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及启发-以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尔布吕克为例论文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及启发-以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尔布吕克为例论文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及启发
——以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尔布吕克为例

贾伟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071)

[摘要] 跨学科,是20世纪的新兴词汇。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领导其研究小组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案例,说明跨学科理解其他学科不仅是可能的,也是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学科研究者大多具有广博的兴趣、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这对我们进行跨学科研究有着深刻启发。

[关键词] 跨学科;跨学科研究;德尔布吕克

1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20世纪以来,跨学科作为新兴名词逐渐成为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跨学科研究法是一种超越传统的依据学科分类进行研究的方式,模糊学科间界限,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的方法。面对这种方法的兴起,不断有人发问:“跨学科理解其他学科是可能的吗?”面对这一疑问,首先介绍一个有关诺贝尔奖的案例:

“假冒伪劣产品对许多正规厂家和经销商冲击很大。”邹磊表示,面对较低的利润以及农户对低成本农资的需求,部分经销商与厂家开始销售“偷含量”产品。“农民想省钱、厂商想赚钱、少几个含量不会出大事”,假冒伪劣产品迎合了市场的部分需求,却严重恶化了市场环境。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如何优化市场、从根源上解决假冒伪劣产品的产生,需要行业共同思考和多方努力。

德尔布吕克(M·Delbruck)(1906-1981),德裔美国科学家。1924年他进入蒂宾根大学攻读天文学,1926年转学到哥廷根大学,逐渐将兴趣中心转移到量子论上,随后提出了量子论的最终形式。在此期间,在马克斯·玻恩(1882-1970,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定人之一)的指导下,德尔布吕克弥补了大学阶段错过的物理学习,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而后,德尔布吕克把遗传学与物理学结合在一起,于1940年,创建了“噬菌体研究小组”,小组吸引了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才俊,核心成员除了当时已经是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物理学家的德尔布吕克之外,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内科医生卢里亚,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化学家赫尔希。小组各成员因致力于研究病毒的自我复制而聚集在一起,而又有着不同的专长和学科背景:德尔布吕克擅长理论分析,赫尔希开展各项试验,卢里亚则以一种简单检测基因变更的方法来研究噬菌体,他们明确分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力合作,终于证明出噬菌体是由一层蛋白质包围的脱氧核糖核酸生成的。并于1943年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1952年发现在病毒复制机制中起决定作用的DNA。这些发现不仅使沃森、克里克受到启发并建立DNA双螺旋模型,还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1969年,德尔布吕克、卢里亚和赫尔希因为上述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这个案例可以对文章开端的问题做出肯定回答:跨学科理解其他学科是可能的!跨学科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中。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诺贝尔奖,作为对自然科学做出杰出贡献的褒奖的最高奖项,自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以来,无论是在公众的一般观念中还是在科学界,都是目前自然科学最负盛名、最具权威的奖项而且据相关资料统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授予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比例呈逐年走高的趋势。一方面,这揭示了随着各个学科的飞速发展,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界限划分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更体现出跨学科研究的优越性与活跃性。

2 跨学科研究的必然性及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似大海里的浪潮,席卷着人类社会。人类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诸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些方面也不再是毫不相干的独立层面,经济以政治为保障又促进政治发展,文化推进经济繁荣又影响政治布局,科学引领未来并与其它各方面产生更多地交融。这使得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逐渐提高,各学科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因而也相应出现了 “边缘科学”。所谓边缘科学,是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基础科学在其相邻领域或相距甚远的领域中的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些科学。如以物理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物理学、以地质学和化学为基础的地球化学等,甚至在一般公众观念中联系颇小的医学与法学交叉形成的法医学,都在边缘科学之列。边缘科学的出现,逐渐填补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空隙,为人类科学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上述案例是物理学与生物学相融合的典范,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大量采用物理科学的方法,从而促进了生命科学的跨越式发展。除边缘科学之外,还有“综合科学”。综合科学,是以特定的自然界中的客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手段对其进行研究的科学,如空间科学、生态科学、信息科学等。综合科学一方面导致跨学科研究的繁荣,同时也发展了学科分支。相关数据说明,学科分支已从上个世纪开端的六百多门,扩展到如今的六千多门 。

显然,跨学科研究的优越性与活跃性已使其由可能逐渐转变成必然。那么推动这种必然的动力是什么呢?正是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人类面临更多难题,这就要求科学研究由原来的简单独立向复杂且基础的方向发展,为诸多问题找到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浩繁的长江三峡工程中,不仅涉及到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问题,还面临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诸多因素的挑战,这就要求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在自己的领域中分析论证之后再进行综合考量,从而找到受益最多、受损最少的最优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各学科从基础出发,寻求与其它学科的融合点,再进行复杂展开,然后综合论证,必然促使学科间研究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3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及启示

自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一个世纪以来,其获奖者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可谓精彩纷呈,尤其在自然科学奖方面。例如,德国生物化学家E·布希纳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1907年获奖,这是生物学与化学的交叉、融合;1927年,美国物理化学家R·S·马利肯用量子力学理论阐明分子中电子运动的复杂过程,提出了化学结构的分子轨道理论,于1966年获奖,这是物理学与化学的交叉、渗透;199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荷兰的 P·克鲁岑、美国的 M·莫利纳、F·S·罗兰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1974年研究和解释大气中臭氧形成和臭氧空洞扩大的原因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是生态与化学的交叉……[3]那么,一个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这些跨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是否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共性呢?考察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知识背景的相关数据显示, 大多数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都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想象力、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以及多学科的知识理论背景。总结一下,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多数获奖者在学习期间曾获得过不止一个学科以上的学位,比如案例中的德尔布吕克,曾获得天文学和物理学学位。再如美国生物化学家G·M·埃德尔曼,最初获得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但后来接受大分子物理化学的训练,在洛克菲勒研究所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通过研究药物学转到化学,又转到遗传学,然后再转向立体化学,研究抗体的化学结构,最终于1969年成功地测定了抗体分子的结构,发现抗体的氨基酸顺序,并于1972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另一方面,即使没有获得过两个以上学位的获奖者,也大多具有交叉学科的研究经验与能力,例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美国生物化学家J·卡尔勒, 1933年入纽约市立学院学习, 这所学院对所有的在校生都有广泛的课程要求,从数学到物理科学,又到社会科学和文学。

4 结语

以上考察结果告诉我们,从事跨学科研究, 不仅需要打破狭隘的学科偏见、确立跨学科的理念,而且要想取得跨学科研究的成功,还必须具备多学科汇通交叉的知识和理论背景,这是科技大厦的根基所在。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的原因。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人类难题,跨学科研究正在为我们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可靠保证,也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更多的可能。

在距今9500万年前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南部,一大群巨大的阿根廷龙正沿着树林一路走来。这些体长可达35米的巨型恐龙每天要吃下几百公斤的树叶。阿根廷龙就像收割机一样,边走边吃,一刻不停歇。它们大口吞下树叶,“咕噜咕噜”的声音不断地从胃里传出,那正是消化食物发出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刘啸霆.当代跨学科性科学研究的“式”与“法”[N].光明日报,2006-04-06.

[2]张小军.跨学科与去学科:人类学的三个视角[N].光明日报,2006-03-28.

[3]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33-0118-02

课题基金:青年项目“《周易》德福观研究”(项目号:19CZX059)。

作者简介: 贾伟玮(1989.04-),女,河北省保定市人,博士,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标签:;  ;  ;  ;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及启发-以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尔布吕克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