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劳动力市场论文,社会主义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商品市场蓬勃发展,城乡集贸市场遍布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网络,日用工业品市场空前活跃,生产资料市场有所突破。现在市场建立的薄弱环节是要素市场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明确提出劳动力市场概念,是经济体制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突破。
为什么要提出劳动力市场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还没有一个概念能准确地反映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劳动力供求情况。理论界特别是经济部门在涉及这一领域的问题时,往往用“劳务市场”、“劳动市场”、“劳动就业市场”等概念。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对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提出“劳动力市场”的概念,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也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理直气壮地提出劳动力市场,才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确立劳动力市场概念,首先要看到劳动力与劳动者、劳动就业的区别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属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怎么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来看待呢?产生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把劳动力和劳动者这两个概念混同了。
实际上,劳动力不等于劳动者,更不同于劳动就业。劳动力和劳动者、劳动就业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人的身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90页)简言之,劳动力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者指的是劳动的主体即人自身。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交换的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而不是交换人自身。在交换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平等协商、互相选择的场所就是人们所说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者具有不同的个人天赋,因而也有不同的工作能力。劳动力属于劳动者自己所有,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者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的人身自由的所有者,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这就为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现实的基础。劳动就业就是就业过程本身,不是生产要素,就业过程是不能进行交换的,进入市场交换的既不是劳动者,也不是劳动就业,既不是劳动,也不是劳务,只能是劳动力。劳务是商品,但不是要素市场的商品,不是生产要素,因此,提出劳务市场是不够科学的。劳动与劳动力的概念也是不同的,劳动是劳动能力的使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劳动不能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只能在生产领域中进行,只有劳动力才能在市场上有价格。因此,不能用劳动市场代替劳动力市场。
第二,确立劳动力市场的概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从社会资源的配置角度讲,大体上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行政计划的运作来配置资源,即计划经济;一种是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即市场经济。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仅全部的商品,而且全部生产要素都应进入市场。生产要素包括物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资源,其中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在生产要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其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而单单把劳动力排斥在市场之外,就不可能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因此,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出发,也应确立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只有劳动力进入市场,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价值得到准确公正的评价,企业和劳动者才能在自愿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从而促进劳动力资源以及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劳动力市场是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实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存在着劳动力市场,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92年的有关数据计算,在各行业社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除外)人员结构中,国有单位职工人数为1.09亿,占各行业社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除外)总数的43%;非国有单位职工(劳动者)人数为1.45亿,比重为57%。这说明,在除农业外的全社会各行业中,由市场配置的劳动力资源已经超过半数。其中,工业由市场配置的劳动力资源的比例为56%,交通运输业与邮电通讯业为60%,商饮业与物资供销、仓储业为67%,建筑业则高达77%。这里若再考虑农业劳动性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则需要由市场配置的资源比例更大。面对已经进入市场的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及时确立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并将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提到今后深化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第四,从今后经济发展中的就业压力来看,加速和培育并发展劳动力市场势在必行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人口4亿左右,其中剩余劳动人口大约近2亿,而且今后每年将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5亿左右。在城镇,每年新增加的要求就业的人员达800万左右,到2000年,全国城镇累计需要安排就业的人员在6000万以上。在国有部门内部,现在职工1.09亿,冗员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政府机构、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预计1000万人需要转移。也就是说,到2000年,我国将面临3.2亿就业压力,这一数字接近于美、英、法三国人口数的总和。
因此,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速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才有可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承受巨大的变业压力。
第五,确立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并不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这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加以说明:
(1)承认劳动力市场,则意味着承认劳动力具有商品的属性;但劳动力具有商品的属性,并不等于劳动者就是商品。劳动者具有交换和保留自身劳动力的权力,有择业的自由,这正表明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主人,从而实现劳动的平等和就业机会的平等;相比较旧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必须附属于某个部门或单位的人的状况来看,劳动者具有支配自身劳动力的自由应该说是历史的进步,并不影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2)承认劳动力市场,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迫使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失去了对自己劳动力的支配权,变为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变质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是向劳动者集体交换自己的劳动力,并参与民主管理,使其真正实现了劳动力个人的所有权。由于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社会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由于资产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的分离,等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还不能无条件地直接结合,必须也只有通过一个“中介”即市场,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我们讲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是就工人阶级整体而言的,劳动者个人不等于劳动者整体。劳动者个人交换与保留自身的劳动力,并不表明他就丧失了作为工人阶级一份子的身份。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还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的秩序,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这只能是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二、积极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允许不允许资本的存在?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经过“三大改造”,基本上取消了资本这一经济范畴,而用资金这一概念取代它。开始时对“利润”的概念也接受不了,孙冶方同志曾经提出企业实现利润是牵牛鼻子的问题,但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概念受到了批判。后来对“商品经济”也当作是资本主义的概念,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搞商品经济。至于资本和资本主义市场更认为是等同于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经济了。
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外引进了外国资本,城乡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联合体实行了入股分红,不少地方和企业的社会集资,有的企业发行了职工内部股,吸收了个人投资。利用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可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并引导消费,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承认资本存在,有利国民经济发展。目前,不同经济成份的活力、发展速度的不同,与它们是否按资本规律经营关系密切。例如,有些国有企业虚盈实亏,而有些“三资”企业却虚亏实盈;私营企业尽量多提折旧,而有些国有企业却少提甚至不提折旧,其后果是一些国有企业在“吃老本”,资本金减少,资产负债率大幅度上升,平均利润水平低。资本增值慢,是国有经济近几年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利用资本占有剩余价值。资本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只有它与私有制相联系时,才是剥削关系的表现。“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也只有通过社会的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动作起来。”“所以,把资本变为属于社会全体财产,并不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不过是所有制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全集》第4卷,第481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创造剩余产品的价值,而在于新增的剩余产品价值归谁所有?是否变为社会财产?是否为人民和社会造福?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增殖意味着包括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者资本的扩大,社会财富的增长,这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把国家资金转化为国家“资本”,按照“资本”所有权来建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既有利于政企分开,搞好企业,也有利于国家运用投资和贷款的经济手段,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企业以资本为手段从事经营活动,亏损以资本去补偿,盈利是所有者的效益,资本的增值,是企业的经济目的。建立企业约束机制,首先要有强有力的资本约束,这样才能避免“分光吃净”和“企业空壳化”的现象。
允许资本的存在必然会引起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这是对所有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允许资本的存在也必然引起分配制度的变化。我们要支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既要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避免两级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的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有所发展。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远适应不了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这个最重要的资本市场的主体不到位。只有企业才是发展资本市场的主体力量。由于企业这个资本市场不到位,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要采取多种配套的改革措施,把企业推向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