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研究论文_甄建廷

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研究论文_甄建廷

摘要:在文物保管和陈列中,因为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等影响导致文物遭受损坏,即便是后期经过技术修复也会影响其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在文物保管和陈列中,必须要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并且通过改善库房条件、创新保护技术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对文物的保护能力,使其免受损害。本文首先概述了当前保管与陈列中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随后分析了文物保护在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体意识形态中的具体表现,最后结合个人工作经验从加强宣传教育、改善保管环境等方面,就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文物保护意识;宣传教育;环境监测;预防为主

引言: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例如通过资金支持,改善保管和陈列的环境条件;通过技术支持,避免文物出现褪色、锈蚀等破坏;通过人才支持,严格遵守文物保护的规章制度,减少人为破坏等等。通过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作用,用意识指导行动才能让文物保护工作者、游客积极的参与到保护文物的工作中,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得到妥善保管并源远流长的流传下去。

一、保管和陈列中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的意识有待提升

对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说,通过定期接受培训以及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对各类文物的珍贵价值有深刻的认识,总体来说具有较为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但是对于参观的游客来说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有的就缺乏全面的认识,甚至在参观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对文物造成了破坏。例如在参观文物时,使用相机进行拍照,拍摄时相机闪光灯发出的强光会对文物造成损害。

2、文物保管和陈列环境欠佳

文物保管和陈列环境也会对文物本身带来直接的影响。例如对于纸质类、金属类的文物,如果保管和陈列环境中湿度较大就容易造成纸张褶皱和文字褪色;金属器物也容易生锈。另外如果保管和陈列环境没有进行彻底消毒,在这些文物的缝隙中存在较多的微生物也会加速文物的损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博物馆由于资金、技术有限,条件比较简陋,不能完全满足文物保管和陈列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也与管理不严格、不到位有关,例如没有定期进行消毒,没有实时的监测空气温度、湿度并灵活进行调整等。

3、在文物保护技术方面有待创新

文物保护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物保护要求的不断提升,大量新型文物保护技术也不断的涌现出来。对于各个博物馆来说也应当关注文物保护领域的前沿技术,并通过引进、推广、应用在文物的保护中以便发挥技术优势。但是从实际调查来看,许多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所用的技术还存在创新不足、相对落后的情况。例如,为了防止光照对文物带来的破坏,许多博物馆引进了VR技术和全息影像技术,这样既可以满足游客近距离参观文物的需求,又能够将文物很好的保护起来,但是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博物馆尚未引进这些新技术,其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所用的技术手段还比较单一。

4、高素质文物保护人员匮乏

随着馆藏文物数量的增加,文物保护的任务也在逐渐加重,进而对文物保护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通过学习本馆的文物保护规章制度以及定期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工作人员在文物的日常保护方面已经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技术,但是在破损文物修复方面还缺少足够数量的专业人才。例如陈列的一些竹简、古籍容易出现虫蛀的情况;或是瓷器、青铜器出现了裂纹等情况,这些必须要有专业的文物修复人员对受损文物进行抢救、修复。但是目前来看,繁重的文物修复任务和稀缺的文物修复人员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很多保管和陈列的文物因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受损严重甚至消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文物保护在意识形态中的表现形式

1、文物保护的国家意识

文物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意识层面上,我国对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例如成立了国家文物局,这是全国文物保护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其中设有文物保护司,担负主要职责为:研究和指导文物保护与抢救工作;指导重大考古项目的实施,组织重大考古成果的评审鉴定;承办审批文物建筑维修、设计资格和考古发掘领队资格工作等。此外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决定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全国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通过文物普查工作为发现新文物和复查已知文物的保护情况,为文物研究、保护和发挥文物作用提供了科学资料。

2、文物保护的社会意识

文物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通过强化社会层面的文物保护意识,号召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来,营造“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近年来,通过设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等形式将文物保护和社会宣传相结合,既能够提高文物的社会知名度,达到吸引游客参观的目的;又能够让文物保护变得更加规范,有效解决了珍贵文物因为长期无人管理而遭到破坏甚至是消失的情况。另外,社会意识层面的文物保护还通过建立文物保护知识体系,将文物保护融入校园教育中,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联系起来,从学生时代培养保护文物的意识。

3、文物保护的集体意识

文物保护是一种集体性的行为,需要集体力量的参与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单位是收藏、保管、研究文物的主要单位,博物馆、纪念馆将收藏、保管、研究好文物臧品作为一种职责,并通过文物展览的形式宣传文物特有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意义。还可以设立文物保护奖励机制,对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重要陈列和重点维修项目及重大科研成果、重要文物收购、有识之士捐赠文物的行为进行物质奖励,对文物保护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褒扬。

4、文物保护的个体意识

文物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而文物保护也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这也是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个体意识层面上来看,在文物保护中能做的主要有:严格遵守博物馆的各项制度规定,在参观过程中不随意拍照或触摸文物,杜绝因为个人不合理的举动对文物造成破坏。个人还可以参与到文物保护宣传队伍中,充当文物保护的志愿者,向广大游客宣传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个体的努力也有助于营造一种人人参与文物保护的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基于文物保护意识的保管和陈列优化策略

1、通过宣传教育强化文物保护意识

(1)工作人员方面的宣传教育

对于保管和陈列的文物进行有效保护,是馆内工作人员的一项基本职责,针对个别人员在文物保护中存在的思想懈怠的问题,应当将文物保护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对待。博物馆应建立完善的宣教制度,通过定期的宣传教育让馆内工作人员始终保持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要能够及时发现文物发生的细微变化,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例如当发现一些字画有褪色的情况时,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空气湿度过大的情况,然后通过调节空调设备,将空气湿度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

(2)游客方面的宣传教育

近年来参观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为了规范游客的行为也需要针对游客采取必要的宣传教育,避免因为游客的无心之举而对文物造成破坏。例如在博物馆的门口、以及主要走廊的墙壁上张贴宣传标语,营造一种文物保护的氛围,同时讲解员在带领游客参观文物时,也应当适当的穿插一些文物保护的知识,引导游客文明参观。

2、增加投入改善文物保管与陈列环境

(1)营造良好的保管与陈列的环境

保管和陈列环境对文物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不可忽视的,如果文物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中,将会极大地加快文物受损的进程,缩短文物的寿命。为此博物馆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文物的保管库房和陈列展柜都应当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以保证文物的绝对安全。保管文物的库房必须具有现代化的功能,例如要有防水和隔热的设计,建议集中把所需的各种管道安装在库房的一楼旁边,方便维修保养;遇到管道发生破裂时库房内的文物不会祸及而受到损伤。各类陈列展柜也要进行严格密封,防止外部污浊的空气对展柜内的文物造成破坏影响。

(2)对文物保管与陈列环境的实时监测

相比于人为带来的破坏,环境对于文物产生的破坏影响往往并不直观,这就容易让工作人员疏忽大意,进而给文物带来了不可逆的损失。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博物馆应当引进实时监测设备,代替工作人员实现对保管和陈列环境的7×24小时监控。一旦检测到环境问题可以及时的发出警报,然后提醒工作人员加强环境控制,将不良环境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例如,在保管库房和陈列展柜内放置微型的温湿度传感器并设定报警阈值,如果温度超过了25℃或是空气相对湿度超过了40%,监测设备就会发出警报信号并自动启动空调设备,完成对湿度和温度的调节。

3、创新技术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1)文物防护技术

探究和应用新技术是提高文物保护成效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国内在文物保护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除了上文所说的环境实时监测技术外,常用的文物防护新技术还有:无损检测技术,即利用X光可以在非接触、无破坏的情况下,检测出文物内部是否有裂纹等问题,方便文物保护工作者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文物出现破裂问题,这种技术在瓷器、雕塑、石碑等文物的保护中作用显著。另一种是文物清洗技术,即利用超声波产生的能量处理文物表面的锈迹,让文物的原始面貌展现出来,这种技术在金属材质文物的保护中作用显著。利用这些前沿技术做好文物的防护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免损失,对于提高文物保护成效有积极帮助。

(2)文物修复技术

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前提下,部分文物也有可能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出现破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取相应的修复技术,让这些已经破裂的文物尽可能的复原,新技术在助力文物修复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通过三维扫描和3D建模技术可以制作出等比例的文物替代品,这样即便是一些珍贵文物出现了缺失、破损也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将其复原。另外,还可以使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采集现阶段馆藏文物的详细信息并建立文物数据库,今后即便是文物因为不可控因素遭到了破坏,也可以借助于这些数据信息重新复原。

4、重视高素质文物保管队伍建设

(1)树立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工作理念

文物具有唯一性,一旦文物遭受破坏即便是后期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复原,其原有的价值也无法完全恢复,将会对文物的价值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对于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必须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最大程度上减少外部破坏。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因为不可控因素导致的文物损坏,也要尝试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抢救和修复。对于博物馆来说只有树立了预防为主、修复为辅的保管理念,才能实现文物保护效果的最大化。另外针对不同材质、不同年代、不同价值的文物实施差异化的保护策略,让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都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

(2)不断提升文物保护队伍的综合素养

在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新技术,要想熟练运用这些新技术就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现阶段一些规模较小的博物馆许多工作人员因为日常工作压力大,很少有机会学习这些新技术,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员工自我的提升和成长。为此博物馆方面应当针对在职的员工开展技术性培训工作,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新技术,以便更高效率的完成文物保护工作。可以采取分批次培训的方法,将员工分成几批轮流参加培训,这样既不会影响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又能够让员工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

结语:文物保护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物本身,而且也包含了文物背后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而文物一旦遭到破坏,这些历史文化也会因为失去了传承的载体而一同消失和湮灭,因此文物保护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在文物保护的立法完善、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文物保护方面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具体到文物保护的实际工作中还是要从细节出发,包括改善保管和陈列的环境、重视文物保护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才能真正让每一件文物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魏春梅.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剖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5):111-113.

[2]武子龙.浅析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及其在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价值[J].中国民族博览,2017(2):164-165.

[3]余丹.关于大陆游客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C]//决策论坛——管理决策模式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2018.

[4]吴茜;;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探讨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8年03期

[5]王岳;;浅议当今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史志;2015年07期

[6 ]黄小伊;;浅谈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赤子(上中旬);2015年18期

论文作者:甄建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9

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研究论文_甄建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