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公众生态文明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强化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开展丰富的生态素养教育活动,解决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普教育;策略探究
我国公众的生态知识水平有质的提高,但是生态科普工作的覆盖面与效率还有待提高。当前应当形成完善的生态科普规划,明确生态科普的工作方法,从而提高生态科普有效性,解决生态科普存在的实际问题。
1.公众生态文明素养的基本情况
1.1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普遍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生态宣传工作体系的完善,我国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有较快发展,总体上我国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素养近年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绿色、和谐、环保理念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以后,我国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得以了进一步的提升。一方面,在各职业人群当中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呈现较高,大学生以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有较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更熟知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我国公众生态文明素养还存在不足,不少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概念理解有偏差,尤其是不少农民和工人还没能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生态文明的基本缺乏还较为匮乏。
1.2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具体问题
虽然我国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处在不断提高趋势之下,但是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首先,各类人群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公众视野主要集中在恶性事件、雾霾天气与环保事件方面,对日常环境管理与治理,环境保护技术的关注度不足,影响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其次,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较为频繁,社会各类企业参与与关注环保工作的力度不足,企业员工对生态问题更加敏感,而有些企业往往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主体。第三,官方生态科普体系与机制的建立还待完善,不少农民、文化程序过低人员很少关注环保问题,而且网络的相关宣传力度不足,没能体现出生态环保关注的针对性,公众对生态问题的知晓率不足。第四,城市相较于农村更关注环保问题,农民等群众对生态认知存在着不足,而且农民的生态知识比例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
1.3公众生态文明教育严重不足
目前公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程度较低,公众对生态文明宣传机制的总体满意度不高,生态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满足公众对环境关注的需求。首先,年龄越小、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对生态科普的满意率相对较低。而农民对生态知识的需求不足,自由职业者和企业员工对生态科普的满意率相对更低,现有的生态科普不满足公众的生态知识需求。其次,我国举办的主题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较少,生态科普活动的针对性较强,缺乏大众化、广泛化和参与性较强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不仅主题性节日、活动日较少,而且主题性活动的规模相对较低,主题性活动内容与社会污染与环境治理的要求相去甚远,相关的宣传、理论研究、活动投入不足。第三,公众对生态问题的认知与行为不统一,不少公众存在着破坏环境的行为,公众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投入不足,公众没能更主动的参与社会性环保事务,因此影响了环境管理操作有效性。
2.公众生态文明素养不足的原因
2.1媒体宣传不利
社会媒体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报道不足,现有的生态文明宣传报道主要集中在恶性生态事件当中,公众很难在广播、电视、报纸待主流传统媒体上获得充足的环保知识,不少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职能与公务责任义务没能得到更好的宣传。其次,科学技术馆、科普参观活动的开放度不足,只有学生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是环保科普教育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现有的生态文明科普活动不容乐观,存在着对象局限、内容局限和形式局限问题,公众很难获得优质的了解生态知识的渠道。当前环保教育工作还有待提高覆盖面,从而满足社会各群体的广泛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是公众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者,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公众生态文明的教育作用。但是,政府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投入不足,一些政府机构不仅缺乏完善的公众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规划,而且缺乏必要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政府在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不能兴建必要的生态文明普及培训机构,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较低,生态文明科普的素材有限,而且相关普及手段落后,难以惠及广泛人群。地方政府的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的特色不明确,缺乏鲜明的地方性特征。
2.3缺乏社会整合
关注环保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社会力量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关注不足。一方面,我国缺乏专业的科普生态文明知识的社会机构,社会化办学的方式没能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影响了公众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工作缺乏实践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缺乏直观化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教育方式没能有效的满足公众的现实需要。
3.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的策略
3.1完善生态科普教育体系
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科普教育体系,着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提升生态科普社会影响力的基础上,完善生态科普工作体系,从而更好的满足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公众不仅要做到在信息上知情,而且还要更好的获得政府应当公开的全面信息。首先,加强生态科普的硬件投入,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企业的科普教育价值,着力完善社会化的生态科普体系,满足公众的认知需求。其次,提高生态科普工作的主要性,在保持生态科普针对性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公众对生态知识的广泛需求,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完善生态科普工作体系,把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培养工作抓好抓实。第三,丰富生态科普体系,着务运用新媒体开展丰富的生态科普工作,让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满足全社会的生态文明需求。
3.2构建生态科普技术体系
新媒体时代,社会公众掌握了广泛的话语权,社会各阶层都将成长传递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只有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才能更好的加强生态科普教育工作。首先,在自媒体时代,应当使用形式多样的生态科普教育方式,在着力开展相关手机APP应用的基础上,牢牢抓住用户。其次,建立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沟通机制,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优势和自媒体的灵活特点,提高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播速度,借助热点社会事件及时的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达到促进全社会掌握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引导公众通过互联网、微信等平台积极有效的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第三,发挥大数据的作用,着力运用大数据了解公众的需求,并且开展科技下乡、在线互动、智能检索等服务,满足受众对生态科学认知需求。
3.3建立生态科普长效机制
提高生态科普工作有效性,还要建立长效性的生态科普机制,着力提高生态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在实现对公众潜移默化教育的基础上提高生态科普的总体水平。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生态科普的力度与质量,形成生态科普工作的新形态,着力提高生态科普活动的频率与质量。其次,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科普知识体系,加强地方性的生态科普活动,注重运用曲艺、漫画、视频、音频方式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工作。第三,在节约、低碳、绿色理念下,引导消费者树立新型观念,把生态科普与公众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生态科普的有效性。着力提升生态科普的规划性,在长效方案下提高生态科普的质量水平。
结论:公众生态文明素养与公众的教育程序、社会的宣传机制与政府的投入力度有直接关系。我国公众的生态文明水平有待提高,还要完善相关的工作体系,加强生态科普的投入力度,在长效机制下开展生态科普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立龙,晋秀龙,陆林.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及其科普教育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7,(03):52-58.
[2]陈丽君.提高苏州公众生态文明素质对策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学院,2017.
[3]李兴华.高中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2015.
论文作者:遆真真1 张耀飞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生态论文; 公众论文; 素养论文; 我国论文; 社会论文; 工作论文; 知识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