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崛起与上海的应对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循环经济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走向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趋势。前者要求加强经济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所谓“软化”的发展方向);后者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所谓“绿化”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在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在推进知识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发展以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物产生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从而确保中国以人均资源稀缺为特点的现代化事业能够持续地向前发展。
从线性经济转向循环经济的世界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传统工业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单向式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在这种线性经济中,人们通过生产和消费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大量地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扔弃到空气、水系、土壤、植被这类被当作地球、“阴沟洞”或“垃圾箱”的地方。线性经济,正是通过这种单方向的“从资源到产品,再从产品到垃圾”的流动,通过不断地加重地球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从根本上说,当前的人口膨胀、资源衰竭、环境退化等三大危机,正是人类自己一手制造的这种线性经济的恶果。
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新的思维表明,人类对于日益让自己头痛的污染或废弃物(不管是气态、固态还是液态)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传统工业经济鼓励人们去大量生产废物和排放废物,然后在经济活动的末端通过填埋或焚烧等方式对废弃物进行被动的处理;可持续发展则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最有效利用资源以控制废物产生,一旦废物产生则要积极地回收开发和再利用。显然,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从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转变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时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会真正来临。
然而,在国际社会开始有组织的整治运动的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的一种理念。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思想上和政策上都有所升华。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洞见,从而减少政策上的有力举措。只有到了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管段预防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才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3R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
循环经济按照“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新思维,要求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经济活动领域倡导新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中,3R原测和避免废物产生即是把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落实到操作层面的两个指导性原则。体验和接受这些新的经济原则,并创造性地运用于经济活动,人们才有可能从旧的线性经济逐步走向新的循环经济。
首先,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称为3R原则)。其中:(1)减量化原则(reduce),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废物时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2)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了结。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不加控制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象餐桌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刺激非常快地更新换代。(3)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生产者的责任应该包括解决废物制品的处理问题。只使一件制品诞生的生产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工作,关键的是要提供制品在寿终正寝后如何处理的设计。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化成为其他类型的产品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而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其次,循环经济要求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3R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特别是,我们不能把循环经济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废弃物资源化。事实上,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例如,1996年,生效的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规定了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该法规的思想要义是:一是要减少经济源头的资源使用量和污染产生量,因此工业界在生产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的资源使用量和污染产生量,因此工业界在生产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二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这部分被称为可利用废弃物),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物(这部分被称为处理性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的处置(即填埋和焚烧等)。
3R原则和避免优先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工业、农业、商业等生产和消费领域,这些思想还可以给人口控制、疾病防治、城市建设、交通控制、防灾抗灾等社会管理活动带来新的启示。一旦循环经济的思想从经济领域辐射到广泛的社会领域,将会真正引起一场走向持续发展的社会革命。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循环经济预示的将是一场真正的绝色革命。
建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是“点绿成金”的经济,是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兼而有之的双赢经济。它的魅力在于给世界带来全新的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据日本环境厅1995年资料,目前民办技术和产品的市场规模约为4000亿美元,预测到2000年,能扩大到5000—6000亿美元。重要的是人们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的赚钱领域正在从净化废物的末端日益前移到利用废物和减少废物的前沿。靠污染环境去赚钱将成为昨日黄花,靠维护环境去赚钱将成为致富捷径。 我们已经看到, 在1997年美国最富有400人的名单中, 与比尔·盖茨一起名列前列的人,还包括从一辆破旧卡车起步用高技术将垃圾资源化的韦恩,从地下室开办起生物降解清洁剂公司的理查德和安德尔等等循环经济的弄潮儿。
因此,加速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为内容的环境无害化技术开发并促进其产业化,在循环经济的思想框架内建构产业体系,已经成为世纪之交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一个循环经济型的生产体系起码要具备下列方面的特征:
第一,尽管化石能源和核能对于今天的生产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但从长远的利益出发,要尽可能地从这些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太阳能和风力、潮汐、地热等绿色能源上来。
第二,生产不仅要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要研究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消耗以及选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和结构。
第三,要抑制为倾销商品而进行的过分包装,在简化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同时,使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第四,要在减少被排出的产业废弃物的同时,对其进行尽可能彻底的回收再利用,对于有毒有害的产业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的及时处理。第五,要努力培育把消费后的产品资源化的回收再利用产业,使得对生活废弃物的处理量降低到最小。围绕上述方向,人们已经提出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去建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1.从企业内部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持续农业。生态工业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它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据美国《商业周刊》,1994年报道,美国副总统戈尔和总统科学顾问吉本斯宣称,在克林顿政府执政的今后几年内政府将提供巨款促进美国的生态工业建设,促使生态工业成为美国工业的国家发展目标,成为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制造方式。与生态工业类似,持续农业是一种符合循环经济的农业生产模式。持续农业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形式,是既能实现增产又有保护环境的未来农业。目前,欧盟已有包括德国在内的六个国家正在推广一种“作物综合管理”的持续农业发展计划,拟大幅度减少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增大有机肥的投入。欧盟国家正在大踏步地从传统化学农业转向生态农业。
2.从生产之间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生态工业链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这家工厂的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这种循环经济的生态链条甚至可以扩大到包括工业、农业和畜牧业。例如将制革生产的产品链和农业生产的商品链结合成一个圈。在这样的生产循环中,输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在生产第一种产品后,它的剩余物将是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如果仍有剩余物则成为生产第三种产品的原料,直到全部用完或循环使用,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以对生命和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排放。
3.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绿色消费和资源回收是与上述绿色生产必须衔接的两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在绿色消费中,商品以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形式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不仅对人体健康无害而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较小。德国早从1973年起就对3600种产品试行环境标志,目前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绿色消费市场。90年代初以来,欧盟其它国家、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也都开始实施绿色标签制度,发起了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运动。至于回收利用产业,作为循环经济从而是无废少废经济的守门人,目前发达国家已把它们看作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来进行发展。未来的垃圾经济时代,企业家将以很大的努力从消费者手中回采资源,而回收利用产业将在新经济活动中承担起同今天的采掘业一样的重任。
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的应对思路
毋庸置疑,讨论循环经济是为了促进中国和上海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上海能否在21世纪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一面临的艰巨任务。随着上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们这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将遇到日益增大的压力。 一般认为, 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Impact)取决于人口数量(Population)、消费增长(Affuence)和技术能力(Tcchnology,指消耗单位资源所产生的环境损失)的相互作用(环境影响公式为:I=PAT)。据此,世纪之交上海的环境承受能力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在人口方面,据研究到2000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350万人,加上外来人口300万人,实际居住人口将达到1650万人,到2010 年上海的实际居住人口将达到1750万人左右,增长的人口无疑需要有相应的资源环境容量作支撑;在经济方面,据预测到2000年上海的人均GNP 将达到5000美元, 到2005 年将达到10000 美元左右, 到2010 年有可能达到15000美元以上, 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有相应的环境影响;在技术方面,当前上海的生产工艺仍然具有明显的高消耗排放特征,例如,1996年上海消耗每吨标准煤创造GDP为769美元,仅为日本的17%,美国的36%,如果生产技术不及时地向着环境无害化的方向转化,那么不利于环境的技术效率将给上海的环境状况带来叠架的压力。上述三方面对上海未来环境的总体影响无疑将是巨大的。
事实上,上述环境影响公式还从另一方面表明,发展的状况取决于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经济方式和不同的技术效率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上海的未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如果沿袭传统工业经济环境退化型的发展模式,上海在获得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无疑要付出较高的环境代价;相反,如果采用当今循环经济的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上海就有可能用较小的环境代价来赢得较好的经济增长。这一点,在上海的管理层、企业界和社会公众中正在形成日益明智的认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发展的目标和选择有效的做法。
在目标方面,我认为,通过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发展循环经济上来,到21世纪的前期,上海实现以较小的废物(特别是各类固体废弃物)排放达到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可能的。这也许需要通过对废物排放从低增长到零增长到负增长这样三个阶段的连续努力来达到。例如,(1)在当前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首先争取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总体增长速度能远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2)在20 世纪初进入后工业社会的阶段(大约在2005年左右),在转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推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争取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使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3 )在未来确立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导的较高发展阶段,在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争取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对于21世纪初有稳定减少,届时达到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的水平。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促进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粗略地说,如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经济目标是要促进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为内容的知识经济,那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的是要促进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内容的循环经济。对于自然资源奇缺、环境容量有限的上海,发展循环经济无论从那个角度言都有着十分的紧迫性。因此,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为志向的上海有理由制定占领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双重制高点的发展战略。我们应该使这两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形式比翼齐飞、互相支撑,促进经济过程中物质资源的减量和生产要素的知识化,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和促进上海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途径方面,我认为当前围绕循环经济至少需要开展下列10个方面的工作:(1)尽快组织力量对发达国家90 年代以来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上海经济运行向循环经济转化提供第一时间的经验和启示。(2)在市有关部门统一筹划下, 研究上海未来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中长期趋势,制定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3 )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两个根本性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计划起来,特别是要从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上给循环经济提供保障和支撑。(4 )在工农业生产中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为建立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生产体系打好基础。(5 )在生活领域提倡3R原则和避免废物产生原则,提倡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把消费过程纳入循环系统。(6)要抑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包装过度现象, 把减少和回收利用各种包装废物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7 )大力发展废弃物回收利用和资源化产业,使社会废弃物尽可能转入新的经济流程,而不是简单地用完就仍或用填埋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理。(8 )加强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有关的立法和执法,把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贯穿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9 )加强有关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为上海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上的支撑。(10)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和大众媒体进行循环经济意识教育,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上海干部、企业和公众的共识,形成占领循环经济前沿阵地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