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能力考核要求分析_高考论文

试析高考试题的能力考查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试题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高考命题总的趋势是逐年加大对中学生能力要求的考查力度,近年来历史高考的能力考查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全方位是指能力考查覆盖五种题型,它不单体现在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多项选择题中,而且也体现在单项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多层次是指考查的目标不仅限于再认、再现能力,而且越来越偏重于对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

一、填空题

近年来,高考填空题的突出特点是稳中有变,它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等能力要求引入题中,填空题逐渐转变成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题型,从而使这一古老的题型获得了新生。

归纳起来,高考填空题保持了两个稳定,出现了一个质变。两个稳定,一是考点的布局保持稳定。95年以来,高考五道填空题,都是在中学五本教材中各分布一道题,分值都是2分。 二是在试题的设计上每年均有一道识图题。95年开始创设了一幅教材中没有的《明代主要手工业分布图》,要求填出A是冶铁业中心,D是棉纺织业中心。96年又是创设了一幅教材中没有的《南北朝后期形势》图,要求填出北朝两个政权的名称,A是北周,B是北齐。97年取了教材中《抗日战争大反攻前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一部分,要求填出A是晋绥根据地,B是冀鲁豫根据地。

一个质变,是指填空题在能力要求和命题技巧上有了质的飞跃,由95年以前的单纯考查填写课本知识的题型演变成95年以来全面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的题型。近三年来,在填空题中,考查材料处理、历史阐释能力的试题占了50%左右。可以说,经过命题专家们的价值发掘,填空题型获得了全新的定位,尤其是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准确归纳、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方面,填空题型发挥了其他题型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填空题命题趋势的变化,对于组织高考复习,至少有如下两个指导作用:(1)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空间关系。 如上述的95年试题,如果学生只记住了遵化是冶铁业中心,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而没有形成相应的空间联系,则很难准确地答题。(2 )注重培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准确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例如97年39题: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缓和了魏晋以来地主阶级内部____和____之间的矛盾,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此题是考知识迁移和知识转化能力,答案是士族、 庶族)。 97年42题:19世纪末,俄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______和______的矛盾(此题是考准确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答案是农奴制残余势力、资本主义发展)。96年43题:1946年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利福特主张美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把苏联的势力范围限制在目前的区域内”, 这与后来的______主义相一致,实质上就是对苏联的____政策(此题是考分析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答案是杜鲁门,遏制〔冷战〕)。

二、选择题

近年来高考选择题的能力考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的试题比例呈下降趋势,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试题比例呈上升趋势。下面以96、97两年的单项选择题来说明这一趋势。

96年直接考查记忆能力的试题共14题21分,97年下降为8题12分; 96年考查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试题共14题21分,97年则上升为20题30分。突出考查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并不是不要求学生记忆史实,而是要求学生在记忆基础上理解、分析、概括历史知识。(见下页图示)

2.试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主要着眼于考查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分析、判断、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具体地讲,命题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要求。

(1)理解、分析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能力。如97年36 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A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B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考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答案是BD)。96年35题: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资产的来源有:A国民政府财产 B官僚资本 C 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考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资产的外延, 答案是ABC)。

(2)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如97年38 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非拉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不断扩大,其原因包括:A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发展 B发达国家控制下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 C亚非拉长期遭受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增长(ABCD)。

(3)分析历史事件结果、影响、意义的能力。如97年31 题: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包括:A自然经济瓦解, 小农经济完全破产 B东南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 C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

D中国出现第一批新式船坞和工厂(BD)。97年32题: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新政”,结果:A清政府仍处在困境之中 B引起了立宪派的分化 C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增加了人民的捐税负担(AD)

(4)分析、归纳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之间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能力。如97年14题: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A)

(5)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如97年37 题: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A 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 B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 C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 D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ABD)

(6)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能力。如97年16题:造成1959 —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A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A)

(7)概括历史发展特征的能力。如97年28题:对20世纪60—80 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A 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 军备竞赛不断升级(B)

(8)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如97年17题:1975 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B)

(9)评价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能力。如96年25题:1921 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 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A)

三、材料解析题

分析近三年的材料解析题,可以看到命题上有三大突破。

1.突出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一突破开始于1995年,其典型试题是39题。该题要求根据两则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和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要求不得摘抄材料原句,并且这一个问题占7分。 从95年以来,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成为材料解析题命题的一大主流,近三年考查该项能力的分值分别占了12分、8分和17分。

2.材料取材上有了新突破

这一突破开始于96年,其典型试题是第45、46题,两道材料解析题均取用了图表资料。这是高考命题突破惯用文字资料的一次成功尝试,它拓宽了命题的取材范围,同时也预示了以后的历史高考命题绝对不会只限于使用文字材料。

3.突出考查学生分析、评论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能力。

97年高考对这一能力要求有了新规定,即“表述应当成文。 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其典型试题是第44题:“根据材料, 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李昪的治国方针、措施和结果”。通过材料解析题,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学生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的又一主流。近三年试题考查该项能力的分值分别占了5分、12分和15分, 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高三复习工作要注意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1 )命题考试或练习要符合高考命题形式。命题要选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命题要在每一小问后面标出分数,便于引导学生组织答案;要取定答题字数;概括材料信息,要求学生不得摘抄原句。(2 )提高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能力,要以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能力为重点和突破口。

四、问答题

近年来高考问答题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命题范围集中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思想文化四个方面。

2.命题对象集中在原因、过程、结果、特征、历史评论等方面。

3.答题要求主要有概括、说明、比较、分析、评论。概括是要求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特点提炼出来,说明是要求用史实和材料支持其论点,比较是要求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得出各个方面的结论,分析是要求得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评论是要求评价某一历史事件、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和局限性。

考查概括、说明能力的经典试题是96年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 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6分)。考查分析、评论能力的经典试题是92年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8分)。考查比较能力的典型试题是95年41 题:“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3分)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 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1分)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如果用这类试题训练学生,不但可以培训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中国古代史考题与中国近现代史考题在命题上存在互动现象。

96、97两年高考,问答题均是两道,其中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一道题,另外一个问答题要么分布在中国古代史,要么分布在中国近现代史。96年在中古史部分命了问答题,没有材料解析题,受此影响,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则出现两道材料解析题,没有问答题。97年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出现问答题,没有材料解析题,受此影响,中国古代史部分则出现两道材料解析题,没有问答题。另外还有这样一种互动现象。如果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命了问答题,由于不会在古代史部分命材料解析题,则古代史部分的选择题题量必然增加,如96年古代史选择题分值是21分,97年没有问答题则下降为12分。如果问答题出现在中国近现代史,同样如此,96年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选择题分值是30分,97年则上升为39分。

这种互动现象在98年高考试题中还会出现吗?值得引起重视。如果98年高考试题回复到96年的试题结构上去,那么中国古代史部分就要加强选择题、问答题的复习准备工作,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则要加强材料解析题的复习准备工作。不过,这是笔者的分析和猜测。

标签:;  ;  ;  

高考试题能力考核要求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