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县枣儿小学 南部 637300)
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育和教师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创新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增进对所提问题意义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小学科学《摩擦力》一课时,我先问学生:知道老师最关心你们什么吗?学生有说学习、身体、成绩……,这时我告诉学生最关心他们的玩。接着我拿出一个气球,在身上擦了擦,奇迹出现了,把气球放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它就像生了根似的呆在那里不掉下来,学生看了产生了好奇。然后我把气球分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来玩,从而把学生的兴趣引向研究为何气球在身上擦了几下就像粘了胶水,随着一个个气球被粘附在衣服上,学生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自己的脸上。情趣盎然的粘气球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鼓励学生问难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疑是思维之源,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疑问,才会努力思考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若通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可供学习探究的新问题,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烈。因此,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有太多的问题要问,但是总结起来都不是对某一事物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多提问题。例如,在教学《寻访小动物》一课,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寻访?为什么要访?到什么地方去访……一系列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习《蜗牛》一课后,有学生会问:蜗牛的身体外面为什么长有坚硬的壳?蜗牛的头上为什么会长两对触角?蜗牛的眼睛为什么长在长触角上……由于小学生的创新发现不同于科学家,只要学生感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他本人来说是新鲜的,就算得上有创新。因此,教师还要注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由于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压力,创造的思维自然也就十分活跃。
三、指导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像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手脑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好机会。例如,《做一个生态瓶》是《生物与环境》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在讨论、设计、建造生态瓶的过程中,开展一系列关于生态与环境的研究。学生从学科学到做科学,实验是有效途径,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指导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意义的情境创设,是学生始终以积极态度参与的无形动力。”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对于我们科学老师来讲,具有更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科学》所传授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和社会科学实践中来。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的实验、制作、演讲、实践等等各种活动传输给学生。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为学生构建一个参与学习的平台,力求把每一节课都变成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舞台。
例如,《土壤保护》这课,在教学中,我和同学们走出教室,到校园周围捡塑料袋,并把它们收集起来,活动中有很多同学问我塑料袋和土壤有何关系呢?(我适时透露这些垃圾不易腐烂的一些科学知识),然后又带着几个同学把这些塑料袋深埋在操场的一角,约定来年再挖出来看一看是什么情况?在这次捡埋塑料袋活动中,很多学生知道了这些垃圾对于土壤的危害。顺势我提出“既然知道危害,我们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言很积极,有的说塑料袋要用,但是可以反复循环利用,有的说可以用其他材料制成袋子,有的说多用篮子啊等等。
总之,很多学生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启发,知道应该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并且对于环境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班级中张贴了环保宣言,回家叫自己的家人不要用塑料袋等。所以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发展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思维、不断实践,这样,必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效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
论文作者:黄红霞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小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教学中论文; 情境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8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