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对德育学科发展的必要性_人文论文

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对德育学科发展的必要性_人文论文

再论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于德育学科发展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必要性论文,中国传统论文,之于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3-0029-02

建国六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绩。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建立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大大推进了高校德育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进程。环顾今天高校德育阵地,德育理论日益丰富,师资队伍比较齐整,教材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逐渐上升,学生道德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面对时代的发展,必须开拓新的视野,谋求新的途径,开创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要达到这一目的,要敢于和善于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本文拟就借鉴传统德育思想的必要性,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以就教于德育专家们。

我国德育学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建立以来,虽然在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本专业的理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尚待深入研究。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前人一切有用的东西,其中特别是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成果。

第一,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有着自身独特优势。中国传统德育,从宇宙观、政治观到道德观,渊源无比深广,内容极其丰富。从宇宙观上说,闪闪发光的中国古代哲学,代代相继,思潮迭出,学派纷起,如同一股永流不竭的圣泉,滋润着炎黄子孙的智慧之思,推动了我们民族的进步,光大了东方的文明。从政治观上说,我们的祖先在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反对侵略、振兴民族方面,留下了许多宝贵思想,如“民为邦本”“与民休息”“天下为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政权建设的光辉,激发着我们献身祖国的伟大情感。从道德观上说,我们的祖先也有许多独特的理论创造,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原则,如“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仁者爱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都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从总体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德育原理原则外,还必须相应吸取中国传统德育思想遗产。

第二,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中国德育学科史的沉淀。中国传统德育思想遗产,属于德育学的学科史范畴。学科的发展,有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其中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前人优秀成果,就是一条不可忽略的重要规律。我们知道,成熟的老学科,都注重学科史的研究,如哲学不仅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还注重研究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法学不仅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史,还注重研究中国法制史和外国法制史;伦理学,不仅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史,还注重研究中国伦理学史和外国伦理学史,如此等等。这都说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对学科史研究。德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须重视学科史研究,认真总结发掘前人在德育建设方面的思想成果,借古导今,把中国现代德育理论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我国的德育工作虽然近年来不断得到改进,教育质量得到相应提高,但是在德育的有效性方面,往往不是尽如人意。这种情况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左”的余毒还未彻底肃清,思想还不够解放。一些人只能教条式地背诵马列词句和政治术语,而不能从实际出发,融会贯通地变革教学内容,因而使德育课堂活力不足、凝聚力不够。要改变这种情况,育理论工作者,必须善于借鉴古今中外德育成果,丰富现实德育内容。笔者以为,坚持在德育课中,揉进传统德育思想成果,至少有如下好处。

第一,可以提高德育内容的“人文”性。“人文”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中,两处用了“人文”一词。“文明以止,人文也”,是从功能的角度,阐明“人文”的内涵。“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讲的是实施人文的宗旨,在于“化成天下”。可见,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倡导“人文”精神,其本意在于用文明的方式来化育成就天下之人。基于这一点,我认为人文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指那些关爱“人”的思想观念,或者说,一切关爱人的理念,都可以称之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具有高尚性,它倡导“仁爱”和“奉献”的精神,借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激起人们的道德追求。而在这些方面,传统美德更具优势。

我们知道,在我国的传统美德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绚丽夺目、闪闪发光的伦理精神,如“天下为公”的公而忘私精神、“见利思义”的以义制利精神、“威武不屈”的人格独立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仁者爱人”的泛爱大众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执法不阿”的清正廉明精神、“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虚怀若谷精神等等,都是我们的祖先高尚品格的结晶,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借助它可以滋润炎黄子孙的道德生活,启迪中华儿女立身做人的伟大情感。在人文精神的激励下,学生可能产生高风亮节的人格理念,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怀,产生“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伦理自觉。这是一股不可阻挡的精神力量。

第二,可以继承发挥我国传统美德中真、善、美的本质属性。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祖先在创造精神文明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对假的、恶的、丑的思想意识进行批判、剔除之后而筛选出来的,是我们民族文明的沉淀。今天,只要我们善于扫去积聚在它身上历史的灰尘,就可以显示出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璀璨面目和崇高道德的精华。说它是“真”的,是因为它具有求真、求实、追求真理的品格;说它是“善”的,是因为它可以引人向善,教人抑恶扬善,能表达正义善良的心声;说它是“美”的,因为它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可给人以追求心灵美、人格美、行为美的激励。它可以鞭挞社会上的假、恶、丑,驱除人间的黑暗面,使正义得以伸张,正气得以弘扬。将它借鉴过来,完全可以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发挥应有作用。因为“真善美”的结合,可以将德育课程的内容引向高尚,从而达到“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最佳效果。

社会主义德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从当前我国发展的方向来看,一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要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而要完成这两大战略部署,必须培养出与之相应的新型人才。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则有助于这一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一,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有助于培养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型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既定方针和伟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担负起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必须有相应的人才作保证。为此,除了在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有关和谐文化的学习之外,还必须在青少年中进行和谐文化教育。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包含有无比丰富的和谐理念。对此,胡锦涛同志早有深刻论述,他指出:“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胡锦涛同志在这里列举的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的典型范例,提纲挈领地阐明了我国历史上“尚中贵和”的优良传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和谐”理念,除了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必须认真总结、发掘传统德育思想,用前人“尚中贯和”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他们成长为自觉为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的新一代。

第二,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有助于培养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型人才。“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全新理念。它把社会作为发展的对象,要求在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觉遵循关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促进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就需要培养相应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新型人才。

在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中,包含着无比丰富的有关科学发展的思想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把对“人”的关怀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的发展,如果不符合“人”的需要,那么,这个发展就没有意义。所以,对人的关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就这一点来说,同我国古代儒家的“仁爱”思想有相通之处。“仁爱”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爱人”。孔子言:“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说:“仁者爱人。”这些都同今天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思想相一致。我们甚至可以说,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今天“以人为本”思想的民族根基。不仅如此,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这些也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渊源。以实现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例,中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无论是儒家学者还是道家学者,都透露了大量的环保意识。如,儒家亚圣孟子曾明确提出“仁民而爱物”的命题,提出“数罟不入夸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保护生态的措施;又如,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向往“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的生态发展境界。而保护环境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借鉴中国传统德育,吸取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持续发展的可贵思想,对于确立科学发展观和培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型人才,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应给予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坚持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既是德育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提高现代德育有效性的重大措施,也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坚持在德育教学中吸取和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应当引起相关领导和德育专家们的关注,将之提上改进德育教学的重要日程。

标签:;  ;  ;  ;  

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对德育学科发展的必要性_人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