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交流是家庭教育的捷径_家庭教育论文

心理交流是家庭教育的捷径_家庭教育论文

心理沟通是家庭教育的捷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捷径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是一项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如果父母与孩子说话说不到一块,您说您的,他说他的,怎么谈得上有效的家教呢?根据家教专家的调查,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项调查证实,在孩子崇拜的名人、偶像中,父母竟排列到第10和11位;有6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有的幼儿的父母也已感到与孩子交流不畅。

世界已经进入了对话与合作的时代。其实,家庭教育也是一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称职的父母要善于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从小谈到大,从大谈到老;父母应该通过与孩子的对话,给孩子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所以,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一条捷径,通向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孩子的心理脉搏,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纳自己的父母。能够经常进行亲子之间的对话,便是家教的最大成功。但有些家庭因亲子之间沟通不畅,产生亲子关系的矛盾冲突,甚至发生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严重家庭暴力。

要理解孩子需求的合理性

孩子有自己广阔的内心世界,在如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中,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有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自己的种种合法权益,而在这些方面是最容易被父母们忽视的。家长们一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多注意的是满足孩子与学习有关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为了孩子学习好,也舍得多花钱。父母以为,只要孩子努力学习,不断提醒孩子约束自己,别出大的问题,也就算是尽到责任了。如果孩子的某些想法、需求与家长的观念不合拍,有些家长就会火冒三丈,对孩子劈头盖脸地批评,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地辱骂、体罚,都是常见的。其实,这种“冲动式”家教方式,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某些合理需求,只是一种缺乏针对性的“盲目式”说教,有时可能冤枉了孩子,也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若不能正常对话,则更容易导致对抗心理倍增,发生严重的矛盾冲突。

某高中二年级一名男生是个足球迷,为了观看世界杯足球赛的直播,多次与母亲发生冲突。当他津津有味看比赛直播时,母亲多次强行关闭了电视机。当世界杯决赛时,母亲一边唠叨儿子不用功,一边又强行关闭了电视机,他忍无可忍,在盛怒之下,一拳将母亲的鼻梁骨打成骨折。母亲将当时受伤的照片给心理医生看,哭诉儿子的“不孝”。

当心理医生与他交谈时,却发现他是一个自信、稳重,且非常有主见的男孩。他慢慢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痛楚:“我知道妈妈希望我成材,对我要求严格,我能够理解。可她太自私,只考虑自己,因为大姨、二姨和伯伯的儿女都考上了大学,她怕我考不上大学丢她的脸。其实,我学习很努力,一直在班上前10名。为了学习,我不听流行音乐,也不去下象棋、搞摄影了……为了学习,我放弃了自己许多爱好,就只剩下足球,我从许多足球明星身上学习到许多有用的品格,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促进,我不能再退却了!我的同学们都看世界杯赛,虽然许多家长也阻止,也很少有像我妈这样侵犯人权的!其实,我爸也是球迷,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我爸经常留在单位上、或去朋友家看球赛。我担心,再这样下去父母会离婚。我想去住校,离开我妈妈的控制……”这个高大的男孩声泪俱下地倾诉着。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心平气和地商量:哪些球赛直播可以看,哪些不看;如果与孩子学习、考试有冲突,家长就帮助孩子录像,等孩子有时间时再看。父母通情达理,孩子就会心服口服,这样,孩子的合理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同时,也使亲子关系更亲密。

要权衡利弊 令责任回归

当前,有一个问题特别使家长们困惑,就是感到对待孩子的办法、招数太少,有时简直是被孩子牵着鼻子走,而不知所措。从许多家庭教育的实例来看,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形成了亲子关系的对立,还是对孩子溺爱迁就,缺乏原则,形成孩子对长辈的依赖或是发号施令,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所控制了。另外,家长也企图以自己为中心,希望孩子听话省心,但两个中心不能融合,各行其是,各走其道,往往背道而驰。家长面对孩子的种种挑战,或愤怒,或无奈,常缺乏科学有效的办法。

初二某女生迷恋电脑,并因网恋导致经常旷课。当母亲企图将电脑拿走,阻止她上网时,她动手打了母亲,并恶言相加将母亲赶出家门,她的父亲也被气得生病住院。

近年这类个案大量增加,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感到无能为力,这是一种“家教无奈综合征”。孩子是会揣摩父母心理的。若是家长表现出软弱无力、无可奈何、丧失原则,他就得寸进尺、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实质上是对孩子误导和放纵,是害了孩子。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后果,甚至很少想到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有些家长向心理医生求助,希望为孩子进行心理咨询,但由于孩子反感父母,而拒绝与心理医生见面。

孩子缺乏责任感,理智感的原因,追溯到家长方面至少有以下问题:

1.对孩子过度“保护”,家长无条件地为孩子服务,很少让孩子承担必需的责任。

2.认为孩子应“学习第一”,为孩子营造安乐窝,而形成懒惰、退缩等坏习惯。

3.高期望值与无效说教,导致亲子关系危机,家教名存实亡,孩子自暴自弃。

4.向孩子的某些不理智行为投降、迁就,害怕孩子走极端而步步退却。

5.家长缺乏威信,缺乏人格魅力,办法匮乏,难于引导孩子走上正轨。

6.顾及面子,掩饰家丑,拖延时间,未能及时向学校和社会求助。

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面对孩子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应该“责任回归”,并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去引导孩子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作为家长应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让他们懂得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靠兴趣。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要用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生活和事业中都会有许多“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是对社会适应的必需素质和能力。父母应鼓励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面临的问题,应让孩子自己来分析: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能自我控制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当前遇到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办?你有什么行动计划?如何做到?做不到又怎么办?……家长宁愿少说、不说,而让孩子自己来说。

家长还应该从传统教育的某些弊病中分析原因,孩子缺乏责任心,与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经常“唱高调”,而不切合孩子的实际有关。也可从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中找到依据。例如,中国人传统的用餐方式是“大锅饭”,不分餐,生活好了,甚至有机会吃“满汉全席”。但这种“筷子文化”的弊病在于:孩子从小学会看大人眼色行事,缺乏自我,同时又学会投机取巧、浑水摸鱼,任性地多吃自己喜欢的食品,别人无法监督,对于吃剩的饭菜也不必负责任,那么,孩子的责任心从何而来呢?而西方人的“刀叉文化”,似乎不如中国有人情味,无论西餐,还是自助餐,自己点菜、取用必须吃干净。而这却恰恰从小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如今人们对西餐、自助餐不再陌生,希望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多来点“自助餐”吧。

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必须从小承担各种责任。例如,有的孩子不愿倒垃圾,母亲就开家庭会议,问所有的家庭成员:谁愿倒垃圾?结果没有人愿意,那么只好轮流倒,接下来就用这一事实教育孩子:无论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中,人都会面临推诿不掉的“不得不”做的各种义务和责任,对此只能做,而无法回避,有谁能忍受垃圾成堆的生活呢?

将责任回归给孩子,对于各个年龄的孩子都是有益的,更应该让他们负责任地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自己选择出路和做决定,才能真正避免越轨行为和歪门邪道。

讨论交流 引导正确价值观

从家长角度来看,往往认为孩子出点错就是个不好的信号,不管管怎么行?但家长们是否想过,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不犯错的孩子是没有的;若是老师一向家长告状,就将孩子全盘否定,甚至“打入十八层地狱”,不许乱说乱动,这样对孩子就太不公平了。孩子可以在实践中通过大大小小的错误逐渐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学会自律,学会不断完善自己。

初三一男孩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因为与同班某女生频繁交往,学习成绩下降,父母发现后,严厉批评了他的早恋行为。但他不服,多次与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并在2002年“十一”休假的日子里,用铁锤相继打死了父亲和母亲,他已被拘捕。

还有浙江的徐力杀母,以及多例发生在父母与亲生儿女之间的暴力事件,都是令人遗憾和心痛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类似事件的发生决非偶然,我们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亲子之间为什么不能有话好好说?亲子之间为什么缺乏理解和亲情?家庭暴力难道不可避免吗?家长对于孩子犯错误、有缺点,都不必大惊小怪,倒是应该这样做:

1.倾听缘由,要认真了解事情真实经过,让孩子把话说完,允许孩子说出不同意见;

2.允许申辩,孩子若是与老师、同学说得不一样,应允许自我辩解,避免冤枉孩子;

3.讨论质疑,通过与孩子平等讨论,相互提出问题,有不同意见也可争论;

4.提出措施,落实孩子能接受的改正措施,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5.耐心观察,善于观察和等待,相信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可以学会自律;

6.反复提醒,错误缺点如有反复,也是很正常的,再按上面要点提醒孩子重视和改正。

孩子出现错误、问题,应看作孩子的真实表现,父母应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亲子之间的对话,可培养孩子善于思考,判断思辨、言行一致,对自己负责。所以,父母不要害怕与孩子“谈判”,而要善于因势利导,促进水到渠成。

父母尤其应该与孩子认真讨论价值观的问题: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做与不做的利弊是什么,以事实、以理服人,还可允许孩子有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使孩子从小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他就不至于任性地去做傻事,也可避免各种越轨的、极端的心理和行为。

尊重是前提 沟通讲技巧

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艺术,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心理战”。所以,家庭教育是要讲究谋略的,决非以孩子为敌,而是要求父母善于思索,有心计、有办法,而不是想当然,也不应不知所措。为此,父母要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经常与孩子平等地对话沟通,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脉搏,这样便知道如何引导孩子的发展。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要达到某些共识,目标要比较一致,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有的放矢,真正达到有效地引导、教育孩子的目的。

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呢?父母们可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遵循下列三个程序:

1.倾听:耳朵比嘴巴更重要,是耳朵告诉嘴巴如何说话,真诚平等,洗耳恭听,深入耐心;

2.判断:思考比听到更重要,公正态度来自准确判断,冥思苦想,寻到症结,找准切入点;

3.商量:措施比说教更重要,促进孩子选择积极行动,言来语去,达成共识,措施落实。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温暖宽松的对话氛围,无论孩子大小,要请孩子坐下来平等地交谈,开诚布公地讨论问题,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千万不要让孩子站着挨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对孩子:1)尊重天性,客观地评价;2)尊重人格,鼓励与激励;3)尊重发展,积极地约束;4)尊重独立,有错应道歉;5)尊重权益,保护隐私权;6)尊重亲情,给予参与权。

所谓善于沟通,是指要采取顺应孩于心理规律的原则,可归纳为:

1.顺其所思,与其所需:顺应孩子的思路,与其所思所想实现“对接”,是沟通的前提。

2.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情感相通,亲情感染,体贴入微,疏导得法,是沟通的技巧。

3.投其所好,扬其所长:肯定优势,因势利导,称职伯乐,发现潜能,是沟通的目标。

4.助其所为,促其所成:帮助得法,有的放矢,体验成功,亲子共进,是沟通的效果。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做任何事情,需要人们善吸纳、勤思考,会算计、能策划,家庭教育也一样,不要白白耗费了父母们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而又收效甚微。近期笔者与王文雄合著的家教著作《父母与子女沟通二十八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和《开心是一种能力》(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通过分析家教心理咨询的大量实例,提供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效的心理沟通方式。书中介绍的家庭教育方法,均来自作者20年来心理咨询的实践,易于理解记忆,简捷实用可行,可供家长们参考,希望对父母们有所启发。在具体方法上,父母们还可学习、借鉴古代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家教也要思谋略,讲规则,不可乱了方寸,迷了阵脚。善于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是帮助父母家教成功的捷径,愿每一位父母成为称职家长,人人成为家教大赢家!

标签:;  ;  

心理交流是家庭教育的捷径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