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我21年的教育生涯中,极其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平凡而又深奥的道理。这是让我刻骨铭心、倍感充实的岁月,也是阳光与风雨同在、泪水与欢笑共存的岁月。
委屈与道歉
2017年中途接了高三(5)班,为了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每周都安排相应的记诵任务,并在班上强调:我要检查的,事实上多数未落实。第2次大型模拟考试我们班地理成绩比(6)班考得差,我心情很沉重,我把学科代表喊到办公室对她讲“樊艳,让你抓同学们记诵的,你是怎们抓的,这次班上考得一塌糊涂,你要负责任的。”她听后非常委屈并大声地对我讲:“您光埋怨我,您自己呢?说要检查,您检查了几次?要说责任难道您没有责任吗?”当时我就愣住了,这个姑娘怎么这么胆大,敢公然顶撞我,我当时气得暴跳如雷,劈头盖脸大批了她一顿。事后冷静一想,觉得她说得有道理。第二天我主动地找到樊艳对她说:“昨天老师态度不好,让你受委屈了,在这我郑重地向你道一声‘对不起’,请你原谅,以后面我们师生还需共同努力把班级成绩抓上来。”她笑嘻嘻地对我说:“早原谅你了,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帮助她、关心她,我们相处的非常融洽。17年高考她考了588分全校文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反思:教育不是“批评与斥责”,而是要以“身”示范。对于学生的教育,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供他学习。潜移默化、天长地久,学生也就会了。在教育中,爱、感恩是不需要多言的,任何刻意的意图都会让学生反感。我们自己做得好,孩子自然能看到;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和付出,学生就会有所体会。假如,一个学生既能看到身边无声的示范,又能切身感受别人的爱意和辛劳,还怕这个学生不会爱、不会感恩吗?
宽容与自省
2016年我担任高三(4)班地理教学工作,班上有一个体育生上自习玩手机被我发现了,课下我与他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分析了他这种行为的危害,对他提出了要求,还告诉他:“我不需要你给我写什么检讨,相信你能改正错误。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你的发展,不断帮助你。”他当时口头保证以后不再把手机带来;两周后我又发现下课时间他悄悄地在教室里玩手机,当时我什么也没讲只是把手机收走了。过了一天他主动写了一份认识给我,我当时也没有看,我只告诉他,要真正改错不在于写保证、写检讨而在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险性。中国有句古语:叫事不过三,你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老师相信你不会再有三,我又给他讲了带手机的弊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后来的日子里我再也没看见他把手机带到校园,课堂上他开始积极主动地参加小组讨论、个体展示和质疑;在某次月考中他地理考了63分,事下他告诉我:这是他学习地理以来第一次考及格了,我非常高兴。我及时地给予了他表扬,并指出他学习上还有哪些不足,提出奋斗方向。他的地理成绩也越来越出色了。
反思: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不能狂风暴雨、疾言厉色地训斥,一味贬低挖苦,应给予他更多的改正错误的机会,唤醒学生的良知,启发学生的觉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改正缺点和错误的愿望。让老师仍然信任他、尊重他。
尊重与回报
以前下课时,我喊“下课”,学生回答的是:“老师辛苦了!”而后我就匆匆离开教室。2019年11月23日第三节下课时我随口回了一句:“同学们辛苦了!”,周莹璐同学突然跑到我跟前说:“蔡老师,今天听到您对我们说了声:‘同学们辛苦了’,您知道我们心里有多高兴吗?你平时一向严肃的很呢。”我当时怔住了。真没想到,这么一句随口的回答,竟然在学生中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想想以前,学生每天例行公事般的对我说“老师辛苦了”,我从不在意,懒得去回,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自己忽视了学生付出的这份珍贵的情感。于是,我在对周莹璐表示谢意的同时,也向她承诺以后要天天给同学们一份真诚的问候。
第二天放学时,在同学们有气无力地说一声:“老师辛苦了”之后,我立即饱含深情地对同学们道了一声“同学们辛苦了!”许多同学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而后又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道:“老师再见!”我发现,那一刻同学们的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涟漪,一张张笑脸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回到家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甜蜜之中。我对自己说,这就是爱的回报。这时,我又想起以前刻意营造的那种师生上下级关系,想起在老师面前畏畏缩缩的学生,想起老师不在时学生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神情,一个念头在我心中产生了。以后,我要用微笑对待学生,用尊重、赞赏的目光去期待激励学生;下课时,即便再忙,也要向学生道别。
反思:教育活动中,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我们的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21年的教学中,我悟出了这个道理:“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教师的爱是根本的,但还不是全部,因为如果这种爱不被学生所接纳,师生未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效能无法实现。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对学生发生效能是通过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就需要掌握多种技巧。以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论文作者:蔡安运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9
标签:学生论文; 同学们论文; 老师论文; 师生论文; 一声论文; 辛苦了论文; 地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