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市景谷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云南普洱666400)
[摘要] 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脑血栓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他汀类药物。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的变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27/3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能显著减小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颈动脉,且疗效显著。
[关键词] 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颈动脉斑块
脑血栓是一种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是由脑动脉皮质或主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官腔狭窄闭塞形成,可引起脑局部血流中断或减少,导致脑组织因缺氧软化坏死。脑血栓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常伴有后遗症,易复发,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威胁[1]。目前临床主要针对抗血小板、血脂调节进行药物治疗。本研究选取脑血栓患者60例,分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0月脑血栓患者60例,均为首次发病,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1.21±4.89)岁,病程2~10h,平均病程(6.15±2.32)h。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0.69±5.01)岁,病程3~9h,平均病程(6.77±2.10)h。对比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两组常规对症治疗。
1.2.1 对照组 口服阿司匹林片(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574),0.3g/次,2次/d,连服3个月。
1.2.2 观察组 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270),10mg/次,2次/d,连服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情况。(2)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其中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生活可以自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偏瘫、失语明显好转,能行走,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有效:临床症状有部分改善,肢体活动有一定好转,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有好转,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症状无任何变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对比,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对比,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斑块变化 治疗前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为常见的类型,多发于中老年人,常于睡醒后或睡眠中发病,临床表现为患肢无力或无法运动、语言表达不清或失语、食物无法下咽等,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并发症[3]。脑血栓病理基础是血小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互相作用导致血栓形成。因此,抑制血小板凝聚、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可从根本上治疗脑血栓。
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解热、抗炎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减少黏附因子、炎性因子,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达到抑制血小板凝聚的目的[5]。他汀类药物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临床常用于调节血脂,可通过促进NO释放使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并改善,亦可减小血小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互作用,抑制粥样硬化阻止血栓形成。二者联合治疗,可同时达到抑制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脂的目的,有效治疗脑血栓。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可显著减小患者颈动脉斑块,改善颈动脉,疗效显著。
综上可知,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能显著减小颈动脉斑块、改善颈动脉,且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陈尚萍.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疗效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1):1864-1865.
[2] 李晓玲.阿司匹林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颈动脉斑块51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2):87-87.
[3] 时新艳.脑血栓形成患者抗心磷脂抗体与VWF因子抗原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94-95.
[4] 张文鹏.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1).
[5] 谭俊杰.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2):145-146.
论文作者:王宗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脑血栓论文; 颈动脉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类药物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