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改革趋势与教师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作文论文,趋势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基于对近年高考作文改革情况的系统分析,顺应由命题作文到开放性话题作文转换的宏观趋势,前瞻未来高考作文可能延续的主要创新特点,提出具有内在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若干教学建议,旨在对一线教师从容应对貌似风云无常的高考作文提供参考。 一、近年高考作文改革:趋势与前瞻 21世纪以来,高考作文改革的主要脉络是清晰可见的。 (一)由“全命题作文”向开放性“话题作文”的转变,构成高考作文重要的题型蜕变 对学生思想软性束缚的“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正在逐年淡化,尤其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命题作文”加速退出全国卷和省市卷,取而代之的是趋向思维多元、文体自主、自行拟题的“话题作文”;而且,“话题作文”本身正在由提供封闭式材料向开放式材料逐渐过渡(故也被称为“新材料作文”,以区分于传统封闭式材料作文)。这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新思维诞生而出现的一种高考作文“新常态”,凸显出社会转型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形态上的鲜明蜕变线索。下列高考作文题型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值得参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广东省,2014年)[1] (2)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浙江省,2015年)[2] 这一类充满解放理性的作文题型,不必简单判断其中的人或事之孰优孰劣。无论它们提供背景性材料的具体和详尽程度如何,一概凸显出共同的鲜明价值特征:迥异于全封闭、全垄断的命题作文,给学生留足了独立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向度至少在两种以上,杜绝了同质化、闭锁化的“思维单轨”。要完成这样的作文题型,习惯于“套作”的学生往往难有作为,只能望文兴叹。 (二)积极发展学生基于独立思考的“学术能力”,成为高考作文主要的能力导向 “学术能力”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源自美国高考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启发,其中Scholastic一词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学术”。但是“学术能力”的真义为何?从表面看,指掌握系统化、专门化的学问知识,即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体系;而深层次当是指对这种专门化知识学问的思辨性探究,即凭借源自主体生活经验和心灵世界的“真实问题”,对旧有知识体系作出不断解构、持续实现对新鲜知识和新颖观念的发现和创建,其本质是将这两者高度有机地融合——将面向过去的知识或既定规范的批判和质疑与面向未来的观念创生和思维建树这两者逻辑地贯通起来。质言之,“学术能力”主要包括学生自觉和鲜明的“问题意识”与突破之后而追求建树的“创新能力”。请看下面高考作文题型。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2.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3.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福建省,2015年)[3] 三条路所构成的不同选择,就完全筑起了学生多元思维的广阔空间:除了已有大道、正确路径、经验之途外,更有“未有”之路、风险之途、心灵大道……凡此种种,使人间之“路”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无限拓展,这给正待上“路”的学生带来了不尽遐想和多样选择。在此语境中,最为本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路”,超越了物质、经验等形而下的层面,获得深广的哲学思辨之活力,激发起学生深层次、多向度的“叩问”。这样的作文材料,为学生设置了心智自由遨游的平台,以便测量学生别具只眼、长葆质疑、突破框格的“问题意识”和不囿俗见、独立判断、缜密论证的评论能力。 再看下列话题作文,如何通过拓展延伸性材料来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问题意识”,才可能具备有所突破和建树的“创新意识”。 (4)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广东省,2015年)[4] 这段材料,在时代转换的历史背景下考量学生是否具有神思遨游、穷极宇宙的创造精神。一个没有困惑、缺失“天问”的民族,注定难以产生新思想;而一个不能创造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民族,就难以获得自身文明的持续进步并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之,上述开放性话题材料,近年来年均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且呈现连续上升趋势:2009年为12/16、2010年为14/18、2011年为13/17、2012年为14/17、2013年为15/18、2014年为17/18、2015年为16/16(分母是当年所有作文题型数,分子是当年开放性话题材料作文数)。这些数据向社会各界释放出了一种空前强烈的信号:高考作文正在加速走出保守、闭锁的思想框格,让学生实现“人”“文”归一、“心”“声”融合的写作佳境,完全顺应重思想、重能力的高考改革“新常态”。 (三)引领学生主动适应以独立评论为主要特征的评论文写作,成为大部分高考语文卷的自觉设计 有别于传统“议论文”的新文体即评论文,正在愈来愈成为近年高考作文的一种新文体,它也是具有发展前景、完善人格发育和促进思想成熟的一种新文体。虽然并非所有考卷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写评论文,但是由于话题并无统一的标准答案、开放性材料也无唯一的价值取向,这样必然决定了“格式化”的议论文和“客观化”的记叙文、写景文要被允许见仁见智、唯求论说圆满的评论文所取代。根据上文对开放性话题和材料呈现上升趋势的数字统计,与之相随的必然趋势是以表达个人独立见解为主要特征的评论文成为主流文体。2015年,北京卷就直接出现了“首都不文明现象评论”的小作文。至于评论的对象或事物形形色色,包括文艺、科技、社会、人生、自然等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该文体的基本特征是:针对考卷设立的问题或斑驳现象(问题性),作者作出理性分析并适度联系实际事例,提出观点,最后总结升华。 21世纪以来持续增强的高考作文思辨性,究其实质而言,是母语教育品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的深刻象征。尽管这种进步因某些“不适应性”而招致一些难以避免的非议,但它对扭转长期盛行的应试型写作教学中虚伪、表浅、浮华等等一系列庸俗化倾向,对提升中国社会未来国民的思辨力和表达力乃至精神创造力,无疑会持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而积极的广泛影响。 二、高考作文指导的策略:顺“势”而为 高考作文的深度改革,尤其是上述多年延续的这种价值趋势,给未来高考作文的“临门”指导带来了直接的启迪。总体而言,一线教师要:看清趋“势”→顺“势”而为→依“势”收效。 具体来说,开放性材料当是话题作文基本背景,深度创新以及如何创新当是话题作文的基本主题,质疑反思、理性判别、缜密抉择当是学生作文必须选择的思维路径。教师的教学策略自然应当在上述框架内作出适应性的探究。由此思路出发,教师不妨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体操”练习。 (一)创新表达: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重在“立言” 教师要去蔽对传统话语的种种认知迷失,鼓励学生表达话语蜕旧出新。首先,开放性材料的话题作文,必然内蕴若干问题,故教师帮助学生挖掘问题、追本溯源,必然是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后续进一步的思辨。 (5)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上海市,2015)[5] 以上所列作文考题,将人心深处“坚硬”与“柔软”两部分鲜明对举,聚焦的问题就是“能否且如何造就和谐的自我”。教师如果能够引发学生探索健康、阳光、积极的人格精神,就要将坚定的意志与温柔的情感、坚持的责任与亲和的胸怀、坚守的原则与人性的关爱等辩证地结合起来,以此来塑造一种“超我”的理想人格。 其次,所谓“重在立言”,是因为针对问题的高考作文必然要求学生去蔽表象、深入本质、创新表达。以上第(3)例即福建省2015年的高考话题,本身就是包含哲学意蕴的新话语,很值得学生结合时代发展的条件好好咀嚼一番,从而引发新话语的“思想增值”,即通过对这些具有一定内涵和创意的开放材料之阐释来鼓励学生进行思想“探险”、扩展理路;同时,要把握好分寸,既要适合时代发展的语境,又要有独特的个人见解,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今后,在创新理念的催生下,高考作文的表达创新,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新潮流。毕竟,学生之言,虽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是作文的“灵魂”所在——文字是珠,立“言”是线,一线穿珠,境界顿出。 (二)创新文体:教师要指导学生聚焦评论、凸显文体特征 近年高考文体已经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从复述人事的记叙文、情景文甚至是具备“三要素”的议论文到表达自我思想观点的评论文。文体的巨变,自然引发表达方法和风格的显著嬗变,即从再现式到表现式的跃进,不断凸显写作主体的思想力量——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创新思想力量。而今,以展示学生精彩思想为主的评论文,基本占据文体的主要地位,成为高考必须面对并且高度重视的独特文体。这种文体绝对不是同质化的所谓论点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密合的“议论文”,而是学生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自主辨析的评说,需要尽可能发挥写作主体强大的个人思辨力。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告别单一“客观反映”‘清楚再现”的记叙文或写景文。教师在这方面承担着艰难的“突围”重任。在这样的趋势下,高考写作的主要文体当然要从“同质化”的议论文、“客观化”的记叙文和情景文转移到主观化的“评论文”上来,这就是迎接高考作文无法回避的深刻的“文体创新”。唯有高度重视文体重心的深度转移,并采取切实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才能引领学生适应“高重心”的评论文写作。与此相关的则是:指导学生对评论过程和环节的熟练把握。这里,借鉴美国高考的学术性评论“Essay”,我们提出可供参考的操作步骤:聚焦问题→提出观点→结合事例或经验→推导结论并升华。这种收放自如、步步深入的过程,可以成为规范和提升评论文写作的一种操作程式。 以2015年福建省高考作文(800字)为例,学生可按照下面的思路写作:第一,通过对人间之“路”的种种见解和阐释来聚焦问题(100字);第二,任意选择一种观点,表达己见,如提出作者“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的观点(100字);第三,选择历史上卓越成功人士榜样并融入自己去切身经验,或正反对举,或典例经验合一,注意代表性、典型价值(400字);第四,概括并强化自己的观点,推人及己或推己及人强化“真正的路不是客观世界可以踩踏的有形之路,而是不断突破心力极限的‘心路’”的观点(200字)。 (三)创新思维: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性思考、彰显自我 按照上述评论文的操作环节,学生内隐的理性思维过程一般是:思考问题→表达个人见解→比较辨析(含实证)→概括和提升。这种相对自足的理性思考、有所创新的过程,当是应对高考新作文的基本理路(思维路径)。这种常态理路基本对应于评论文的独特文体特点,两者在运行过程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以上作文案例(4)即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就很值得作一番例说。第一,思考问题: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人“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及其优劣长短,更能洞开学生遐思之门的是人之选择的两难性;第二,表达个人见解:即使处在多媒体时代,人的媒介和手段选择的多样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空前地增加了,人与大自然的时空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重构了,依然无法改变人自身的“永恒局限性”;第三,比较辨析:人类无法超越与生俱来的关于“自由”与“自在”的被“限制”,无法改变对自己存在的“完美”和“满足”的永恒“缺憾”,文明的任何进步常常是伴随着“新的缺陷”,这几乎就是生命“存在”的一种难以言说的“宿命”、一种难以破解的“谜底”;第四,概括和提升:人与自然所谓的“远”“近”关系也是相对而辩证的,不仅仅是物理时空,更有心灵的距离、价值的定位。如此辩证沉思,学生几乎就是在书写一篇生命哲学的大文章。 从高考作文改革的主流趋势看,教师指导学生提升作文能力时,需要自觉避免的一个盲点是:不宜退而设计封闭式的传统材料作文,因为这样有制约学生思维并使之同质化的嫌疑,可能钝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致临场应试时产生不适感。以下两则近年曾经引发批评的作文案例是具有反思价值和警示意味的。 (6)“沙子和珍珠”:“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辽宁省,2013年)[6] (7)“经验与勇气”:“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地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说,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全国新课标卷,2013年)[7] 这两份作文试题有共同的弊症。一方面,话题本身具有某种哲理性和辨析性,能够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一定的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它们都有雷同化的过失:急于为学生“坐实”思考的向度甚至是作文的主题,急于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搭建只供单行的“思维独木桥”。不论出题的本来意图是什么,其后果都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疆界:两则故事之后,皆有明确无误的“思想提示”,似乎方便了具有惯性思维的学生,但是明显限制了视野广阔、思维深刻的卓越学生——“提示”乎?规囿乎?难道让学生自己“大悟”、自己“感叹”(“年轻人恍然大悟……”“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说……”),不是更真切、更深刻、更感人吗? 总之,一个推崇思想、注重表达的“后命题时代”正悄然到来,单一再现、客观描述、偏重同质的“命题时代”渐行渐远……把握高考作文的教学之道、之体、之技必须与时俱进。 三、指导高考作文的教师境界:走向“我即评论” 高考作文的重大蜕变及其教学改革,对一线教师的本体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而进行高度同质化教学的一线教师,无法避开“后命题时代”高考作文创新所带来的“拷问”:包括对其思想力和表达力的更高要求。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策略。 面对仅有华丽文字却没有思维深度的“文艺写作”,我们还能满足于传授修辞手法之类吗?面对弥散“匠气”、缺失新思想灵魂的“客观化再现性叙述”,我们还能津津乐道叙事技巧之类吗?有思想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活力四射、情思洋溢的“写作人”,而不是“写作匠”。具言之,语文教师要坚定追求“我即评论”这种思想迸溅、生机勃发的高境界——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强调语用就是教师存在的深刻象征。其间包含着一个高考作文教学更为核心的战略建议:教师以“不备之备”的本体素养来亲切地示范学生。 (一)教师要坚定树立语言是人之存在的深刻象征这种语言哲学观,并为之日益修炼、持之以恒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仅仅需要语言之“技”或语言之“体”,更需要语用之“本”——以“评论”为核心特征的表达力,从而深度修炼出卓越的本体素养以为指导学生之“根本”。这必然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深刻的思考贯穿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贯穿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自觉怡养超越凡俗的强大思想力,并使之外显在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行为中。唯有教师自己爱写、善写,爱评、善评,才能积极示范学生并促进其表达力的成长和成熟。同时,教师要养成跟踪高考作文发展动态的好习惯,主动适应高考作文改革的“新常态”,积极撰写充满批判性、创新性和建设性思维的特殊文体—评论文。这是教师为自己有品位的高考作文指导而深远“培本”。 (二)教师要努力探索高考改革“新常态”下的作文教学“新常规” 2016年伊始,《中国教育报》新增了“中教评论”的常设栏目,这是继《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之后,教育界报纸的创新举动。“每日一评”作为日常思维体操,不但教师自己要日练日新,还要鼓励学生养成习惯,砥砺出爱思维、爱评论的强大基本功。这种“每日一评”,可以口头和书面的不同形式同步推进。这样,教师就能逐渐趋近一种写作教学的高超境界:“我即评论!”当教师的表达洋溢着睿智、精彩和丰厚的理性魅力,那么,这本身就是最好的高考作文教学示范,能对学生产生全方位的积极效应。除此以外,可以辅之以课堂“范评”,即教师鼓励优秀学生立足一定的语境来现场作出示范性的评论,并由生生切磋交流、分享评论乐趣、展示思维风采。另外,“每日一评”最好切实引进近五六年全国和各省市相对应的作文考题或仿题,给学生带来一种真实感并揣摩到其中变化的趋势和基本特点。诸如“首都不文明现象评论(北京市,2015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福建省,2012年)”,应该说,这类开放性话题或话题材料符合高考改革的价值趋势,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非常值得教师以之磨砺学生思维、把握写作常态、练习创新表达。高考作文改革趋势与教师教学策略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高考作文改革趋势与教师教学策略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