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乐市彭家庄回族学校 安丽霞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论经济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传统的才是亘古流传的。初中语文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就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中,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通过多样的渗透措施,培养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的优秀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这种古老的文明孕育而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着非凡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我们现在的富民强国提供着巨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给养。而我们现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还是在语文教学之中。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也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历史责任和义务。传统文化是古人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实践中提取出来的优秀文化经验,是对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的一种有效的表达,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学的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文明的积极影响,把传统的优秀文化与语文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注重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之中渗透和融入进优秀的传统。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协调好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联系的紧密关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研究,自觉的将传统文化知识与语文学习相联系。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能够很好很快的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又能够扎实学习好语文知识的要点和难点,培养了学生爱好文学的情感认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最近几年,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现代的西方文化被引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容易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没有明显的内容安排,所以弱化了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1.深挖教材,拓宽学生传统文化视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传统文化著作,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蕴含着我国古人的生活方式、历史变化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这些传统著作进行深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完整地传达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比如:在学习《爱莲说》这首诗词时,首先结合写作背景对作者周敦颐进行详细地介绍,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更能让他们体会到诗词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尤其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出莲花洁身自爱、不落尘俗的高贵的品格。“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这一句,说莲花就像真人君子一样不可侵犯。通过初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挖掘,可以看出这首诗词,作者是利用莲花抒发内心的感慨,本文的实际意义是对作者人格的写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通过阅读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晦涩难懂,很多初中生不愿意学习。这个时候,初中语文教师就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其中阅读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情趣可以配乐诵读或是吟唱。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已经有谱好的曲,教师可以提前找到演唱音乐,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通过吟唱的方式,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诗词深层次的悲壮感,同时借助朗朗上口的旋律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和背诵。
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量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国很多传统著作都是文言文,初中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些困难,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白话小说入手,比如从《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四大名著开始,再到《史记》《诗经》,由简入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3.多形式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素养
对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要走出课堂,带领学生走上实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多彩的实践文化活动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伤仲永》时,教师可以选取文中段落,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通过自己的演绎使学生对文章的意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还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再比如:可以经常组织全校性诗词朗诵比赛,在朗读背诵中让学生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再比如:利用传统节日像是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习俗,组织学生收集节日相关的资料,书写有关传统佳节的文章。
4.通过传统文化做好学生人生指引
初中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期,《三字经》《弟子规》《百孝篇》这些传统著作,让学生经常地朗读、背诵,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受到熏陶,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一旦学生养成了正直的品行,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可以得心应手,从而生活得更自在。比如:《三字经》中“幼不学,老何为”,每次读到这句时,可以督促初中生好好学习;《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可以纠正学生的社交礼仪,对学生的自制力也有很大帮助;《百孝篇》中“诸事不顺,因不孝”,让学生懂得百事孝为先,学会感恩,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可以愉悦别人,也可以让自己更加幸福。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论经济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传统的才是亘古流传的。初中语文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就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中,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通过多样的渗透措施,培养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
参考文献:
[1]刘海芬;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
[2]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
论文作者:安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论文; 传统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