”。通过这种适度的、基础广泛的经济增长来带动的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一发展应建立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如适当的产业政策,不仅保障有较快的工业发展速度,而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以吸收更多的就业,从而提高国民的收入;合理地配置资源,重视环境保护;严格控制人口,特别是扩大对文教、卫生事业的政府投资,以利全民素质的提高,形成增长、社会服务和减轻贫困三者的良性循环。按照世界银行的概括,就是经济增长和对穷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两方面兼顾的基本战略。

为实现全球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今年3月召开的联合国社会首脑会议通过了《宣言》和《行动纲领》,118个与会国家的政府首脑或代表作出承诺,要为消除贫困和社会不公正采取“果断的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将社会发展作为制定政策和实施行动的最优先项目,通过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共同推行社会的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行动纲领》将对全球的反贫困斗争起到新的促进作用。

标签:;  ;  ;  ;  ;  ;  

消除贫穷:全球目标_中国贫困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