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 导疑 导法——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一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进行论文,导向论文,导疑论文,导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究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独立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并逐步形成学会运用自己独立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的思维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并非讲授知识,而在于指点方向,开阔思路,化解难点,提供典范,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步入探究式学习的殿坛?笔者基于自己实践提出以下看法:
一、导向
从整体上提出学习方向,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目标意识:或进一步拓展对教材某一问题的掌握;或进一步深化对教材某一观点的理解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目标与实施教学方法的联系性和对应性的关系,使课程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
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这部分内容,再加上受有关影视作品的影响,对太平天国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重新整合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
(一)基础史实由学生进行梳理。
对于学生自己能够看懂、读懂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军事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梳理线索,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归纳:兴起(金田起义)-发展(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军事上全盛(北伐、西征、东征)-由盛而衰(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后期的防御战-失败(天京陷落)。这样,不仅避免了教师讲着累、学生听着烦的现象,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点评历史、总结历史的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因此针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特点等重点、难点内容,布置一些探究式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
给学生出示了以下四道探究的问题:
1.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你是怎样理解的?
2.有人说“如果没有天京变乱,我国就会在19世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没有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太平军就会改写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屡反屡败的历史。”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3如果你是生活在太平天国的农民,你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何感想?《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有何不同?
4.天京变乱后,国势日衰,如果你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会采取哪些治国的方案?
方法是: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问题,给予一定时间在小组内交流讨论,集体探究,然后选出主讲人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成果,在学生发言后作必要的点评和总结,并注意以适当的方式对学生予以鼓励。
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兴致勃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讨论热烈,学生大胆发言,提出了许多有新意的观点,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让久远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课后还有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地在议论,学生们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二、导疑
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的忽视;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独特体验,打破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视,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提别人之未提,形成独特的个性,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徽商”时,过去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导致学生难以发现问题,课堂发言少,教学气氛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笔者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
明清时期,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在那个“重本轻末”的年代,徽商为何在徽州横空崛起而不是在我们安庆?笔者给学生提供了顾炎武的《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等相关资料,让他们自主探究。这次教学活动超出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也让教师倍感意外。探究成果经整理如下:
学生1:从地域上看,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山多田少。徽州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由于地狭人稠,本地每年生产的粮食仅能维持三个月左右的口粮。这种生存条件劣势造就了他们只有华山一条道:经商。就这样,大批的徽州人怀揣几两碎银,呼朋引类地外出经商。
学生2: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茶可称一绝,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景德镇的制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名全国。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走出大山,以商代耕。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
学生3:交通便捷。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经商的道路,但这里的水陆可称便捷:徽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其东北达于金陵、扬州等商业、盐业极为发达的城市,其西与瓷都景德镇接壤,闽赣各地的茶叶、木材及瓷器,取给都很便利。其东连接苏、杭太湖流域,纺织、丝绸极为发达。徽州商人充分考虑和利用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而发家致富。
学生4:安庆气候温和,农耕自然环境优越,江淮之间的丰沛雨量和温暖湿润的气候带来农作物的年年丰收,相对发达的小农经济使这里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谓。稳定和温饱是绝大多数安庆人毕生的追求,也正是如此,安庆人的农本意识强而经商意识不浓。
学生5:安庆人性格内敛,锋芒毕露者少,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牛。安庆人这种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中庸性格,使他们祖祖辈辈束缚在土地上。
学生6:地域特征导致性格自我压抑,安庆西北有大别山、南有长江阻隔,长江等河流时有水患,或许这使安庆人相信“人不胜天”,少了一些外出闯荡的勇气。
最后,笔者又提出问题:如果你生活在明清时期,手中又有一笔资金,你愿意投资经商吗?为什么?学生又兴趣盎然讨论起来……历史课堂在他们的展示中变得灵动起来,我深感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
三、导法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历史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如何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教师的循循善诱、方法指导、问题点拨,从而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学习方法。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严密筹划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过程;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介绍相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安庆在太平天国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天京西部的屏障,这里曾三次与清军大战尤以关系太平天国命运的安庆保卫战最为惨烈。石达开曾在安庆易制,安庆现仍留存几处遗迹如小南门炮台、西门狮子山公园腹地的古战壕遗址以及太平天国英王府等。为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历史,让学生在探究中感知,在探究中感悟,在探究中接受情感熏陶,笔者安排了活动课“太平天国在安庆”,并对学生进行了以下指导:
1.研究目的和意义:了解安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激发我们热爱安庆、建设安庆的壮志豪情。
2.研究步骤:搜集资料-分析处理信息-展示成果
其中搜集资料可通过以下方法:
(1)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2)太平天国遗迹实地考察;
(3)走访专家和市民。
展示研究成果可通过板报或橱窗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展示,包括太平天国遗迹现状、探访后的感受与思考、对地方政府的建议等。
3.组织分工:教师对各组的人员数量、水平进行均衡,以达到活动方式的最佳效果。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文字水平较高的做编辑,有绘画基础的做美工,有指挥能力的做策划。
4.总结反思: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方法的科学性、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它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
通过一系列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教材中枯燥的文字变成了形象而可触摸的历史,学生以主人的身份自信地投入到历史学习活动中,走向广阔的历史天地,去亲历历史、追溯历史、反省历史,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历史体验,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当今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更新的时代,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具有绝对优势,需要自觉地去学习、扩充、掌握新的知识信息,了解史学动态和史学家新观点,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及历史理论水平;并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以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式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一般的学生掌握一种探究的方法,为学有余力的、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甚而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带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深刻变革。让我们走下讲台,成为学习群体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探寻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