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_周智曌 张峰

周智曌 张 峰

陕西杨凌示范区医院 陕西 咸阳 712100

 【摘要】 目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进行观察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的16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对168例患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腹胀、胃潴留为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为胎龄、出生时体重、开奶时间等.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症候群,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存在多样化,胎龄、体重、开奶时间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44-0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也可称为喂养困难,具体指的是新生儿时期,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生紊乱,导致其在接受喂养的过程中出现腹胀、呕吐、胃潴留等一系列问题的症候群.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存在对新生儿成活率产生严重影响.随着医学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早产儿成活率在不断提高.目前,早产儿的治愈率和成活率已经成为对儿科临床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因此,加强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提高可靠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的16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88例,女80例,入选患儿均为胎龄<37周的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生后1h内其体重小于1500g.排除标准:存在遗传代谢疾病;消化道畸形患儿;放弃治疗患儿;有先天性心脏病者;有颅脑损伤者;有宫内窘迫及出生时窒息史者;入院时日龄超过7d患儿. 1.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2] 患儿接受胃肠道喂养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呕吐、胃潴留等临床症状.程度严重患儿呕吐物为咖啡色,粪便检验结果显示为OB阳性.在下一次喂奶之前,患儿残留于胃内的残留液量大于前次喂养量的1/3,抽出残留液,其颜色为咖啡色,或者呈现为胆汁样.患儿腹围增加大于1.5cm/d为腹胀. 1.3 喂养方法 在患儿出生后6-12h为其进行首次喂养,喂养过程中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喂养量及频率为(1-2)ml/(kg??次),每隔2h进行一次喂养.在对患儿进行喂养之前,均先给予适量5%葡萄糖溶液,然后对患儿的呕吐等症状进行仔细观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使用配方奶进行喂养.胎龄为34-36周的早产儿可应用经口方式进行喂养.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需应用经鼻管方式进行喂养.胎龄为32-34周早产儿需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最为合理的喂养方式.如在喂养过程中,患儿需要增加奶量时,严格遵循每日增加奶量不得大于20ml/kg体重的原则,或者将每日每次所增加的喂养量控制在(0.5-2.0)ml的范围内.此外,还需要保证患儿体内电解质、酸碱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可对患儿实施进行持续性的胃管内滴入.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 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 在本次研究的168例患儿中,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如下:有65例患儿表现为单纯胃潴留,25表现为单纯呕吐,21例表现为单纯腹胀,3例表现为腹胀+呕吐,35例表现为腹胀+胃潴留,16例表现为呕吐+胃潴留,3例表现为腹胀+呕吐+胃潴留,详见表1.

表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表现情况

3 讨论在临床治疗中,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存在较高的发病率,喂养不耐受的存在会对早产儿对营养的摄取产生阻断作用,延长患儿的住院时间,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更会对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发现并尽早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对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促进患儿康复,同时可有效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加强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生存率已经有明显提高.但目前早产儿的生存能力还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其病死率在新生儿病死率中所占比例高度36.5%,其死亡风险为足月儿的3倍[4].众多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胃肠喂养是对早产儿生存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5].早产儿是一个存在特殊性的群体,其胃肠道发育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因此其消化功能、分泌功能等均处于较差水平,因此早产儿的胃肠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较为常见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呕吐、腹胀、胃潴留.早产儿的各系统均处于发育不够成熟的状态,在分娩过程中受应激后通常会缺氧窒息,

为了保证心脏、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供应得到满足,当缺氧窒息发生后,机体各脏器的血流情况会发生重新分布,非重要器官的血管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进而导致血流减少,这便是所谓的潜水反应. 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产生影响的原因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开奶时间、奶方配置、围生期感染、胎龄、出生体重、呼吸机应用,药物等均存在密切联系.因此,胎龄超过34周的早产儿使用应用经口方式进行喂养,同时在喂养过程中可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奶量.但胎龄未超过30周时,小肠功能性蠕动才刚刚开始,当胎龄为33-34周时,才会出现具有规律性的和移动性的复合运动出现.在胎龄还未超过34周时,早产儿的胃动素、胃泌素等胃肠道激素的分泌还处于不够充分状态,因此,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更容易喂养不耐受. 在本次研究中,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高,为92.73%,不同胎龄断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体重上,早产儿出生时的体重越小,新生儿各器官的发育程度越不成熟,因此其胃肠道的耐受能力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也就越高.在本次研究中,体重为小于1500g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高.各体重段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当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较小时,应应用肠内微量喂养与静脉营养相结合的方式对早产儿进行喂养,同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促进患儿胃肠道动力和成熟,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进而促进患儿生理行为得到尽快改善.此外,开奶时间也是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在对早产儿实施静脉给养时,要求同时尽可能早期开奶. 综上所述,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小,其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几率就越高,因此应早应用有效方式,尽可能提高早产儿胎龄和体重,且提倡早期开奶,进而促进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1] 刘晓日,何少为,李明霞.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1(8):215-216. [2] 邵肖梅,黄瑛,曾纪华,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进胃肠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2,12(27):508-509. [3] 汤小园,王有成,黄艾美.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13,12(12):372-373. [4] 陆彩霞,韦露,明刘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及对营养的影响[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8(35):188-199. [5] 常艳美,刘惠丽,葛美茹,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9(26):506-507.

论文作者:周智曌 张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4

标签:;  ;  ;  ;  ;  ;  ;  ;  

168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_周智曌 张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