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汇率问题的十点新观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点论文,国际货币论文,汇率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以来,国际货币汇率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问题围绕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两个热点较大幅度地波动;二是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机制改革问题较为突出,受到的关注与指责较多。三是国际货币制度公平和结构合理的深层次问题仍未有解决路径。原因在于美、日和欧洲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增长不均衡和政策不协调问题,货币竞争中的矛盾尖锐。鉴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和结构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机制改革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中外汇市场价格的波动,继续依从主要货币汇率变化而相机应对,改革汇率机制被动性突出;另一方面则逐步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努力保持货币的相对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综合当前全球汇率问题的方方面面,如何认识政治、经济、市场和政策发生的转变及其引起的汇率波动,预期未来汇率趋势;怎样做才能有效推进汇率机制的改革,促进国际货币汇率制度的变革是当前各国宏观调控决策以及理论研究值得重视的紧迫课题,本文拟为此做一些探讨。
新观察一:传统经济时代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经济基本面对金融市场趋势具有主导作用,金融运行随经济变化而调整,市场交易依经济基本面的数据而波动;而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新经济时代,金融既是当前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同时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超前反映;金融汇率的波动与调整不只是经济发展的被动反映,其先兆预示对经济增长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上升与强化,其作用有时甚至远超出实体经济状况。金融综合战略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策略相结合,是货币汇率机制有效改革和实施的重要基础。
在传统经济时代,汇率变动涉及到一国的对外贸易、资金转移、外汇储备、利率和物价波动、就业失业、财政收支等一系列问题,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是实体经济变动的直接反映。无论采用何种汇率制度安排,发达国家主动驱使与发展中国家被动依赖是那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虽然经济基本面依然是影响市场汇率走势的基础因素,但又引入了政治博奕因素、市场投机交易和信心心理因素,尤其是金融投机的能量提升和金融交易自我扩张因素。这必然扩大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幅度,使与美元相连带的各金融基本价格频繁调整与波动,进一步加大美元不稳定忧虑和压力,反转过来又直接影响着经济信心和应对政策的变化,甚至在更大范围和复杂的层面,使得汇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甚至成为国际经济金融波动的焦点。
鉴于各国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速度和周期的差异,全球化结构不平衡突出显现为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的相互竞争。三大主导货币体经济和政治理念的不同,直接导致金融和资源产品价格的博弈。美日经济全球化的理念不仅使美日货币协调明显,而且也刺激欧元投机的扩大;美元兑欧元和日元的一跌一稳中,美日默契和美欧竞争的格局显露清晰。欧元区和欧洲大陆经济、金融和政治等层面相对均衡的融合,使欧洲区域化具有一定的基础与优势条件,促进了全球区域化进程的加速;而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以及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沿,使他们在地区难以与贫穷弱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相融合,进而出现美欧日不同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观念差异,以及不同的经济金融竞争的策略与战略。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货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必须有自己的战略和策略方向,就是在三大货币的不均衡中,在发达国家货币博奕的不均衡中,寻找自己的出路,而不能完全顺应他们的主导,适应外部压力的需求。
新观察二: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经济金融阶段的不同,对各国现行汇率制度的评价和继续改进的预期就产生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处于基本模式形成、完善之后的进一步创新阶段,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则是处于模仿西方模式,结合国情进行改革的初级试点或中级摸索阶段。两者对汇率制度的选择需求和汇率模式的演进发展自然就有差别。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发达国家的主导性和发展中国家的被动性差异也比较明显。
在研究国际金融和汇率问题时,我们应该承认一个历史和现实问题,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阶段和金融发展进程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充实和积累,达到财富富裕之后,金融市场的模式、规则和产品都处于进一步改革和升级之中,而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积累完善、健全中,从两者相联系博奕的格局分析就是发达国家处于主动调整,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应对状态,并需要不断更新认识理念和制度安排。一个是扩张型,一个是需求型,各自对于汇率波动的承受能力与汇率形成机制调整的要求就截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现在注重进一步充实或提高调控监管标准,以防范新的日益复杂的风险,他们处于高层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发展扩张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借鉴和吸取外国经验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经济金融模式时,有适应国情改革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在本国经济开放与国际金融的市场衔接融合又会不断出现新的风险隐患,也有政策应对和创新防范之需。这使得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的货币汇率制度演进面临比西方早期发展所面对的更多艰巨性和复杂性,其中既有化解传统经济模式和汇率制度固有矛盾,使之顺利向本土延伸的问题,同时又要依据发展和改革的实际需要引入新理念,扩展新机制和运用新工具。而发达国家产业主动调整与外移调整,以及金融资本流动和市场规模效应,是推动发展中国家汇率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观察三:汇率机制的经济基础在于经济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与模式的转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深度差异的存在产生行业格局变化对汇率的影响,尤其是亚洲国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对于汇率安排不当引发的经济衰退应对格外谨慎,对汇率机制改革要采取既积极,又理性的操作,努力使经济持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得到汇率政策的有效配合与支持。
实体经济之内的制造业缩减、服务业上升和实体经济之外的资本流动、金融市场扩张,是当代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产业发达国家财富积累创造了巨大的金融市场,加快了资本流动,扩大了金融市场弹性,支撑了金融汇率对经济增长的强烈影响,加剧了国际金融竞争。而发展中国家财富积累的差异,资本需求的扩大,汇率制度约束难以运用汇率弹性刺激发展经济,进而导致对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的依赖,扩大国际收支缺口,这两者各自走势不同,致使国际汇率制度问题错综复杂。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向服务业发展和转移。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1910年至1990年,美国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从32%降至2.5%,英国从11%降为3%,德国从34%降至3%。新经济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水平,不仅转变了传统经济利润价值创造的手段和方式,使就业人员数量下降,在扩大的技术含量增值导致企业裁员和就业艰难。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转换引致全球失业问题凸显。1960年之后,大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迅速下降,美国、欧洲和日本表现最为明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的特点与以往具有明显的不同。过去传统经济时期的复苏,经济增长相对高速(一般在4%左右),就业增长也在4%上下;而近年来的美国,经济增长率4%左右,失业率却在5%以上。但应当看到的是,无论是政治需要,还是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金融指标和经济信心的晴雨表,影响美国经济与美元汇率的焦点因素很多都来自于失业问题,而且不断升华到政治层面,之后再回来“曲线”影响金融汇率走势。
新观察四:汇率制度是一国金融制度,特别是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制度从表面看,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外价值的体现,但从本质上看,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从金融理论的角度讲,一种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汇率制度的安排、货币本位的确定、国际收支和调节机制、国际货币事务的协调与管理。其中,汇率制度安排和货币本位的确定是构成一个货币体系的两大基石。国际汇率制度逐渐走向区域性相对固定的汇率安排,对外整体浮动可能是全球经济金融条件下的主要选择。
货币汇率稳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汇率剧烈波动必将对经济发展带来损害。目前日本和欧洲经济的停滞不前,美国经济利好局面呈现,与货币汇率制度安排有直接关联。美元强势货币政策在90年代中期推出,使得美国资本流动、财政状况得到改善,并且促进美国增长周期的超长发展,达到延续160多个月的经济增长周期,大大超过60年代106个月的经济增长周期。尤其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使得美元主动把握对欧元和日元的主动调整态势,达到美元经济利益最大化收益。虽然美欧日在货币制度安排上,都是浮动汇率机制,但是不同的货币政策取向,对汇率机制和汇率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从各国货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大体呈现固定与浮动这两种制度反复变化的格局。从发展中国家看,其经济基础和金融体制准备是影响汇率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国际汇率制度安排有可能向一种“区域性的弹性汇率制”方向发展,这主要缘于1999年初启动的欧元所实行的汇率制度的启示。众所周知,欧元这种新型货币,即在本经济区域内实行相对固定或固定汇率制,在经济区域外,货币安排是整体对外浮动的。这样就在可能相对保持集体稳定的前提下,增大了汇率制度的弹性,是一种外“浮”内“固”、外“松”内“紧”双层汇率制度安排。其最大的两个特点是:第一它是一种跨国界的货币,它不属于某一个主权国家,而属于欧洲联盟;第二它是由欧盟各国的货币所组成,是若干个国家货币的集合。由于欧元区货币汇率机制完全以浮动性的市场条件为前提,在欧元出台之初,出现较大的价格波折(汇率水平高点和低点差幅在60%左右,最高达到1.36美元,最低为0.82美元),欧元6年来的运行也存在动荡和风险,但是汇率机制弹性无形维持欧元信心和心理,促进了欧元区经济的稳定。欧元汇率机制目前看依然是有效和可延续的。
新观察五:汇率稳定是经济稳定的条件,是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基础。在世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实施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它们在放开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管制之间的时间差各不相同,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时间标准。外汇管制是保证汇率水平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必要选择,对于在汇率形成机制处于探索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不可或缺。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就是金融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对于每个国家来讲,金融的全球化,就是要求各个国家逐步开放金融领域,使国际金融发展从一个关联体系演进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整体。因此,在金融开放已经成为国际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形势下,如何选择汇率制度安排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资本管理措施与之相配合,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慎重研究的重要课题。
发展中国家在实施金融对外开放初期,一般都体现为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和放开资本项目的管制,从而导致大量外国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入,从而导致其经济建设对外资的依赖过重,进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例如,在亚洲危机爆发前,泰国的外债总额为900亿美元,印尼超过了1000亿美元,韩国多达1500亿美元。一旦本国货币汇率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时,政府通常所采用的应对措施一般是直接入市进行干预或者提高利率。入市干预由于外汇储备的有限而不可能持久地实施下去;而提高利率则可能导致经济萎缩,并可能导致企业因财务成本上升而破产,进而导致银行的贷款无法收回,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国际投机势力要想进入这些国家的外汇市场进行投机炒作,必须持有这些国家的货币(不论它通过何种方式取得);而能够获得本币的渠道就是这些危机受害国实行宽松的外汇管制,即实行本币可自由兑换的政策。我们在1994年放松经常项目管制,坚持循序渐进的方针,不可盲目地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制定所谓的“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时间表”,应当采取“成熟一步、再前进一步”的指导方略。这样做的有利之处在于:它既保证和促进中国与世界在经济、金融方面的接轨,同时又不会由于金融开放过急、过快而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受到大的冲击,以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新观察六:一国政府对于汇率制度的总体框架选择是降低整体金融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要想保持汇率的稳定,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对资本项目依据国情和控制能力加以严格的或适当的管制,以抵御金融风险。反之,如果既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又想保持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必然损害货币政策独立性,必然将国民经济的运行置于巨大的金融风险之中;如果对这种潜在的风险不能及时觉察并加以迅速化解,最终必将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按照国际金融学传统理论的观点,货币汇率制度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的内容:即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性、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国政府选择货币汇率制度的目标,只能实现上述三项目标中的两项,不可能同时实现,这就是学术界通常所讲的“蒙代尔三角”难题。之所以不能同时实现这三项目标,主要原因在于这三个目标是一个相互矛盾的统一体。与一些东南亚国家相似,我国长期也一直实行与美元相挂钩的汇率制度,在1997年第三季度所爆发东南亚货币危机中,人民币也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对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的管制,从而使国际游资很难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因此使我们国家所受到的真实的金融冲击以及所造成的危害相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要小得多。
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政府既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即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想实现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而这种组合政策是最具风险的;这也正是造成墨西哥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们均在经济起飞时期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以及对资本项目实行开放政策,即采用了“蒙代尔三角”中最具风险的一种选择。由于同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和资本项目开放,就意味着政府必须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由此带来了严重后果。风险爆发的路线图是:一方面,在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美元的升值将导致这些钉住国家的货币也随之被动地升值,从而使这些国家出口竞争力下降,并且逐步导致国际收支趋向恶化、并转为逆差,进而加大了本币贬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为了吸引外国资本的流入,政府通常采取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但是国际资本的流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为资本的根本属性就是追逐资本利得,它们之所以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就是由于可以在不承担汇率风险的情况下(因为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流入这些国家而获取利率水平差异的收益;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它们又因资本自由流动,可以迅速的逃离境外,而给实行这种政策的国家经济造成冲击甚至危机。
新观察七:国际货币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由固定汇率安排走向浮动汇率安排,但这个过渡时期会相当长。中近期里适宜发展方向是,使现行的一些固定汇率安排和准固定汇率安排更具弹性,逐步向内固外浮的区域弹性汇率安排过渡,同时要加强各国之间的汇率政策协调,稳定在多元储备体制下的国际货币汇率体制。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82年,在基金组织147个成员国中,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有94个,占64%;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有53个,占36%。而截至1997年9月底,基金组织181个成员国的汇率制度安排状况是:①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共66个(钉住单一货币的47个、钉住一篮子货币的19个),占基金组织成员国的36%;其中,钉住美元的21个、钉住法国法郎的15个、钉住其它货币的11个、钉住特别提款权的2个、钉住自选货币的17个。②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共115个,占基金组织成员国的64%;其中,实行有限浮动的4个、联合浮动的12个、有管理浮动的48个、单独浮动的51个。换句话讲,以90年代后期与80年代初期相比较,实行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国家的数量,其比例正好颠倒过来;即实行固定制的国家由64%下降到36%,而实行浮动制的国家则由36%增加到6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牙买加货币体系形成后,国际货币汇率制度安排一直呈现由固定制向浮动制转变的特点,浮动制成为当今国际货币制度发展的主流。
除欧元区之外,从实施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数目大体相同,但从人均GDP的角度看,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人均收入大体在2000美元以内,而实行独立浮动汇率制的国家,人均收入则在10000美元以上。欧元区则接近20000美元。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暗示,即汇率制度安排是与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相联系的。
新观察八:金融市场扩展强化了金融投机和市场心理预期的作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中投机资本攻击一国汇率的诱因在于国家资本市场开放度高、对短期国际资本过分依赖、金融监管不严以及货币当局对汇率的干预能力较差所致。大量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推高本币汇率,使国家宏观经济结构产生问题,经济金融环境恶化,为短期资本获利创造了机会。
近几年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连动性较强,短期资本以获利为目的的急剧流动变化导致了国家和区域金融不稳定,直接形造成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其手法主要有3种。
其一是短期资本在外汇市场通过攻击一国的货币汇率制度获利。1997年在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际投机者发现了泰国以及东南亚主要国家的经济不稳定和金融的弱点,国际游资反复冲击泰国货币泰铢汇率,迫使央行就范,改变了汇率机制,并影响东南亚各国货币也连续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进而影响金融秩序混乱和经济增长受阻,演变为世界注目、危害严重的亚洲金融危机。
其二是短期资本利用市场连动交叉炒作,运用股票、债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子市场套利保值和套作获利。前几年,伴随美元强势货币政策之下的弱势美元策略,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价格、产品、地域之间的交叉以及连动,使得投机获利炒作呈现跳跃性盘整,国际外汇市场汇率也就出现了大幅的剧烈波动。
其三是短期资本在金融和资源市场之间游走炒作获利。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在石油价格和汇率水平的连动。在投机推动下的石油价格上涨似乎与美元弱势有关。2004下半年在美元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国际石油价格维持高位;2005年以来在美国“海外投资法案”的作用下,美元回流的预期不断增强,美元强劲反弹,但国际投机通过让国际原油价格创出68美元新高,也使多数原材料价格创出新高,给予短期资本投机带来跨金融市场和资源市场炒作的新机遇。
新观察九:货币基础在经济,但货币影响在责任。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成为全球经济和金融瞩目焦点说明,人民币货币信誉在某种意义上的影响已超出中国的经济实力。人民币汇率机制智慧性的改革,正确处理了钉住美元汇率和相机抉择之间的两难选择,不仅对国际金融汇率制度改革具有启示意义,更对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种货币制度给予组合货币赋予一定的权重,让本国货币的汇率根据篮子中各货币的汇率变动而加权变动,可以实现本国货币加权平均的稳定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有效规避其它货币的汇率变动带来的冲击和引发的结构失衡,实现本币汇率的相对稳定。采用货币篮子以后汇率会更加具有弹性,这样有利于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过渡,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我们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有助于稳定汇率预期。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和严格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保留了货币当局对汇率形成和调节的主动权和控制力,而后者则用一个明确的规则代替央行对汇率的干预,从而能迅速稳定汇率预期,但同时丧失了货币当局调节汇率的主动权。这实际上是一个在相机抉择与钉住规则之间进行折衷的政策选择。
应当看到,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面临较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其中贸易层面的问题和矛盾相对比较集中。因此,中期看,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其中应包括完善外汇交易市场,推出多种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形成适宜国内经济金融需求的适当水准。长期看,人民币应成为自由兑换的国际化货币,并逐步走向自由浮动的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成为与国际市场融合协调的价格指标。
新观察十:美国经济调整与美国汇率霸权策略,充分利用了美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和规则优势,以及美元货币地位的特殊性,使得美国战略和策略举动带来全球的影响和牵动,导致国际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失衡,货币竞争和贸易冲突成为主要表现形式。美国在其中采取货币主导体系优势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运用充裕的市场条件和娴熟的市场技术,全面实施强势美元政策和美国经济全球化战略。
上个世纪90年代是美国新经济出现的时期,其经济运行不仅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而且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水平不断下降,并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国内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财政平衡、经济增长竟同时达到。2004年7月30日,美国商务部修正了2001年以来美国一系列经济数据,美国2001年的经济衰退“消失”;当今2005年7月30日,美国商务部再度修正2003年以来经济数据,将2004年经济数据下调,而正直美国经济高涨时期;所有这些不仅迎合了美国政治需求,其中美国大选意义更为直接,同时也具有美元综合金融战略的设计。
短期看,未来3-5年——美国经济主导和影响依存,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具有影响和牵动作用不可改变;欧元区潜在竞争力与危机风险并存,信心脆弱性加大欧元压力可能;日本经济改观具有不确定性,货币地位难有提升,局限性依然明显;美国经济与美元汇率依然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核心因素。
中长期看,未来5-10年——美元、欧元和亚洲所依托的货币区域“三元地区”(北美、欧洲和亚洲)将呈现雏形。美国经济实力逐渐削弱,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必然将会减少美国经济主导和重要份额比重,进而影响美元强势货币的地位与作用,全球货币价格与比重调整以及价格合理性将使美元的绝对优势面临修正;欧元区经济统一的实力效益和竞争优势将明显显现,美欧平分天下将不相上下;而日本经济将最终难以与美欧竞争,但与此同时,随着亚洲地区各国经济、贸易、金融合作的深入,亚元或准亚元的汇率安排将有可能浮出水面。因此,未来的国际货币格局将是新调整后的新三极。
标签:汇率论文; 金融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货币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泰铢汇率论文; 汇率欧元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固定汇率论文; 美元欧元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外汇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