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传承的辩证认识--在布莱希特诞辰、研讨会和中国德国文学第八届年会一百周年之际_戏剧论文

对学习传承的辩证认识--在布莱希特诞辰、研讨会和中国德国文学第八届年会一百周年之际_戏剧论文

辩证认识学习继承——记布莱希特诞辰百年纪念、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德语文学年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语论文,诞辰论文,年会论文,中国论文,第八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纪念德国伟大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诞辰百周年,中德友好协会、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歌德学院、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于5月11-14日联合召开了布莱希特纪念大会、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德语文学年会。中国对外友协常务副会长陈昊苏、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陈昌本、中国作协副主席张锲、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汝信、中国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徐晓钟及来自全国各地与香港特区的数十名德语文学研究家、布莱希特戏剧编导演及新闻出版界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北京歌德学院院长及来自德国的著名学者J.Knof与K-D·米勒先生也应邀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三毛钱歌剧》等布氏戏剧演出活动。

与会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布莱希特的生平、思想、戏剧理论和美学成就等进行了学术探讨。他们指出,布莱希特在20世纪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潮流高涨时创作了大批激励鼓舞工人阶级走向觉醒与战斗的戏剧诗歌作品。他在文学戏剧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积极贡献为他赢得了永远的光荣。叶廷芳说,布莱希特紧紧把握着时代的脉搏,以充满智慧的辩证思维和奇异而朴实的审美思维独树一帜,为20世纪的戏剧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无论对西方还是对中国的戏剧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张黎认为,布莱希特在戏剧创作上取得的杰出成就,给德国革命文艺带来一场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后人称其为“美学解放”,他的艺术观被称为“非亚理士多德艺术观”,这是他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与会者对布莱希特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范大灿说,布莱希特无疑是一位革新家。但他并不是那种一味求新、彻底否定历史遗产的所谓“革新家”,布莱希特在革新的同时仍然与传统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一点,使这位锐意革新的作家成为具有长远影响的作家。在谈到布莱希特的创作对我们今天的意义时,他说,布莱希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现时性,它们或是针对当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现实问题的直接回应。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同时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布莱希特是自“五四”以来,继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第三位对我国戏剧运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国戏剧家,如何认识理解他的演剧理论与舞台实践成为与会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徐晓钟对我国多年来在理解布莱希特的演剧理论上往往出现情理辩证关系的割裂提出了批评。他说正如布莱希特自己所说,他使用间离效果不是想阻止感情的迸发,而首先是要保证“唤起正确的感情”。即“有兴趣了解事物并促使观众去行动”。当年卢卡契反对布莱希特,不公正地把他看作是所谓“堕落文化的秘密代表”,正是因为他不能辩证地理解布莱希特。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林克欢认为,布莱希特的理论自身包含着许多矛盾,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时代”,然而他对科学、理性是否为最高价值从未表示过怀疑。不过我们不必苟求前人,“在布莱希特的主张中,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以一种多样性取代整一性的戏剧的主张。对布莱希特来说,两种声音总是好过一种声音,多种选择总要优于单一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应该间离自身”。批判精神和自我否定,是布莱希特留给世界舞台最重要的财富。”“布莱希特对我们的意义,正是在持续不断地间离中,立一言破一言,立一义破一义,永远保持艺术再生与自我反思的批判能力。”

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米勒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当前德国戏剧界、评论界对布莱希特及布剧所持的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说,在德国,布莱希特是仅次于莎翁、被德国的导演们搬上舞台最多的剧作家,但是对“布莱希特已百年是否还有生命力”这一问题的回答,戏剧界尽管尚在怀疑,评论界却已坚定地说了“不”。最突出的一个原因是某些布莱希特的继承者在德国统一前致力于利用政治力量的优势,硬性规定出某种特定的编导风格,使得重新诠释布剧的有意义的尝试都被葬送了。现代的导演们很少能实践布莱希特倡导的戏剧模式,他们认为布莱希特的历史哲学观已经过时,他所倡导的戏剧理论和表演体系,既坚持历史化、诠释历史故事在90年代显得愈来愈不合时宜。这就导致了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方式来运用间离效果。十年来上演最多的是《三毛钱歌剧》,但只有当该剧放弃其社会性尽展其消遣性时方才得到认可。时值布莱希特诞生100周年之际,德国戏剧界对布莱希特作品的接受表现出了伪善的关注,但毕竟已走上了另一个发展方向。《屠城的圣约翰娜》、《潘第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等剧的演出都表现出让人瞠目的后现代派视一切如无的转变。他说,戏剧评论家在声讨布莱希特的同时,对所谓的“布莱希特”也一并讨伐决不是偶然的,这同时也表明,德国戏剧界尚没有实践持之以恒的历史化的能力。

1995-1997年度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的三名获奖者及获奖作品名单在会上揭晓。他们是杨执东的专著《朱柏兰——一个奥裔中国女作家的生平与作品》、张弘与张红艳的论文《〈荒原狼〉与二重性格组合型人物的络结》、《<卡珊德拉>与克·沃尔夫的女性意识》。

标签:;  ;  ;  ;  ;  

对学习传承的辩证认识--在布莱希特诞辰、研讨会和中国德国文学第八届年会一百周年之际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