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条件与对策_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中国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条件与对策_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中国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条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比较优势论文,陷阱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16(2007)03-16-05

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又称比较优势法则(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或比较成本说(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际分工的最基本的理论。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出于对某些发展中国家在适用该理论时出现的畸形发展现象的思考,提出了“比较优势陷阱”(the trap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的概念;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情况,又将“比较优势陷阱”进行了分类。考察某些国家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原因,可以使我们警惕而避免落入陷阱;而我国为何能够成功地避免落入陷阱的一些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地进行总结。

一、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与分类

1.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其以自然条件形成的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这些国家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也能获得利益,但因其贸易结构的缺陷,这些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就被学者称之为落入了“比较利益陷阱”。

2.比较优势陷阱的类型

比较优势陷阱通常分为两种类型:

(1)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此种类型的陷阱指一些国家在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这些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国际市场上大多数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甚至导致出现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2)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在世界市场上,由于大多数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呈逐渐恶化的趋势,某些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即实行出口替代战略(ex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希望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这些国家本身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所以主要依靠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进而进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然而,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这种比较优势战略,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形成了对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依赖现象。此种现象被称之为落入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二、某些发展中国家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原因

考察与研究某些发展中国家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教训和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经验对我国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为什么有些发展中国家会落入“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或“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总括起来有:

1.经济本身的严重缺陷

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疆土与人口的原因,经济规模太小,因而不能使经济多样化(如果搞小而全,则无规模经济效益);国内经济结构简单,产业数量很少,一般长期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出口(例如某些拉美、非洲国家以及太平洋中的小岛国的情况)。由于经济上的这些先天缺陷,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产业的升级受到了很大限制。

2.自然资源的不当利用

例如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提到,到目前为止,多数拉美国家的增长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上的。……他们没有能把这种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持续高增长的过程。世界上许多学者对这种依赖资源禀赋而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对此做出了多种解释,如丰富的自然资源产生了强势货币,这反过来阻止了制造业部门的发展(Sachs and Warner,1995);丰富的自然资源导致过度的寻租行为,并且实际资源在寻租和放租中浪费了(Lane and Tornell,1995);自然资源的收益在国际市场变动往往非常大。缺少有效的风险传递,结果国内经济高度不稳定,同时增长的代价惨重(Fatas,2002; Gavin and Hausmann,1998);等等。

3.文化教育事业落后,缺乏创新能力

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因而教育事业也很不发达。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导致了国民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创新能力和人才。联合国的有关文件明确指出:没有创新,经济的运行就会禁锢在使用落后的技术手段上,因而不能使经济结构多样化,去从事更具活力的经济活动。

4.社会长期不稳定,政府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

某些发展中国家国内各社会阶层之间、各族群之间、各地域之间,以致与邻国之间,矛盾尖锐,长期对立,甚至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例如非洲、拉美和南亚某些国家的情况)。存在上述情况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更谈不上产业的升级换代了。这些国家的政府往往不断更迭,与第3项原因一起,使得这些国家的政府的管理能力低下,难以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制定正确的、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5.缺乏文化传统或国民的理论根基过浅

这一点,再加上上述第3条的原因,导致国民缺乏对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辨能力,因而容易长期受某一种经济思想的禁锢而难以改变。

6.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某些国家的政府实行极端的专制统治。由于实行专制统治的国家缺乏民主化的决策程序,这些国家往往在决策过程中只考虑某些阶层、某些族群或某些地域的利益,而难以制定出符合国家大多数民众的利益的长远的发展目标(例如非洲及南亚某些国家长期由代表某一部族或某一地区的军阀轮流执政)。

7.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引进外资和技术,使得本国产业的升级难以实现。例如,1962年以后,缅甸致力于建立一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经济制度。执行这种政策的结果,是对外闭关锁国。利用外资受阻,对外贸易严重衰退,尤其是作为缅甸经济基础的大米的生产和出口大幅下降,由此带来整个经济的停顿。

8.某些国际经济协定与机构的影响

某些发展中国家与一些发达国家签署了一些国际协定,按照协定的规定,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品能够比较顺畅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然而,长期执行的某种比较优势政策形成了一种惯性,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某类国家只能执行某种比较优势政策而不必有所改变。

9.发达国家对技术转移的阻碍

因为某些发展中国家长期执行出口初级产品或一般的加工制成品,而进口发达国家的制成品,那么,在这种国际分工模式中得到更多利益的发达国家,是绝不愿意看到这种对其更有利的局面发生变化的,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阻挠这种变化的产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原因之一。

造成上述种种不利条件的可能是地理环境、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布,也可能是遭受长期的殖民统治的后果——经济上的依赖性与思想文化上的殖民地意识。而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来说,使其跌入陷阱的原因可能是上述的一种或几种,但也可能上述大多数的原因均未能幸免。

三、中国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条件与策略

(一)中国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经济贸易取得的成绩

自改革开放开始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异的成就。中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使中国成为了当今的“世界的工厂”。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审议文件中指出: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148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美元。中国已使大约4亿人摆脱了贫困,这是一项巨大的成就。200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到6.7%,成为继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也从1978年不足10%,增加到2005年的63.9%。该项报告认为,在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外贸易和吸引的外资起了主要的作用。在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9.5%中的3.6个百分点,是由净出口的增长所作的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基本上遵循了比较优势的思想(李晓钟,2004)。中国取得的上述成就,可以说是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的成功范例。

2005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又一次提出:“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价值的要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纲要”第三十五章)该规划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肯定了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方面,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该纲要对优化我国出口结构也提出了要求:“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严格执行劳动、安全、环保标准,规范出口成本构成,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引导企业构建境外营销网络,增强自主营销能力。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加强对出口商品价格、质量、数量的动态监测,构建质量效益导向的外贸促进和调控体系。”(“纲要”第三十五章)

(二)中国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条件与对策

与那些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诸多方面都与它们有很大的不同。我国之所以未像有些国家一样落入比较优势陷阱,是由于我国具有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经济而避免落入陷阱的各种有利条件,并且根据这些条件,中国政府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相关的发展规划和对策。

1.中国经济的规模宏大,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

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按照以现行汇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工矿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业所占比重大大缩小。联合国《2006年世界经济与社会概况》中就提到,在1970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经济部门的产值的构成发生了快速的、深刻的变化,工矿业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从28%增加到60%,而农业产值则从原来的49%降至12%。中国原来不甚发达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旅游等,近年来也有了快速的增长。在中国经济中,各种产业齐全,且不断升级。中国的经济中既有诸如纺织品、服装、玩具、皮革、鞋类、食品、工艺品等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诸如造船、汽车制造、宇航工程、生物工程、电器和计算机制造等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的,我国经济中的这种产业的布局,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首先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其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实现资金的积累,然后再将积累的资金用以发展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实现产业的升级。(林毅夫,2005)

2.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受到重视,发展迅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我国人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政府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近年,中国的教育得到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经合组织(OECD)的文件指出,“物质资本增长的同时,政府也制定政策提高年轻人的教育程度,为此政府制定了一个制度,让所有孩子接受9年义务教育,最近又提出保证所有农村地区于2006年之前达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也经过了改革,2003年之前5年,高校学生数增加了3.5倍,其中以技术专业最为突出。这些政策导致的结果是,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中新加入的劳动力受教育的时间几乎是即将退休者的3倍。”① 教育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和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社会长期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已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社会长期稳定,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经济能够在二十多年中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与社会的长期稳定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点,已经是举世公认的结论。最近,中国又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口号,这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局面,为经济的更健康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4.有悠久的文化发展传统,人民对出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民对待任何一种外来的理论都有哲学思辨能力,能够以自己本民族的智慧,利用其合理的精华,而扬弃其不合理或不适用的成分。仅现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②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对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利用正是这样,我们积极地利用其合理的理论内核,而对其不合理的部分,则加以扬弃。(袁文琪,1999)。在提出利用比较优势理论的同时,中国早已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时刻警惕不要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中国之所以在现阶段仍然十分注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不是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而是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密不可分的。③

5.政府的指导、调控与管理能力较强

中国虽然不再实行完全由政府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政府对于社会与经济的管理与指导的能力仍然较强。对于重大的经济问题,中国政府具有有效的调控能力。例如,近年在中国经济在出现过热时,能够成功地实现软着陆;中国能够成功地渡过给许多国家造成伤害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能够成功地使经济结构发生实质性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转变;中国的出口贸易产品,能够从出口初级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以出口制成品为主,从以出口低附加值的制成品为主,提升到以出口较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为主。此外,中国政府更不遗余力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今,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产品的出口已有了快速的增长,2004年我国的出口额已经超过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额,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国。

6.长期执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的长期执行,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地增长④,也为中国成功地利用比较优势理论而未落入其陷阱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中国不断地改革不适应其经济基础发展的各种政治制度,特别是逐年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因而可以基本上避免了出现澳籍华人杨小凯教授所称的,由于制度不适应而造成利用比较优势理论的失败的情况(杨小凯,2002)。而多年来中国坚定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则可以使中国不断引进外资与技术,使中国实现其后发优势。

7.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积极影响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比较确切地说,这是中国正式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开始。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原则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近年开始出现的政治制度上的良好的趋势,诸如政府决策的民主化,政府决策程序的透明度,政府对社会公平、消除歧视的重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照顾等等,无一不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基本原则有着直接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世界贸易组织赖以成立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从行动上承认了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反过来,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原则,也能够使中国从制度上保证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时不会陷入其“陷阱”。

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已经得到举世公认,我国应该坚定的利用这一理论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中国自身具有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因此不能认为某些国家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就断定中国也一定会落入陷阱。此外,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比较优势理论并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运用。一方面,应当承认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贸易、参加国际分工有一定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不要长期依赖初期分工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要在产业结构上不断创新,不断地提升,将静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的比较优势,并且将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化成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注释:

①http://www.oecd.org/,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国经济调研报告》概要。

②例如:在上一世纪初期,各种西方的思想和思潮都在中国登场,但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们在众多学说中找到了能够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过反复的实践,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与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的思想理论,指导着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摈弃了教条主义的“两个凡是”,形成了新的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③我国的具体国情是,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这一资源必须加以充分的利用。根据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06—04—17),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报告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目前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供给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④http://www.oecd.org/,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国经济调研报告》概要(中文本):“改革和市场机制刺激了经济增长。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年均增长9.5%,这种迅速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些成就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对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使市场价格及私人投资者在生产和贸易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第1页)

标签:;  ;  ;  ;  

中国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条件与对策_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