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人性理论_人性论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人性理论_人性论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性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4-0068-04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受人性所制约和规定的。因此,对人的认识特别是对人性全面、深入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往往与论述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不仅是论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人及人性基本论述主要有三处,首先,人是具有自然本性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人的自然本性是对人的一般规定,是指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必须与周围的自然界进行对象化的物质交换,即“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2]人的自然本性是以人的需要表现出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文章中又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3]当满足第一个需要本身和产生新的需要时,这就产生第一个人类历史活动。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同动物一样都具有生理机体,都具有满足本能的自然性需要,它是人作为生命体的基本属性。其次,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2]人只有依靠生产才能生存,而生产只有以社会化的方式才能进行,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2]所以社会性成为人的根本属性,以至于马克思说:“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3]再次,人是具有类特性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4]人的类特性是指人类特有的共同属性,就是在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由自觉的特征,这是人与动物最终区别的关键所在,也是人作为人存在的标志与根据。马克思在提到人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时所讲:“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5]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各自活动的区别不仅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而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自发自在的活动,而且在于人的活动能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符合人的需要的理想客体,在这一创造活动中,人能够在观念中预演整个活动的过程,并且将目的贯穿于活动过程的始终,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性质是动物界所不具备的,而人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讲的:“动物的正常生存,是由它们当时所居住的和所适应的环境造成的;人的生存条件,并不是他一从狭义的动物中分化出来就现成具有的;这些条件只是通过以后的历史的发展才能造成。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6]

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认识从来不是孤立、静止的看待,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或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性的发展的三大历史形态或阶段的理论。马克思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能形成普通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约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7]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的状况,制约着人性的现实状况。古代社会是人产生发展的最初阶段,人的生产能力受到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的制约,人性则表现出以人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现代社会人性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摆脱了先前的人的依赖关系,这并不意味着摆脱一切依赖关系,而是转变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物对人起着规定、制约乃至支配的作用,“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互相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7]在这一阶段里人性又表现出具有强烈的物质性;而未来社会则是建立在人的全面能力体系和物质的多方面需要基础之上,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在这一阶段里人的类特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即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阐述了人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阶段的理论,即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发展为自由王国,恩格斯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8]在这里恩格斯向我们描绘了人的类特性是如何充分表现为自由自觉的,当社会的发展将被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人们的活动变为自觉的活动,人类的社会行动规律和自然规律将被人们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起来,人们的活动变为真正的、自由的活动,这时,人性才能充分表现出自由自觉的特性,才能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

(二)

显然,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认识和理解应从其社会发展的理论中,以历史的、全面的和完整的观点去认识和把握。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质需要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基本流露。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论述表明,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即人原有最初的需要,人的自然本性使得人对物质的追求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物质追求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现实生活看,人的思想和行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物质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的自然本性的实质是人物质性的表现。

第二,社会生活是人本质的基本表现。人的本质论断则是对人现实表现的规定,揭示了人的关系性的存在。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全部社会关系,全部社会关系大致可区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的社会关系,一是思想的社会关系。无论是物质的社会关系还是思想的社会关系,都直接地与人的社会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活动相联系,这就决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首先表明社会是人和人按照一定社会关系而结合的,离开社会关系,人就不能劳动,人也就不可能存在,人的本质就无法实现。同时,个人与他人的普遍交换即人所具有的社会性,才能形成全面的能力体系,才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为自由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人的类特性即人的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人主体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主客体关系,首先,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人得到发展所具有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其次,从这种关系的发生过程看,人把自身作为主体同对象、客体区分开来,标志着人的意识的产生,由此进一步发展成为人的思想即精神,由自发性转变为自觉性,意味着人类从狭义的动物界中彻底地分离出来,真正进入社会的、文化的状态,其实质是人具有思想性。再次,从这种关系的最终结果看,人的活动是自由的,当人类的社会行动规律和自然规律将被人们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时自由才能变为现实,自由也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因此,人的实践活动最终价值目标是自由的活动。

第四,人性是历史变化着的。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或阶段的理论和其他关于人性的论述可表明人的本质表现既是具体的又是历史的,人性特征的表现形式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制约。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社会制度并不完善,人性则表现出“人的依赖关系”;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性得到了发展,表现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特征;而未来社会里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人具有全面的能力体系,社会变成为“自由的联合体”,人性表现为“自由个性”,所以,不同的人类历史人性表现是不同的。

(三)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质及人的特性,并将人看作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着的、现实的人。这对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一,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首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的历史看,古代社会人性是以“人的依赖关系”来表现的,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思想教育代替和反映的,其目标和任务仍保持和维护这种“人的依赖关系”;现实社会人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思想政治教育独立地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实践活动,其目标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其任务是满足其统治阶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一阶段里,人性的物质性、社会性表现强烈,人的发展并不是全面的,尚未建立起人的全面能力体系,是在物质性的基础上形成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就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将人的类特性即自由自觉逐步地发挥出来,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在此基础上,使人的身心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独立人格既要有现实的、常规的人格即符合现实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规范等素质要求,又要具有理想的人格即具有自由自觉的品质;其次,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不仅是揭示人性及其发展过程的,而且也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尽管不同的社会制度存在有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朝着体现人的类特性即主体性的方向发展。

其二,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联系的、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其准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活动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之中,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要素看,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环体(社会环境)无一不与人性相联系,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看,教育对象的内化、外化、调节等过程无一不是人性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正是这种联系和反映,这就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以人性为原则。

其三,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理论依据。在现实的社会中,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社会本质、人的类特性的人性特征是由物质性、社会性、思想性所反映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也应体现人性的特征。体现人性的关键是把握这些特征的关系,既不过分强调某种特征,也不忽视某种特征,使之处于合理、协调的地位。

人的自然本性说明人的以物质为基础的需求,这种需要首先是物质需要,其次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以及发展自己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从人性的历史发展过程看,现实社会是人性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物质需要成为人发展的第一需要。需要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需要能够产生激励的作用,需要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分析人的需要,满足人的正常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而有效的基本方法。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不仅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变化和发展的根源,也揭示了人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首先这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须与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客体和教育环境相适应。从教育的主体看,教育的方法总是受所处的教育内容、教育客体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同的教育客体有其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思想状况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而不同的教育内容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在理论灌输、实际锻炼、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必须与现实社会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和社会环境相适应,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人的本质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是由对象的多样性决定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样的,那么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采取基本、一般、特殊、综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适应人和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要。再次,人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辩证的统一。一方面,方法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是随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以此推动方法的不断发展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不完善到完善地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不仅有自己的个性而互相区别,而且具有某种共性而联系存在,这就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既要采取与对象相适应的预防、思想转化、心理咨询、冲突缓解等特殊方法,也要采用与共性相联系的疏导、比较、典型、激励、感染等一般方法。最后,人的本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发展。从微观上看,人的社会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向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联系、环境等各个领域纵向渗透,其方法必须与各个领域相结合与渗透,促进相互发展。从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物质、制度、文化、氛围等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要素与环境,进行横向联系、协调综合、合理建设、组织优化等,形成教育合力,产生最佳效果,这就首先决定着其方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结合与渗透,不断丰富自己方法体系,使其综合协调地发展;其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在社会的整体环境和各个层面,不失时机地对人们进行教育和感染,使社会环境成为经常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独立人格是人具有独立性的现实表现,这种独立人格一方面是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的制约,而且还受社会化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也是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独立人格上,首先用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的态度,维护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以双向互动的方式,增强教育的民主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和参与的活动,充分尊重人的独立性。其次,在现实的教育上,采取灌输等基本方法使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现实社会的要求,通过现实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思想认识上确定指导思想、明确努力目标,以指导思想付诸行动,朝着目标实践活动,实现现实的、常规的独立人格,并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再次,在现实的独立人格基础上,进一步用特殊和一般的方法,帮助、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付诸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反省、反思、自我改造等自觉进行自我修养、通过自制、自律等自觉进行自我管理,使自我完善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初步形成具有理想的独立人格的品质,以这种品质指导人们不断地探索和掌握人类的社会行动规律和自然规律,为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发展人的自由个性奠定基础。因此, “自由作为一种特定的概念在内涵上是确定的,作为一种具有价值的目标它始终是人类永远追求的对象,人类也因此总是把人的自由发展与美好、幸福、和谐、公平、平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而更为有意义的是,这一最高的价值目标为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相宜的发展方式提供了基本的启迪。”[10]

标签:;  ;  ;  ;  ;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人性理论_人性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