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汾阳医院心功能室 山西 汾阳 032200)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的特征。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65例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在治疗过程中检查患者的心电图,比较其QRS形态和电压。结果: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两者的心电图有相似的形态,即呈现典型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同时伴有心电轴右偏,但是因为其的起源不同如前间隔性、后间隔性、游离壁性等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征。结论: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不同的心电图特征,熟练掌握这些特征,可以在患者接下来的治疗中较为准确地初步判断患者的心律失常起源灶,帮助以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更改,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起源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
【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146-02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并无器质性的病变、无代谢紊乱和非离子通道疾病的频发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右心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起始点,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就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类型[1]。患有该病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悸等,重度患者出现晕厥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各种检查手段并不能发现患者心肌结构的异常病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而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的心电图具有不同的特征,掌握不同起源的不同心电图特征对手术的顺利开展与进行有很大的价值。本文将以我院的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探究分析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65例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患者中有43例女性、22例男性,患者的年龄在13~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1.1)岁。所有患者均出现心悸的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胸闷。其中室性期前收缩51例、特发性短阵性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4例。按照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在他院诊治时的消融时有效靶点X线定位结果,该资料在与相关医院确认过真实性后予以采用)所表述患者的现实病情来源将患者分为前间隔组、后间隔组、游离壁组。其中前间隔组有42例,女性29例、男性13例,患者的年龄在1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2.3)岁;后间隔组有11例,女性8例、男性3例,患者的年龄在14~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7±2.1)岁。游离壁组有12例,女性8例,男性5例,患者的年龄在1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5±2.0)岁。排除荷包那个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患有手术禁忌症患者、脑卒中病情短于6个月的患者、病毒性心肌炎或心肌梗死病程短于6个月的患者、精神意识障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患者的自身条件和患者之间的比较条件均符合本次研究进行的要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相关检查为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后来经过消融治疗后得到成功根治。将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定位为检查时的有效靶点的影像学位点[2]。采用日本光电Cardiofax3导联同步心电扫描仪,纸速为25mm/s,室性激动的QRS波群测量以窦性心律的P-R段为等电位线,每个导联测量连续3个室性激动Q、R、S波群的高度或者深度,测量得出结果以后计算QRS电压的算数平均值,将各组的心电图结果进行整合,对各组患者的QRS形态特征和R波电压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检测分析后得出三组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RS波群的基本形态,发现三组患者之间的各项比较均有较大差异,具体情况见表。
表 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RS波群的基本形态
同时,各组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各导联QRS电压有着显著的差异,肢体导联QRS波群分布特征的差异同样非常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也在逐渐脱离原生化,发生很大改变,种种因素使得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非器质性的心脏疾病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心脏器官的重要性,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该病通常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作为本身就是一种创伤的治疗方法,手术的准确性对患者病情的治疗及健康至关重要[3]。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前间隔性、后间隔性、游离壁型三种不同起源的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呈现出来的心电图有很大差异,且在Ⅰ处表现出来的差异最大,同时在V1、V2、V3、V4等处也表现出类似的相似之处,在各导联QRS电压和肢体导联QRS波群分布特征方面也有较大差异,这些特征差异的存在可以为患者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很大的帮助,增加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意外情况发生的概率、减少手术时间,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典型的不同心电图特征,熟练掌握这些特征可以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靳晓莹,林运,王伟,等.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6,37(24):56-58.
[2]彭晖,吴永全,沈潞华.交感神经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12):1529-1530.
[3]孙月榴,胡笑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0-72.
论文作者:孙颖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6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电图论文; 起源论文; 右心室论文; 特征论文; 手术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