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论与流通组织的大规模发展_规模经济论文

企业理论与流通组织的大规模发展_规模经济论文

企业理论与流通组织的大型化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组织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上个世纪末,在发达国家流通企业出现大型化的趋势。2001年,作为零售商业的美国沃尔玛公司,其销售额超过了作为生产企业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为世界500家最大型企业的第一位。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流通企业规模要小的多。即使是最大的企业,其销售额也不及沃尔玛的1/10。建设流通企业集团,加速流通企业大型化发展,既是市场经济下流通引导生产模式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流通业整体实力,面对流通国际化竞争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分析企业形成理论、并对流通企业组织的巨型化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就显得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横向一体化与流通组织大型化、连锁化

(一)企业的模式形成理论

早期经济学家主要从协作效益、规模经济等生产技术因素分析企业产生的根源,把企业看成一种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一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生产函数。

(1)协作理论。马克思认为,个体小生产由于“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因而“必然要被消灭”。另一方面,协作具有生产力,“和同样数量的单个的工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产生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协作对生产成本的节约指的就是规模收益。尽管马克思未能涉及对规模经济的函数分析,但他却论及到协作生产的最小规模:“单个劳动力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举重、转绞车、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等)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

(2)规模经济理论。所谓规模经济理论是指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单位成本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单个人的生产活动,产量小、产品成本高,多个人结合在一起,产量高、成本低。做同一工作的多个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企业就产生了规模经济,横向一体化式企业的形成具有经济性。这种经济性还表现在,它可以做到单个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购置价格高、质量好、功率大的加工设备。多个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企业有利于减少市场上买者(卖者)的数量,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优势。

当然,规模经济不是没有限度的。规模过大也会造成内部的管理费用过高从而变得不经济。

(3)队理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队理论认为,当两人联合将一重物运上卡车时,我们只能观察到他们每天装载的总重量,无法确定每个人的生产率。在队生产条件下,如果仅仅观察总产出,就很难确定单个人对他们联合投入的产出所作出的贡献。产出应属于一个队,而且他还不是每个分成员的分产出之和。队生产Z至少包括两项投入(X[,I]、X[,J])。其生产函数也不能分解为仅包括投入X[,I]和X[,J]的两个生产函数,因此,不能将Z的两个分生产函数之和作为队生产函数。这里的奥妙就在于Z所获得的一些生产技术大于X[,I]和X[,J]分别生产Z时的情形。如果通过队生产所获得的产出大于Z的分生产之和加上组织约束队生产成员的成本,就会使用队生产。

(二)流通组织大型化、连锁化

由上可知,相同性质的劳动或要素的结合体比其单存在能够获取更大的功效、降低单位成本。企业横向一体化的趋势在流通领域表现为流通组织大型化、连锁化。

尽管在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上存在着分散与集中两极分化的倾向并且小企业占企业数目的多数,然而大型企业数量虽少,却在销售额中占主导地位。在传统流通组织向现代流通组织过渡中,伴随着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流通组织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但流通组织的更进一步发展,流通企业为了加强优势,提高经营效益,往往通过购并、联合来扩大规模,使零售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它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是单个零售商场朝大型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二是零售商场的连锁化。

连锁商业的发展的原因一是由于大量生产体制的形成。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国民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生产和消费都要求流通环节从规模和具体形式上相应转变和发展,连锁商业采取多店的联合经营目的在于适应大量生产的体制。连锁商业的发展也是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由集中走向垄断趋势的要求。中、小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地位,增强与大型垄断企业相抗衡的实力,往往通过连锁的方式来达到规模经营。商业经营的特殊性是连锁商业形成的又一个原因。商业特别是零售商业具有顾客分散、消费面广的特点,使得通过单店扩大规模受到制约,而连锁经营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既适应了顾客分散性的特点,又保证了商业企业的经营规模。

连锁经营的优势表现在:第一,有利于零售商业实现规模经济,取得规模经营效益。其中,正式连锁追求资本运动的大规模和集中性,克服单个店铺的小规模和分散化的不足;自由连锁在于获取与大型商业组织相抗衡的力量,寻求规模利益与协作的好处;特许连锁则使得总部和加盟店均获得规模经营效益。第二,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采购成本、仓储费用、运输费用、广告费用、装潢费用、管理费用得以下降。第三,有利于通过渠道、价格、广告、服务、产品组合等方面的优势提高销售能力。第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地位,降低经营风险。第五,有利于迅速集中资本,加快规模扩张的速度。

二、纵向一体化与流通渠道内部化

(一)企业的纵式形成理论

(1)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协调,都是有成本的,即存在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寻找对方、讨价还价、签订契约、监督契约执行所需要的费用。对每一次买卖活动显然都必须经历上述每一个过程。但对于重复的买卖活动,如果每次买卖都经过上述的每一个过程,显然费用太高,这时交换的双方就有可能会将短期契约转化为长期契约、将不稳定的契约转化为稳定的契约,从而节省交易费用。处于交易链上前后相连的个人按上述方式结合起来,根据契约确认分工协作,从而形成纵向一体化式企业。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的是:不仅市场活动是有成本的,企业组织及其活动,例如,监测每个职工和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并给予奖惩、组织企业内部的零部件供应等,也都是有成本的。当企业规模变得过大,以致需要追加的企业的组织成本费用超过了从规模扩大取得的好处时,继续扩大企业规模就变得不经济了。这就是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上交易费用节约的作用将遇到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督成本上升的反作用,而当前一成本的节约与后一成本的提高相等时,交易费用就达到了一种均衡状态,超过了这个规模,行政协调的费用就会过高,不如通过市场协调,即通过协议买卖,交易费用来得更低些。所以企业应当保持在一定规模上,不能过小,也不要过大。

(2)威廉姆森的企业形成理论。威廉姆森认为,市场与企业内部组织的区别有三个:其一,市场可以产出高能刺激,而且能比内部组织更有效地限制官僚性扭曲;其二,市场有时可以将需求加总到有利可图的水平,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其三,内部组织掌握着多种有区别的治理手段。

设β(K)为内部组织的治理成本,M(K)为市场的治理成本,这里K是资产专用性的指数。当K=0时,β(K)>M(K),这是因为,市场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优于内部组织,而资产通用性决定交易对应变能力的需求较低。随着K的提高,交易对治理结构的应变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市场的治理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据此,令△G=β(K)-M(K),当交易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较低时,内部组织的治理成本大大高于市场治理成本,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市场治理结构这种优势逐渐丧失;在某一点上,市场治理成本与内部组织的治理成本达到相等,随后,令△C为以下两种生产成本之差额:在稳定状态下(排除应变因素)企业自己生产某一物品时的成本减去若在市场上采办该物品时的成本。零件生产厂可以向市场上的多家企业供货,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在前一场合,则仅服务于本企业的内部需求。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同一零件在两种场合会有不同的成本。△C是K的减函数,因为物品越是通用化,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而得到的规模收益就越高,使用内部组织所遇到的“生产成本惩罚”就越大;物品越专用化,加总需求带来的规模经济也就越小。但是,为企业自身需求生产时的规模经济永远不可能大于向市场供货时的规模经济,△G+△C的最小化将成为企业的目标。K[*]构成了将交易在市场和企业之间分配的边界点。当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小于K[*]时,市场治理占有优势;非常接近于K[*]时,就会出现各种非标准契约形式。

(二)企业的连接方式

(1)市场连接。市场连接表明的是商品交换双方的交换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在双向选择中形成,因而交换双方的联系松散,对象很不稳定。这种连接方式在历史上久已存在。它的优点是保持了交换双方完全的独立性,企业交换关系灵活,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变化,其缺点是缺乏共同目标,整体效益差。

(2)合同连接。这是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通过较为松散的联合经营而形成的买卖关系。在有的情况下,无须合同而只通过买卖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也可以形成这种松散的联合方式。相比于市场连接,合同连接提高了交换双方的组织化程度。

(3)产权连接。这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控制交换的上、下游企业的产权或者是交易链上相互连接的厂家通过合并、交换产权而形成的交换连接方式。产权连接的实质是以企业代替市场,以密切、稳定的交换关系代替松散的交换关系,是交换连接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形态。产权连接的优点是提高交换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生产的销售的稳定,其不足是有可能产生较高的管理费用。

(4)计划连接。它是以国家计划为基础,由国家指定或委托企业按商品的合理流向组织形成的交换关系。一般用在关系市场稳定大局的重要商品的流通上。计划连接可以采用产权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合同连接方式,但与产权连接或合同连接不同的是,计划连接的制定人是政府,计划连接的目的在于稳定市场供求关系。

(三)纵向整合与渠道内部化

纵向整合是指在某一企业范围内把技术上不同的生产、分销以及其它经济过程结合起来。它表示了企业决定用内部的或行政管理上的交易来代替市场交易去实现其经济目的。

纵向整合的经济性表现为:(1)合并作业的经济性。通过把技术上不同的生产作业结合起来,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使企业获得较高的效率。(2)内部控制和协调的经济性。整合单位相邻的位置便于协调的控制,同一企业内部单位的信任度更高,企业用来应付不测事件的闲置能力更少,前后生产单位之间的计划性、协调性更高。(3)信息的经济性。整合经营可以减少收集有关市场情况信息需要,或有可能降低获取信息的总成本。(4)回避市场的经济性。通过整合,企业能够减少一部分销售、定价、谈判以及市场交易成本。(5)稳定关系的经济性。上、下游单位之间的交换关系一旦稳定,就能够发展效率更高的、更专业化的彼此交往的程序,稳定的关系也可以使上、下游单位之间通过调整以适应对方。(6)技术开发。纵向整合特别有利于关系到产品质量和成本的关键技术的技术开发。(7)确保供应或需求。纵向整合保证企业在供应紧张阶段能得到有效的供应,或者在销售疲软时确保产品有销路。(8)抵销侃价实力与投入成本扭曲。纵向整合以企业方式代替市场方式可有效地消除谈判对方的侃价实力,并且使得上游企业的产品价格能够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9)差异化能力。纵向整合通过在管理层控制的范围内提供一系列额外价值,来改进本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的能力。(10)提高进入和移动壁垒。纵向整合所得到的利益使得整合企业在竞争中获取了战略优势,就等于无形中提高了进入和移动壁垒。

然而,整合也需要成本,整合的成本表现在:(1)克服移动壁垒的成本。由于纵向整合暗示的内部买卖关系,整合企业经常能够克服一些移动壁垒进入到相邻业务里。然而克服由于专有技术或合适的原材料来源而具有的成本优势所引起的壁垒也构成纵向整合的成本。(2)增加经营杠杆。纵向整合增加了企业的固定成本,如果企业在某个市场上购买一种产品,那么所有成本都是变动的。如果在整合企业生产产品,即便有些原因降低了产品的需求,企业也必须承担生产过程中的固定成本。(3)降低改变伙伴的灵活性。纵向整合意味着一个企业的命运至少部分地由其内部的上、下游伙伴的竞争能力来决定。这样,上、下游伙伴的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并不能通过改变伙伴来取消。(4)较高的全面退出壁垒。纵向整合进一步增加资产的专门化、增强战略伙伴的内部关系和感情联系,从而提高总体退出壁垒。(5)增加资本投资需求。纵向整合要耗费资本资源,企业在纵向整合上的投资由于方向的限制性而往往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6)阻塞从企业外部的上、下游企业中获取技术、信息的能力。整合后的企业必然切断与非内部企业的联系,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7)保持平均。企业整合后必须保持上、下游单位之间在生产能力上的平衡,由于技术、市场、产品的改变往往会造成上、下游单位之间难以取得平衡。(8)弱化激励。纵向整合意味着通过固定的关系来进行购买与销售,在一个单位内从事内部购销必然会削弱竞争而降低激励。(9)不同管理要求。纵向整合并不能解决上、下游企业在结构、技术和管理上不同的特征,因此一个能够很好的管理一部分纵向链的管理者不一定能有效地管理其它部分,一个通用的管理方式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纵向相关的业务。由此可见,影响企业是否选择纵向整合以及整合链有多长的因素非常多,并不能确定地认为纵向整合一定是有利还是有害。

三、多角化与销售共享

(一)企业的多角形成理论

企业的多角化目的在于利用业务单位之间的关联性。它一般有三种:有形关联、无形关联、竞争对手关联。有形关联是由于共同的客户、渠道、技术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得相关业务单元之间的价值链活动有可能共享。无形关联涉及不同价值链之间管理专有技能的转化。竞争对手关联表明的是由于竞争对手的存在而使得与之相竞争的企业必然要联系多个产业。有形关联包括市场关联、生产关联、基础设施关联、技术关联、采购关联。

企业是否多角化取决于共享关联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与共享的费用之间的比较。共享所形成的竞争优势表现在有些情况下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突出产品的差别化。共享的费用主要有协调成本、妥协成本、僵化成本。协调成本是管理差异很大的业务单元所形成的成本。妥协成本反映的是为了共享而使得对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最优的。僵化成本主要表现为难以对竞争变化作出良好的反映以及存在退出壁垒等。

(二)多角化的关联方式

多角化企业的市场关联方式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共享商标。共享商标可以降低广告成本,增强产品形象和声誉,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但这种共享也可能会引起产品形象不一致或相互冲突,可能会由于顾客不愿意从一家企业购买过多而使销售受到限制,同时,某种产品一旦失去信誉实际上就会给整个品牌的其它商品带来损害。(2)共享广告。共享广告可降低广告成本,增加广告投入总额,在购置广告场地时具有更大的力量。共享广告也可能会由于产品的目标市场不同而使得广告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3)共享促销活动。共享促销活动可降低促销成本,但也由于各种产品的促销适当形式和时机不同而使得促销效果差。(4)互补产品联合定价。互补产品的联合定价可提高产品的判别化、改善顾客对价值的认识、实行最优定价、降低市场营销成本。其妥协成本则来自于不同产业的管理要求不同、市场吸引力不同。(5)捆绑式销售。捆绑式销售有利于降低商品总体的价格、增加产品的差异性、实现一次性购买、增加拉开价差的机会。它的妥协成本则可能是由于买方需求的多样性、买方自组捆绑式产品的能力的不同。(6)共享市场部门。共享市场部门可有效地降低市场研究费用和市场管理费用,但由于买主的购买行为、交易量差别很大而造成妥协成本很高。(7)共享销售渠道。共享销售渠道有利于加强市场定价能力,形成一站选购的独特性,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共享销售渠道的妥协成本主要来自于失去其它渠道的支持、不利于渠道的多样性。(8)共享销售队伍和销售办公室。它有利于降低销售成本,培养素质优良的推销员,增加推销成功的可能性等。它的不利方面则表现为扼杀推销员对某类产品特殊推销技能的发挥。(9)共享服务网。它有利于减少服务队伍的数量,增加服务网点,采用更先进的服务方式。其妥协成本则来自于为满足特殊维修和特定服务时间。(10)共享订货程序。共享订货程序可降低订货成本、增强讨价还价能力、更好地利用生产能力。其妥协成本则可能来自于不同原材料的订货形式和订货周期不同。为此,企业在确定市场共享时,除要认识到共享所带来的收益,还要考虑到妥协成本的来源、大小、克服办法。

标签:;  ;  ;  ;  ;  ;  

企业理论与流通组织的大规模发展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