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函授教育的弊端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函授教育论文,弊端论文,目前我国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识码:B
目前我国函授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目的商业化,受教育目的功利化。
从本质上讲,教育的功能就是教书育人,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更不能完全产业化。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函授教育办学目的的商业化倾向正日益显现,更有甚者,函授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经定位在追求经济效益层面,承担函授教育的办学主体业已成为学校创收的重要的经济实体。
对函授学员而言,晋升职称、提高收入、更换职业、出人头地等功利性动机,已经成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
2.办学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难以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
普遍来讲,目前我国函授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明显,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招生对象等方面逐步趋同,诸如师范非师范、工业非工业、农业非农业的现象日益突出。其次,在一些学科领域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社会急需的专业被漠然置之,而已过时或即将过时的专业仍盲目扩展。再,我国函授教育课程体系的普教化倾向日趋突显,没有真正关照成人学习的特殊性,不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3.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存在偏差。
首先是知识陈旧问题。其次是伪科学问题。目前在函授教育特别是高等函授教育的部分教师中,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在课堂上海阔天空、任意发挥而极端地将教材彻底抛开。可以想象,这种貌似改革和创新的做法,实际上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伪科学的成分。再次是函授学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函授教育中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因师而异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学员毕业后对社会的普遍适应能力过低。
4.没有将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函授教育范畴。
其一,教师一般都能了解和体谅学员接受教育的功利性动机,所以其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大打折扣,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荡然无存,教书不育人、教育无人道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充斥整个函授教育过程。其二,教师自身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的缺失或薄弱,导致了函授教育中思想品德内容的缺失或薄弱。其三,目前在成人教育界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认识函授教育即一种单纯的职后技术继续培训。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函授教育仅是或多或少地关照了学员智能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也只是一种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发展,简单的知识授受。
5.忽视了实证性教育方式的运用,远距离教育的特征不明显。
从普遍意义上讲,函授教育中的理论知识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思辩到思辩,中间缺少通过实践检验和转化而使学员真正接受的过渡环节,这种几乎纯粹理性的空对空模式,严重背离了学员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因而师生之间的教育影响也变得单调、空虚,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函授教育中的缺失,使当前的短期集中面授仿佛又回到了书院或私塾时代。至于教师对学员的具体工作实践所进行的实证性检验和反馈性指导,那更是一种虚无的奢望。
另一方面,远距离教育是函授教育的本然特征,缺失了其远程性,就不能称之为函授教育。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函授教育与短期集中面授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函授教育中的远距离教学正在被近距离面授所取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来内涵丰富的学制三年的函授教育,便被直接简单压缩成了学习期限仅为三个月的普通教育。
6.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学员主体性的发挥。
目前在我国函授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即几乎所有的教育环节和学习环节均缺乏创新性。面授时,教师仅是照本宣科,学员仅是听、记、背、考;学员在自修过程中所做的也仅是将现成的书本知识简单直接、原封不动地位移于自己的大脑。很显然,函授教育的这种不求变革、平面徘徊的运作模式,与现代人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以知识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社会的发展需要是背道而驰的。
7.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教育的一致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函授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须要所有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共同参与。目前在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不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往往缺少办学主体与函授学员之间的中介环节;二是尽管相关机构一应俱全,但彼此之间相互推诿,各自为政,缺乏合乎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8.评价指标不明确,质量评价与控制处于模糊和待定状态。
函授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教育形式,应该拥有一整套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确定的质量评价指标。但事实上,单独适合于我国函授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不确定并不完备。
针对以上函授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必须实施以下相应对策:
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优化接受教育的原始动机。
我国现行函授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应由以营利和创收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化追求迅速向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化追求转变,应将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置于函授教育目的的首位,而不能单纯或主要追求函授教育的经济效益。
对受教育者来说,函授学员自身也应摆正接受继续教育的原始动机,尽量克服职称、收入、官位等负面因素的直接影响,将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以能够比受教前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并能主动有效地适应和参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作为接受函授教育的第一要素和前提。
2.保持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要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
我国函授教育的办学特色既要体现在学校对自身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上,又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不同指向上,同时还要与当地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函授教育专业结构调整问题上,要恪守专业结构与社区经济发展、文化振兴、学校功能定位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相协调的原则,避免其随机化倾向。另外,函授教育的课程体系也要保持与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相区别的鲜明特色,应严格遵循函授教育自身特殊的规律性,同时还要充分关照成人学习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接受教育的特殊性上,惟此才有可能培养出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职业型和实用型人才。
3.提高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基础性。
从事函授教育的教师仍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尽可能了解或抢占该学科、该领域的前沿,把一个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由高新科技构筑而成的知识体系展现在学员面前。同时,教师要对学员抱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用极大的热情和无限的“教育爱”以及严谨求实的教风来从事教学工作,尽量避免伪科学的滋生蔓延。另外,在学员知识结构问题上,要坚决纠正函授教育课程设计和安排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同时加大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拓展函授学员的专业口径。
4.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之成为函授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本质上讲,“教”和“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教”的是科学知识,“育”的则是思想品德素养,而且“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另方面,顾名思义,学生就是学习“生”的人,具体说来就是学习“生活的常识”、“生存的技能”和“生命的意义”。由此看出,这三个不同内涵的“生”分别代表着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任务,其中,“生活的常识”和“生存的技能”是由“教”来完成的科学教育的内容,而“生命的意义”则是由“育”来完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鉴于此,函授教育特别是高等函授教育就应该在二者整合互补的前提下,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价值。具体言之,函授学员要消除那些不良的求学动机,端正受教态度,在学习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伦理道德、人格力量等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同理,教师要遵循函授教育规律,恪守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并不断加强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以提高自身的示范性和教育性。
5.注重实证性教育方式的运用,构筑函授教育的网络化。
函授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函授教育应充分体现教育方式的实证性,教师要在做中教,学员要在做中学,充分利用教育影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使之生动化和丰富化。同时还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学员的具体工作实践进行跟踪指导服务,以验证相应阶段内的教育成效。
此外,在函授教育中必须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必须实现函授教育的网络化。
6.追求教学过程的创新性,使函授教育成为一种创新教育。
我国函授教育要针对成人学员比在校青少年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一事实,使教师去创造性地教,使学员去创造性地学,最终使学员能够创造性地去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实行“校地一体、院系统一”的管理体制。
具体运作策略是,成立由函授教育主办学校校长挂帅、各招生市(地)教委分管领导、函授处(站)和有关系科以及具体管理机构(如成人教育学院)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函授教育管理委员会,构建校地一体、院系统一、以校为主、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市(地)——县(市)——乡(镇)”四级函授教育网络,为提高函授教育质量提供组织保障。
8.构建适合于我国函授教育质量评价与控制的动态系统。
对我国函授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与控制时,要以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质量观、现代教育创新观、现代主体教育观、现代终身教育观和现代大教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一般与特色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事前评价、形成评价、终结评价、外在评价相结合,客观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等评价原则;注重评价与控制的整体性,实行“四全”质量评价与控制,即质量标准全面化、全员组织合理化、全过程科学化和全要素最优化;突出函授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将评控重点放在实际操作领域,但也不能忽视科学层面的认知领域和人文层面的情意领域;注意评控的权变性,不搞一次评价定终身,要充分考虑函授学员蕴藏着通过教育引发的极大的发展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