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可行性论证——以南京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市论文,为例论文,对外开放论文,可行性论文,体育设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09-0081-04
一、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分布和利用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现有2195个公共体育设施,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政府体育部门拥有的大型体育场馆(中心)、业余体校训练基地等体育设施;二是经营性健身场所;三是社区全民健身工程;四是学校、厂矿等非体育部门拥有的体育设施—占公共体育设施总量的绝大部分。其中学校拥有的体育设施约占总量的74%。
1.政府体育部门拥有的体育设施。根据2002年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南京市体育部门拥有体育场(馆)、游泳池和各类训练房等79个公共体育设施。这一部分占设施总量比重很小,并且主要用于业余体校运动员训练和举办体育竞赛。少数场馆在没有训练和办赛任务期间,实行有偿对外开放或以租赁形式举办一些群众体育活动。
2.营利性健身场所。根据2002年全市首次体育产业统计资料显示,南京市约有100个专门从事体育健身经营的营利性场所。营利性健身场所根据物价局核准的收费价格对外营业,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较好,但从调查情况来看,经营状况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体育项目运营成本较高,即使按照微利价格经营,普通群众也难以承受,消费对象主要是中青年白领阶层。此外其经营网点较少,大多不在居民区附近,营业时间一般是中午至晚上,时间和地点也不适合群众的日常性锻炼。
3.社区全民健身工程。截至2002年底,南京市共建成27个全民健身工程。全民健身工程除了用于体育部门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之外,平时面向社区开放,部分室内设施收取少量工本费用,受到群众欢迎。但因受到资金、场地等多种因素限制,设施数量和规模较少,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健身需求。
4.非体育部门拥有的体育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非体育系统(包括各类学校、工矿、乡镇及其他部门)拥有1989个公共体育设施,其中各类学校拥有1610个体育设施,占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总量的74%。除鼓楼区和其它区的个别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外,目前南京市的学校体育设施仅限于本校使用,仍实行各自为政,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据了解,个别单位应职工需求,通过其它途径与学校联系,获准使用其体育设施开展健身活动。
二、现行管理和运作方式存在的弊端
1.不能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全市有50多所中小学校拥有600平方米以上的体育馆,有315所中小学校拥有200米以上田径场或塑胶体育场。而且南京市有31所高等院校,先进体育设施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设施主要用于本校体育达标教学,早晚和双休日、节假日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使现有大量设施的功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政府的投资效益难以充分体现。
2.不利于公共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体育设施管理封闭运行对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造成阻碍。一方面部门所有,划地为牢,现有资源闲置;另一方面有限财力用于重复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从长远看,不利于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
3.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增强,但可利用公共体育资源严重匮乏。各类学校大多分布在居民区附近,但现行学校体育设施的管理模式却使群众无法享用身边的公共体育设施,人为形成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的瓶颈因素。
三、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体育设施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从调查情况来看,学校体育设施实行对外开放是民心所向。一是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益,体现“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增强国民健康素质;二是有利于缓解公共体育设施匮乏与闲置并存的矛盾,实现资源共享,为广大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方便。
2.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体育设施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充分体现。在传统体制下,学校体育设施的管理模式是封闭运行、各自为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增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在保证本校使用的前提下对外开放,也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如何打破传统管理观念,把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起来,从封闭运行走向对外开放,是新形势对政府职能提出的新课题。
3.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体育设施是整合体育资源,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关键环节。《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全民健身运动不断走向深入,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逐渐铺开。但因为受到场地限制,全民健身点设施种类比较单一,使用对象多为少年儿童。把全民健身点建设规划与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结合起来,有利于整合体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有利于创造更便利的健身环境,调动各年龄层次群众的健身积极性,掀起全民健身运动的新高潮。
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可行性
1.国内外学校体育设施开发利用的实践情况
据调查,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是目前国际通行的运作方式,很多国家通过为国民提供便利的健身环境,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体育资源共享已走上正常运行的轨道。国内一些省市,包括南京市鼓楼区,已开始进行认真地研究和实践,运行情况普遍良好,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美国的中小学有3万多个体育馆,有2万多个田径综合设施,大学拥有更加先进的体育设施。政府与学校联合制定计划,尽可能使学校场地设施对居民开放。学校一般下午5点至晚上10点和周六、周日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对市民开放均免费或收取少量费用。
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绵阳和辽宁抚顺等省市相继立法或颁布政府文件,促进学校向群众敞开健身大门,一方面明确规定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操作程序和考核办法,另一方面也不断完善开放方式和管理措施,维护双方正当权益。开放时间为每天早晚开放、节假日开放、寒暑假开放,开放范围有向学生、社区、单位和全社会开放几种形式,开放方式有免费和根据设施消耗情况免费或收取少量工本费两种方式,目前运行情况普遍良好。北京市50%以上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多数区县的社区(乡镇)都有学校体育设施对群众开放:抚顺市中小学操场已经全部向社会开放。
南京市鼓楼区从2001年5月1日起,所有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开放,免费为居民提供晨练场所。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六时至七时,双休日上午六时至九时。据调查,学校开放健身大门后,并没有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同时满足了周边群众的健身需求,目前体育设施开放的学校已从最初的2l所增加到30所,占鼓楼区中小学总数的三分之二。
2.南京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可行性论证
(1)学校体育设施具备了对外开放的条件。
半径吻合。以城区为例,目前南京市城区有442个社区和30个行政村,人口204.47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30%——平均每个社区4332人,其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约1300人;城区中小学271所,中小学拥有295个体育设施(1994年普查数据)——平均每两个社区就拥有1所中(小)学,城区中小学一般拥有200米以上田径场及其他设施,每天可容纳500人左右进行健身锻炼。据调查,鼓楼区有的学校晨练人数多达七、八百人。此外,高等院校和中专学校也可吸纳很多附近的居民前往健身。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服务半径是合理可行的,能够在现有条件下,有效缓解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供求之间的矛盾。
基本运动设施完备。近年来,南京市加大教育现代化投入,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并将体育设施建设列入规划和《南京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学校体育设施条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都拥有单双杠、篮球场、足球场、田径跑道等基本运动设施,全市50多所中小学校拥有600平方米以上的体育馆,315所中小学校拥有200米以上田径场或塑胶体育场。学校现有体育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学校运动场地闲置时间与市民健身时间规律相吻合。学校运动场地用于体育教学时间主要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时间,早晚和双休日、节假日则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而市民健身活动时间恰恰是在每天早晚和双休日、节假日,时间规律的吻合性是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在实际操作上可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能够与全民健身点建设统筹规划。近年来,南京市的全民健身点建设受到市民好评,但目前的建设规模和设施种类难以满足所有市民的健身需求。分布在各社区的中小学校在推动全民健身方面具有地理位置、设施种类和场地上的优势,全民健身点建设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既可增加学校体育设施种类,又能使全民健身环境更为便利完善,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
(2)健身者对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有强烈需求。
活动便利。一般而言,群众日常锻炼首先考虑健身地点和时间是否便利。学校大多分布在各社区之中,对周围居民来说,无论是晨练、晚练还是节假日健身,活动半径都很合理。开放时间也能够充分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一些体育设施先进、齐全的学校更是周围居民心目中理想的健身场所。
减少经济负担。从目前情况看,普通群众如果居家附近没有合适的健身场所,要么被迫放弃健身需求,要么只好到营利性健身场所锻炼。而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营利性健身场所的消费支出增加了经济负担。对于下岗职工来说,更是无法承受的。作为政府出台的便民举措,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一般免费或收取少量工本费,必将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
设施齐全。与营利性健身场所相比,学校体育设施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拥有广阔的场地,既能开展各种球类运动、田径运动,又可以打拳、跳操、舞剑;既可单独来健身,又可全家都来锻炼,充分满足各年龄层次人员的健身需求。
提高健身技能。据了解,群众不仅有健身需求,希望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迫切需要健身指导,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据了解,全市共有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6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名,各社区都聘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开放,可充分发挥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在更大范围人群内传授正确、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健身技能。
(3)社区积极提供服务和管理
有助于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居委会只有了解本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和需求,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这一契机,社区居委会掌握了辖区内体育爱好者有关信息,并可根据健身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社区体育指导员示范讲解,开辟出社区服务的新阵地。
协助学校共同管理。社区在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社区健身居民的服务者;另一方面按照行政区划的职能分工,也是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开放工作的管理者之一,在协助学校加强人员管理、协调矛盾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五、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制约因素
1.管理比较松散。一是学校的主要职能是教学管理,难以腾出足够的精力,也不太可能安排专职人员从事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管理工作;二是进校健身人员流动性较大,进出时间不统一,人员整体情况无法把握,难以全面控制和监督;三是目前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法规,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缺乏政策依据。如锻炼出现意外人身伤害后校方与锻炼人员易产生责任纠纷,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正当利益得不到保证。
2.支出负担加重。学校体育设施免费对外开放,或收取少量工本费用,为普通群众提供了体育健身的机会,深受好评。但站在学校的立场来看,管理人员、设备维护和水电费等经费支出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积极性。
3.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在调查过程中,校方反映的焦点问题是学校自身安全保障问题。一是学校财产安全,包括塑胶跑道、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安全和校园电教设备、环境绿化等其他设施安全;二是学校人身安全,特别是学生人身安全。消除安全隐患是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的关键环节。
六、推进南京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建议
1.凡是具备开放条件和能力、周边群众有需求的学校体育设施都应当对外开放。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探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一刀切。有些学校本身面积很小,设施不全,开放不切实际;有些学校靠近市民广场、高等院校,群众健身场所选择性较多,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需求并不强烈。因此,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并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凡是具备开放条件和能力,同时周边群众有需求的学校体育设施应当在早晚和双休日、节假日对外开放。
2.校园今后的建设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需求。学校今后的布局调整和制定教育规划时不仅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保证体育设施用地,而且应当充分考虑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需求,使操场、场馆等体育设施尽量靠近校外道路,既方便群众前来健身,又便于学校讲行管理。
3.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与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布局相结合。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可将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学校纳入布局范围,以便于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更新,同时可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为政府节约资金。
4.以非赢利性为原则,针对不同项目制定不同收费办法。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作为政府倡导的一项便民举措,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需求的充分体现,应当坚持公益性和非赢利性。我们建议,考虑到群众和学校两方面的需求,对开放项目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学校操场、室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二是室内体育场馆因维护费用较高,可按照公益性场馆价格标准收取少量工本费用,以保证场馆正常运转。
5.纳入考核,以奖代补。为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建议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纳入全市社会事业发展考核目标,制定具体的考核奖励办法,根据学校推动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效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学校进行适当补助。
6.制定全市统一的操作管理规章,保障学校和群众双方的利益。一方面制定出台统一的操作管理规章,同时加强检查落实,使更多的群众能够获得参加体育健身的机会,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约法三章,权责分明,为学校加强体育设施管理、自身安全管理等提供政策依据,避免产生矛盾和纠纷。
7.做好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实现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倡导;其次需要学校的理解和支持;三是需要体育部门、规划部门、高等院校和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和配合,同时也要得到周围群众的理解和配合。尤其是启动阶段,当面临暂时的困难和矛盾时,更需要社会各方齐心协力,使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早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本文系南京市软科学研究课题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