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战略的定位需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推进中国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完善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需的环境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但由于最初的“改革的配套工程”的战略定位,导致了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最近《西北人口》上发表了王云竹撰写的《中国社会保障战略定位转变探析》一文。文章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的战略定位急需转变,要从原来的配套工程转变为以社会公正为基础的定位上来,从而与市场经济共同构成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社会保障的战略定位问题,只有把社会保障的定位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文章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经济的改革历程中的定位可分为:整合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建国初期至1978年);为国企改革配套(1978-1993);视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支柱,新旧社会保障政策并存,改革有明显的效率倾向(1993-2001);逐渐被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加以建设,提出社会保障的定位应为社会公正(2002以后)。作者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定位转变的动因。一是历史方面的原因。如原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范围小,覆盖面狭窄,并且具有高福利性和刚性特征;二是面临的新挑战。如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风险、贫富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导致社会形态分裂,导致不同利益集团形成与利益对抗、人口老龄化,养老资源的短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产生的问题。
最后,文章提出建立以社会公正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发展战略的构想:一是建立从内嵌式结构走向双支柱结构、从县区走向省市,从省市走向全国、农村社会保障依托城市化,以城市化为载体的国民社会保障总体框架;二是建立社会保障为主体,社会福利和其他保障为补充的多元格局;三是实现三大工程,即权利工程、稳定工程、亲和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