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客家话口语中常用名词的变异现象论文

梅县客家话口语中常用名词的变异现象

谭科宏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摘 要: 对21世纪50年代以来的客家话口语词进行社会调查,并以调查的结果为事实依据,对梅县客家话口头常用名词的变化进行描述、分析与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显示结果的分析,进行梅县客家话口语常用名词变异研究,分析其变化的各种原因,并对梅县客家话口语词的未来走向作出合理预测。

关键词: 梅县客家话;口语;名词;变异

笔者在梅州嘉应学院从事汉语口语教学十余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教学中与客家方言区学生的沟通,以及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梅县老年人惯用的部分口语词与年轻人惯用的口语词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梅县客家话存在着口语词新老变异的现象,且这一变异具有较严整的规律。梅州客家话口语新老用词的变异,是梅县客家话的演变轨迹的一种反映。本文以梅县客家话中的常用口语名词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些口语名词在新时期的表现,反映梅县客家话口语名词在新老时期的不同面貌,探索其发展演变的规律,这对于梅县客家方言口语用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梅县客家话口语名词调查分析

1.问卷调查名词的选用

笔者对梅县客家话口语常用名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十多个名词的使用情况,分别列举出传统客家话口语词的词形和与之相对应的普通话口语词形。口语词选用于张维耿的《客家话词典》以及吕建国主编的《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教程》,后者是笔者所在的高校也是梅县客家方言区唯一一所高校——嘉应学院的普通话课程使用的教材。在选择调查名词的时候,一部分词是平时在口语中使用率比较高的,也有一部分并不是经常挂在嘴边但是在特定时期或环境下不可避免要使用的词。本次问卷调查共计发放了2 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 000份,由于样本量较小同时不具备随机性,所以我们只进行了调查结果的定性分析。

2.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老年组中少数听得懂普通话,也有很少一部分会讲一些本地腔的普通话,但选择在家里和村镇上与人沟通时都讲普通话的比例还不到10%,原因是老年人不光自己习惯用梅县客家话,而且他所在的本地人圈子都觉得听本地话更舒服,沟通更为自然。

(一)“全程观照”。教师在制定整体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将创新观念与创新思维系统全面地导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从创新观念和思维的角度解读语言文学作品,或者对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创新性地解读和改造;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提高写作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意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融入创新观念和思维,提高活动的创造性和吸引力。把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全面地、有计划地地导入语文教学,而不是片面地、部分地导入。

青年组基本都可以听懂普通话,大多数也都可以讲较为标准的普通话,基本上在学校或家庭使用普通话作为沟通和交流的工具,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大力的推广普通话,推普标语随处可见;二是在学校学习、单位工作的普通话环境,促使大家自觉使用普通话沟通与交流。

由于以上描述的这种情况,语言更多的呈现出趋同的态势,其主流是向普通话和人口聚集的发达地区所使用的强势方言汇流和集中,广东省的强势方言是粤语,而不是梅县客家话,因此,现存的梅县客家话属于解构群体,除了来自普通话的影响外,还时刻承受着粤方言白话的重大影响。

3.问卷调查结果

续上表

续上表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1)有不少梅县客家话的口语用词在新老两辈人的使用习惯中已经出现了分歧,日常口语当中出现了两种常用形式。(2)有些词的两种不同使用方法分别在老少两类人群中占有压倒性优势。(3)有一些词无论是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人都使用相同的用法。也就是说,新词的出现,不光是被青年人认同,部分老年人同样认同,证明梅县客家话的口语词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异现象。

下面就根据上述表格体现的数据,对客家话口语用词的变异词出现的原因以及规律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二、梅县客家话口语名词变异分析

(一)部分口语名词在不同年龄段使用者中活跃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1.词语的社会应用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就了一些新的名词出现,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在接受新名词的同时,对旧有名词的认知和使用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而这些词在普通话中都有一个与客家话习惯用法不完全相同但又有些类似的词形,这些词语在口语当中使用率也较高,长时间受到普通话用词的影响,渐渐向其靠拢,最后逐渐变成用客家话的发音来念出普通话的词形。如:阿哥——哥哥,须姑——胡须,目汁——眼泪(也有说“眼泪水”、“目汁水”的,可以理解成“眼泪”和“泪水”的结合),学堂——学校,等等。而且,科技蓬勃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新鲜事物不断出现,有的新鲜事物用现有的客家话词语已经没法表达,因此,客家话词语的“进化”即词形的改变也就在势在必行了。

观察组应用平片无张力疝修术:切口操作与对照组相同,将人工不偏覆盖于患者横筋膜前进行缝合,并进行补片圆角固定。最后缝合切口。

2.受教育程度

老年组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小学至大学都有,青年组的被调查者基本上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文化程度与受教育背景上要明显超过前者,整体文化素养明显处于优势。接受教育较少的人群,接触新鲜事物和新词的机会也就较少,接受能力也较弱,因此这一部分人的口语变异比较不明显。而接受了良好的系统教育的人,接触了不计其数的新鲜事物和新鲜词,再加之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成为了口语名词变异的有力支持者。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对新口语名词的接受度成正比。

3.生活和成长背景

一说到潮流这个字眼,自然而然就会跟年轻人联系到一起,的确,潮流的影响也是年轻人开始大量使用新的客家话词形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说变异的口语词主要是以年轻人作为载体的这一现象。

(二)梅县客家话口语名词变异的主要方式

1.新生口语名词出现

方言历史演变有一个宏观取向,那就是劣势方言最终会向优势方言靠拢,而这种亲近主导方言的趋势在目前梅县人所使用的客家方言中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在梅县,当地人使用的客家话口语词,存在向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靠拢以及向广东地区权威方言即粤语靠拢两种情况,这直接导致了客家方言词增加新生词语的现象。[1]

(1)普通话的影响使得客家方言有了新的口语词出现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全国各省区市的互相交流,消除彼此间的语言隔阂,国家有关部门早于1955年,特别是1986年之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工作。[2]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以及属于方言区的学生,梅县的青少年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了普通话重点推广普及的对象。由于广泛学习、使用普通话,年纪较轻的梅县人在原有交流使用的客家方言词词形的基础上,也开始借用普通话的词语形式来用于客家话的表达,这就造成了笔者在文章开头时提到的老年人与年轻人表达方式不同的现象。

根据不同治理措施,东北黑土区实施的侵蚀沟治理模式总体可以分为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和植物措施3种类型。

2.某些名词说法的改变

(2)粤方言的影响使得客家方言词有了新的口语词出现

梅州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区。广东省的中心城市广州及其邻近地区均使用的是粤方言(即粤语,俗称白话)。由于广州等使用粤方言的地区在广东省内不仅处于政治中心的地位,而且经济发达,同时也是经济中心,粤方言便也成为广东省的优势方言。会说优势方言这一行为,或者说这一能力,符合青年人追随时髦风尚的社会心理,再加之实际生活及交际中对这一能力的客观需要,梅县青年人所使用的客家方言也渐渐出现粤方言口语词的身影。

各种品种的农作物有其自己的生理特性,所以根据他们自己的需求搭配不一样的肥料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并对施肥方法进行合理选择。拿最常见的玉米作物来说,对N、P、K、Cu、Fe等元素需求在其生长过程中是不一样的,而且在玉米的生长初期、中期、晚期对肥料也具有不同的需求量。[3]拿棉花举例说明,其产量和施肥之间有直接关系,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土地基础肥力足、棉花苗施肥轻、蕾肥稳、花铃施肥多和盖顶进行补肥的原则,它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所以为了确保棉花能正常生长,必须要合理搭配肥料的配比,正确施肥。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另一个原因是,梅州的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大学时都喜欢选择珠三角地区的高校,而这些高校都地处白话区,所以经过三四年的学习,毕业归来的时候对白话也已经“学有所成”。这些人再与本地人沟通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带有一些白话的词形,而这些词形往往都能够被其他人所接受,久而久之,就在梅县客家话口语词中形成了一个新的说法,这也是梅县一些相对闭塞的角落也能渗入粤语口语词的重要渠道。

由于长时间处于白话的“围剿”之中,除了发音之外,客家话的口语用词和语法习惯也会有变化,对于这些语言现象,学者们也都曾有过讨论。

普通话已开始向客家方言辐射扩散,使普通话的一些名词也随之融入到大家平时所使用的客家方言当中,两者共存并产生竞争。其中的主要载体当然是年纪较轻的一部分人,原因很简单:年轻的梅县人使用梅县客家话的时间没有老年人长,老梅县客家口语词在他们的语言习惯中扎根没那么深,而且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远远超过老年人,这也包括了对语言中的新名词的接受能力。在前文中我们也曾提到,受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对新词的接受程度,现今的教育相当普及,绝大部分的青少年都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而正规学校中的教学语言正是社会大力推广的普通话。青少年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当中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普通话的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普通话里的一些词语,并把它们用于自己的口语,使用的时间长了势必会导致自然的替换。因此,现今梅县客家口语中大多数的新名词都是由青少年造词和扩散的。虽然有些词的使用仍以老派客家方言词词形为主,但普通话词形的大量出现并使客家方言词词形向其靠拢的现象仍值得广泛关注,这种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同化倾向并不是某一个时期的特殊现象,它将伴随普通话的普及而日异显著,最后导致越来越多的客家话口语名词可能只能在词典中找到了。

生活和成长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是否“见多识广”。例如老年组的被调查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他们的生活圈子狭窄,接触的人群有限,接受新鲜事物的机会少,因此在口语上也就鲜有变异的要求。而青年组被调查者多为生活或工作在城市的人,生活圈子相对较大,接触的各色人等和各地方言较多,发现新鲜事物和词语的渠道极为丰富,因此时时刻刻都处在口语变异的进程当中,他们的客家话口语名词变异是较多的。也用一句话总结,即社会阅历的广泛程度与对新口语词的接受度成正比。

梅县地处粤东山区,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处在交通并不便利的情况下,与外界接触得并不多,因此梅县客家话的口语使用也一直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情况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交通不便利的情况已经逐渐成为历史,而且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也让人有了坐居家中而随时得知天下之事的能力,与不使用客家话的人群沟通的机会增多,出于对时髦风尚的考虑,也因为老的梅县客家话对一些新鲜事物的表达并不利索,以年轻人为主的一部分人群对一些被认为“太土”的客家话口语名词逐渐减少了使用次数,甚至干脆弃用,代之以更易于理解的口语名词,这些口语名词可能是新词,也可能是经过改造的老词,但总之是与原有词形有些出入的。

无论是普通话还是粤方言的影响,都使得客家方言词新口语名词逐渐增多。而当中所产生的新词,则绝大多数是只借形不借音的,借用了普通话及粤方言中意义对等的词的词形及汉字记录形式,而词音仍按客家方言的读音来读。这一部分的选词有的收录在问卷中,有的来源于生活和客家话辞典的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三农”,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在党中央决策部署指引下,一场改革创新在“三农”领域渐次展开。回顾十八大以来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有助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厘清“三农”发展脉络,直面改革新形势,把握转型新要求,从而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2)梅县客家方言名词的构形成分被部分取代而形成新词。例如:在对新词接受度比较高的年轻人群体中,老派口语词中的“学堂”一词已被“学校”取代,“蜡纸袋”一词也被改为了“塑料袋”,而“阿哥”、“阿姐”、“老弟”、“老妹”等词,词缀“阿”和“老”在某些年纪较小客家人的口语中也被与普通话习惯相同的叠音亲属称谓取代,取代后的读法是“哥哥”、“姐姐”、“弟弟”和“妹妹”。

(3)梅县客家方言名词的构形成分的顺序被对调而形成新词。通过对调构词成分的顺序而形成新词的例子也能找到,例如:梅县客家方言词“千秋”被调换顺序后成为“秋千”;“人客”被调换顺序后成为“客人”;“鞋拖”被调换顺序后成为“拖鞋”;“图提”(葡萄)被调换构形成分的顺序后成为“提图”;等等。

3.某些口语名词的消失

(1)构形成分被完全取代而形成新词。例如:旧客家方言词词形“先生娘”“秀才娘”被替换成“师母”;“洋叶子”被换用成“蝴蝶”等。新的词其实就是普通话当中的用词,只不过用客家话来发声,与原本的词形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但事实上仍表达相同的事物或概念。老的词由于过于陈旧,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很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个来自普通话的替代品,上文调查表中有“翼甲——翅膀”、“白味——酱油”这两个例子,也是属于构形成分完全取代。

珠三角地区是省内政治和经济重心,这些地区使用的是白话而非客家话,这就注定客家话明显会受到粤方言的影响,而影响的方式方法则与普通话异曲同工。

(三)梅县客家话口语名词变异的因素

1.普通话的推广对口语名词的冲击

生产性质:直接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占比不足一半,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是为终端产品制造厂商提供原材料或配件产品,另外,还有近五分之一的企业只是参与终端产品的组装。

每次,只要我端起喂狗的碗走下楼梯,趴在地上的小狗就迅速跳起来,朝我“汪汪汪”地高声欢叫,脖子上的铁链被它摇得哐啷哐啷响,看来它已经习惯了每天由我这个小主人给它端饭、送水,并清楚地知道我手上拿的正是它的美食。

现阶段在梅县,从幼儿园开始,学生被要求学说普通话,儿童时代是一个人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单方面的语言要求渐渐的使一代一代的人开始疏离自己的方言,有的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方言话语权。一大批的新青年,例如90后、00后最能体现出来,这种只注重普通话规范的单语式教学使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出现了断层现象,极大地削弱了梅县方言的传承性。[3]

与此同时,国家语委与国家教委强调把普通话的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并要求普通话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到一起。同时还进行了课程调整与教材整理,对普通话教学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加速了普通话的推广与发展。就广东地区来讲,在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对客家方言的保护却没有一套章程,这可能使梅县人对方言蕴涵及承载的文化意义的理解变得弱化,同时客家方言口语作为交际工具的意义也变得模糊起来。这种群体方言意识的弱化对方言的打击是致命的,最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原本是方言载体的广大客家群众对梅县客家方言重视程度持续下降,最后甚至会有部分客家人在公众场合弃用方言的可能性。现在一部分人主张推广普通话,也有一部分人主张保护方言,这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需要在语言的发展规划中兼顾两个方面,既主张主体性,也保护多样性。

想起来曾经有个小女孩打电话到电台给妈妈点歌,主持人:“为什么要给妈妈点歌呢?”小女孩:“妈妈上班很辛苦,周末还不能好好休息,要找各种作业给我,还要带我去各种兴趣班。这个时间,妈妈还一边看手机一边看我学跳舞。”主持人很感动,问要点什么歌呢?小女孩:“《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2.粤方言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冲击

有些老派梅县客家方言名词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乃至最终在口语中逐渐消失,一般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该口语名词所指称的事物或概念在现在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已不复存在,或是现在的青少年缺乏对该事物的辨识能力,因而这些客家方言名词词形也就退出了现在青少年的语用范围;二是老派客家方言词所指称的事物或概念在现在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虽仍存在,但因年代较为久远,青少年已不懂其实际意义,更不用说口头表达了,所以该词也随之消失,不复存在。例如“南洋客”,现在的年轻人早已不知道祖辈当初流亡南洋的来龙去脉,只知道在海外奋斗、定居的中国人统称为“华侨”。又例如“尾之斫”,原来是指最小的儿女,这个词形也因为过于老旧而逐渐被弃用,较多人使用的是更为简明的词形“满欸”。

具体来说,社会的发展前进势不可挡,城市化率逐年提高。这就意味着大部分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现在,很多青年人通过求学有成,脱离农村,到城市寻求发展,另外还有大批学历一般的务工人员也走进了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汇流。梅州客家地区的情况同样如此,能获得高学历的年轻人才在各类证明能力的证书到手之后,纷纷赶赴珠三角地区寻找起飞的机会,而低学历的务工人员因为梅县本身的经济并不发达,打工的机会相应较少,工资待遇情况也并不能让自己满意,因此也将目光放在了工作机会更多的珠三角白话区。长此以往,留在本地的青年人的比例相对减少,老人与小孩的比例则相对增高,梅县客家方言赖以生存的地域框架被打破了,客家方言最大的保护伞也就被撕裂了。这种框架的破裂是两方面的,人口流出区域的框架面临着解构,而人口聚集的发达区域框架遭遇到膨胀问题。前者的方言使用人数锐减,会对原始方言的存续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膨胀区由于各类方言的混杂,吸入一些杂乱成分是不可避免的,这两种情况产生的结果对原始方言都存在较大的冲击。

副轴上集成了副轴常啮合齿轮及主减速器驱动齿轮,副轴常啮合齿轮与驱动电机齿轮及超越离合器齿轮啮合。主减速器驱动齿轮将来自驱动电机或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主减速器从动齿轮,然后经过差速器、半轴传递至前轮(驱动轮)。

3.双言制给予了梅县客家话变异的动力

(1)梅县客家话与普通话的同时使用

从梅县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来看,居民与本地人交流主要用梅县话,与外地人或操普通话的人交谈主要用普通话,绝大多数梅县人都会较为熟练地说普通话,可见他们都是在客家话与普通话的双言者。他们都具有熟练的双言能力和双言行为:与家人和同乡交谈用客家话,与外地人或操普通话的人交谈用普通话。[4]

(2)梅县客家话与普通话的双项认同

梅县人与普通话和客家话的情感价值评价上的认同差异来看,梅县人对普通话和客家话存在着双项认同,并且对普通话的认同度要高于客家话。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学校中都会自觉使用普通话,而大部分上班族在工作场合也会使用普通话。从年纪较大的梅县人在日常用口语和教育用口语的选择来看,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认为教育用口语用普通话比较合适,超过六成的人认为子女在日常用语中也要用普通话,其余的人认为子女在家的时候可以用客家话,原因多为“比较亲切”、“比较习惯”。

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

(3)双言制决定了客家话的变异方向

梅县人的语言是地域方言与民族共同语并存共用且以客家方言为主导的双言制,从实际情况来看,普通话原本只限于与外地人或操普通话的人交谈时使用,本地人群中,客家话使用频率高,但现在随着普通话推广的深入,许多普通话能力较强的年轻人开始在公共场合大量使用普通话,尤其在学校和购物、服务场所特别明显。由于语言演变本来就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生与进行的,而民众对普通话的权威地位有着极高的认同度,自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所说的客家话向普通话靠拢。在语音方面,表现为有意或无意调整自己的语音使之更接近普通话语音,用词方面表现则为方言词语被普通话词语所替换,在语法方面表现为客家话语法特征逐渐被普通话语法特征取代。

三、结语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洪流中,口语词作为语言中反映社会变化最敏感的成分,也处于不断变迁之中。随着梅县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高速公路和各类航线的开通,新媒体走进人们的生活,普通话的使用更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少年轻人具备同时使用普通话、粤语和客家话的能力。因此,随着几种语言的混合使用,梅县客家方言口语词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下去,它会跟着社会发展进程而演变,随着新事物的涌现而更新,一些土方言词、老方言词将随着使用人群的新老更替逐渐被弃用。未来,梅县的客家方言口语词将与普通话口语词产生持续的趋同现象。这个现象无所谓好坏,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各方言区口语向普通话集中的大融合现象,有利于各地区的相互沟通,对维护社会稳定,消除地区之间的隔阂都能起到正面的作用。而消极的一方面,则是从方言保护的角度来看,推普的步伐不会停滞,那么融合的趋势就不会停止,而是一直进行下去,受影响的方言口语词数量也会持续增长,它们将逐渐减少被使用率,最终走向被完全取代的的结果。把正处于退出口语使用圈的、现在已经很少人说或只有老一辈人说的“土”方言词和老方言词记录下来,对文化传承和记录历史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物流企业十分重视财务风险管控,风险管控主要是掌握企业决策的起点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要想做好掌握财务风险管控中的每一个环节,就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环节,并实施有效跟踪审核和科学决策,企业管理者从风险管控系统掌握信息后,有利于高效处理信息,有效控制资金流向,潜在的财务决策风险处理必须做到及时和准确。

当前,普通话受多语言混合使用、新媒体传播影响、人口流动汇集以及普遍教育程度提高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正以一种更加大众化和常态化的形象出现。普通话的推广无论是政策主观引导,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都有加快普及的动力和需求。而由于普通话的影响逐渐扩散和深入,各方言区人民的跨区交流日渐频繁,也使得各地方言不断地吸取普通话与本方言区优势方言的特点,普通话与方言间的融合与趋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因此,我们应从语言的变异中体会社会发展前进的事实,领会我国社会前进的主体方向。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汉语将突破国界,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学习的语言和沟通工具,以普通话作为汉语学习的标准,制定规范的教材和学习资料,这样才符合中国语言发展推进的实际情况。规范的普通话将成为全球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下中国文化披荆斩棘、大步前进的载体。

尽管认知语言学仍然是一门新的语言学方法,仍缺乏整齐划一的分析模式,但其在本学科内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因此完全可以借鉴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将其运用于翻译的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客家方言本字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87-188.

[2]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99-102.

[3]谢永昌.试论客家民系与方言的形成[J].嘉应大学学报,1999(1):102-103.

[4]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23-124.

[5]温昌衍.客家方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43-145.

The Variation of Common Nouns in the Spoken Language of Meizhou Hakka Dialect

TAN Ke-hong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s a social survey of the spoken words of Hakka dialects since the 1950.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it studies the changes in the common nouns of Hakka dialects in Meixian Count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paper carried out a study on the variation of common nouns in the spoken hakka dialect of Meixian coun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hakka dialect in Meixian county and makes a reasonable prediction of its future trend.

Key words: Meixian hakka dialect;spoken language;nouns;variation

中图分类号: H1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2X(2019)05-0015-06

收稿日期: 2019-04-15

基金项目: 广东省社科联共建项目“梅县客家话常用口语词演变研究”(GD13XIW09)。

作者简介: 谭科宏(1982-),男,湖南娄底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

责任编辑:李丽娜

标签:;  ;  ;  ;  ;  

梅县客家话口语中常用名词的变异现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