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原创题谈融合型实验题的编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所以高考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也一直备受关注。纵观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试题及各地模拟试题,不难发现单纯考查化学实验的题目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多角度考查学生必备的实验能力和应有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化学实验为主干,融合元素化合物性质、反应原理、实验探究及计算的融合型实验题。例如,2009年江苏卷15题属于以工艺流程为背景的融合型实验题,其中涉及对沉淀滴定操作方法的考查;2010年江苏卷15题属于融实验技能的掌握、实验原理的应用和实验方案设计于一体的融合型实验题。
一、一道原创融合型实验题及解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配置溶液时需要使用烧杯、________、________等玻璃仪器;下列仪器中可用于向烧杯中加入NaOH溶液的仪器是________。
a.胶头滴管b.酸式滴定管
c.碱式滴定管 d.量筒
(2)V(NaOH)在0.00 mL~2.00 mL之间时,溶液中无沉淀产生,但pH变化较快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V(NaOH)在2.00 mL~15.00 mL之间时,溶液中产生绿色沉淀,并不断增加,经检测此沉淀为碱式硫酸铜。已知蒸馏水的pH为6.32,当V(NaOH)为15.00 mL时,溶液pH为6.30,则可求得x=________,y=________。
(4)V(NaOH)在17.00 mL~20.00 mL之间时,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并不断增加。已知V(NaOH)为20.00 mL时,溶液pH为12.25,则此时沉淀中________(填“含”或“不含”)有碱式硫酸铜,请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命题思路:此题由《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中“利用传感技术对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改编而成。题目考查了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设计等,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盐类的水解和酸碱中和滴定中pH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二、融合型实验题的编制要求
1.取材要真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所研究的每一种现象和每一个变化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真实反映。学生认识和学习化学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及归纳的化学变化规律都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原创”不是编造,原创融合型实验题的取材必须符合科学性,具有真实性,可以来源于教材、实验、科研、生产、生活等。编题教师可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实验和实验习题,创设实验情境,以其为主干进行加工和改动,使学生感到真实。由于试题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相近,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编题教师也要关注教学杂志上有关化学实验研究的论文,对有改编为试题价值的素材加以借鉴、引用。由此编制的实验题材料背景真实,选题切口新颖,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但此类原创试题往往受到编题教师所处角度、知识积累等因素的制约,所以编题教师就必须对题目中出现的有关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等加以验证,有条件的最好做实验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以防出现科学性错误。
2.要体现融合性
对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第三层次要求是综合应用,以实验为载体的融合性试题恰恰是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最好途径。所谓融合,简单地说就是将两个或更多的不同物质连接起来成为一体的过程。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体”,它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融合型实验题的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融合,以实验为主干,将元素化合物、化学原理、实验探究、化学计算等知识融合为一体。不仅能多层面考查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适当引入化学图表
《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化学现象以及相关模型、数据和图形等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应用”。2009年、2010年江苏卷上各有10道题出现各种类型的化学图表,非选择题更是每题均出现了图或表,意在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对图表数据的分析推理能力。编题教师可根据实验题的具体情境,适当地引入化学图表,可以是实验装置图、实验数据表(图)、实验流程图等。这些图表里要包含大量的信息,但重要信息又不能是显而易见的。从而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从图表中抽取有效信息,经加工、整理、转换为与信息相匹配的化学问题后,再与已有知识整合,以实现问题的解决。
4.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由于个人发展状况不同,其知识掌握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编制试题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要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5.要有一定开放性
传统封闭性试题通常是条件完备,问题的情境清晰,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对单一,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唯一确定的。但是,这类题目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开放性试题在解题方法和策略上的不确定性,使得学生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但试题也不是越开放越好,必须有明确的检测目标和检测效度,否则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也不利于考试后的评价。所以,编题教师应把握好试题的开放程度,在编制实验题时可将封闭性和开放性相结合,将题中有关实验探究的某一个或几个小题设计成开放性试题。
在编制融合型实验题时,教师应多分析高考试题的热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制出符合新课程要求而又难度适中的题目。将其运用在教学中,不仅可以体现考查的公平性,如实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能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能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