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长期文化发展史上筛选下来的精神财富。一部小学语文教材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个无比广阔的美的天地。从北京的颐和园的美景到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从四川藏龙山的“五彩池”到“海滨小城”的迷人风光。我们不但领略了祖国山川的自然之美,而且触及到了人类创造性的脉搏,感受到了作家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情操。在许多反映旧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应用斗争的作品中,真、善、美和假、恶、丑更是对立分明。从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的《小珊迪》到战国时期的西门豹,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罪恶的揭露,以及对于封建迷信无形的批判,而且还能从中感受到他们济事救人和追求科学的热情。在《黄继光》一课中,黄继光临危请命,对祖国满腔的热爱之情使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蛇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啊!在一阵阵枪炮声中,我们仿佛看见黄继光在炮火硝烟中昂首挺立——英雄的形象永不倒!人民英雄的壮美是我们灵魂的“净化剂”。语文教学正担负着这种崇高的净化灵魂的任务。
小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对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很重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强调,语言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受到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情感。把语文教学同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情感、意志、情操等文化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就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树人,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是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书育人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在语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自觉地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使它作为一项教育任务来严肃对待。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提高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鉴别欣赏创造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使他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地健康的成长。这种美学的教育作用是和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但它又是其他一切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重要的问题是正确引导。教师的审美观念健康与否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肤浅的认为“美的心灵总是通过美丽的肖像表现出来的。”美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秀外慧中的。《小珊迪》饱经饥寒、穷困潦倒,甚至连一件象样的衣服也没有,而且是面黄肌瘦,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住他那善良的本性。一般来说,美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自然美的特点是形式重于内容的,社会美则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特点越发表现为内容重于形式。西门豹为民除害,黄继光为国献身,他们的奉献精神闪射出感人的美的光辉,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从而增强他们抵制丑恶事物侵蚀的能力。
形象感知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基本环节。我们小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形象的。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知识课,实际上是取消了审美教育,也必然削弱了教学的思想性。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抓紧对字、词、句、段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另一方面从作品的语言篇章入手,进而体会、欣赏、分析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以及形式美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以达到塑造美的灵魂的目的。我们不能离开形象感知这个基础环节,比能给学生一种模式:抄下来硬背,而是提倡读书,正确引导学生读进去,走出来。直到指导学生思考,让他们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具体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思想中激起强烈的共鸣。这样就收到较好的审美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这里天地广阔,有待我们教育工作者去发现去开拓。
论文作者:徐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7
标签:语文论文; 语言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学中论文; 学生论文; 形象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