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几个新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新闻报道论文,新概念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形势巨变,国际政治斗争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一些过去我们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概念,如民族主义、民族自决权、国家利益等,在内涵上均已发生了变化。有的原来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今天已变成消极的因素;有的已调转了矛头指向;有的纯粹是新词新概念。
一、民族主义(Nationalism)
近几年,西方舆论一方面把民族主义说成“比共产主义更危险”,另一方面又明里暗里鼓动和支持民族分离主义。民族主义原是地主、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举起民族的旗帜,用民族主义思想去动员本民族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因而,在这个时期的民族主义一般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但同时也具有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激起了这些国家人民的反抗。于是在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革命运动发展更为迅猛。经过几十年卓绝斗争,到今天为止,除了几个小领土外,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均已获得独立。因此,在这个时期,应当反对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
但是,冷战结束后在世界各地举起的民族主义已不同于二次大战后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而基本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西方政治学家用了一个新名词,叫做“微观民族主义”(Micro-nationalism)或“极端民族主义”(Ultra-natiotonalism)。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任何一个民族要求民族平等是正当的、合理的。但是如果把民族平等理解为一个民族不能同其他民族共处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坚持必须独立,组成单一民族国家,这种民族主义便具有破坏性,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必须予以反对。
另一方面,今天西方国家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完全是出于另一种考虑。冷战结束后,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前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分裂成5个独立国家,甚至俄罗斯联邦也有一些自治州要求独立。西方国家原先从反对社会主义立场出发欢迎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随后的这些地区出现了动乱和内战,特别是波黑内战已危及二次大战后一直被称为“和平绿洲”的欧洲大陆的和平与安全,“中欧成为国家分裂的实验场所”。英国的北爱尔兰人、加拿大讲法语的魁北克人和比利时佛兰芒族人也都在闹独立。在德国则表现为民族排外主义,这样闹得他们自身也不得安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方舆论开始转向批判“民族主义”。
冷战后前苏联、东欧和其他地区兴起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民族冲突,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地区历史上就存在较为严重的民族矛盾,加上原先的政府在民族政策上也有问题,冷战结束后这些被长期掩盖着的矛盾重新浮现了出来;另一方面,也是西方一些大国在背后支持和鼓动的结果,从而使本来也许可以遏止或通过谈判和平解决的矛盾激化为武装冲突。例如,德国为了恢复它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不顾盟国的反对,积极支持和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独立。现在在波黑问题上,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支持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打击塞尔维亚族的政策。至于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又是另一种性质,它实际上是大俄罗斯主义。
民族主义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影响世界政治的主要思潮之一。
二、民族自决权(Right of National Selr-determination)
这个问题与上述民族主义问题密切相关。它同民族主义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民族自决权是指一个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直到自由分离成立国家的权利。这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原则。列宁把它作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武器和促进民族自愿联合的手段。我国历来支持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压迫而争取民族自决的斗争。
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接过民族自决的口号,鼓动和支持民族分裂活动。海湾战争后,美国支持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族人和南部的什叶派人反对巴格达中央政府,分别在北部和南部建立所谓的“安全区”和“禁飞区”,阻止伊拉克政府在自己领土上行使国家主权。他们也打着支持民族自决的旗号支持达赖喇嘛的民族分裂活动。一些民族分裂主义者都在外国的鼓动和支持下越来越猖獗。列宁指出,民族自决权“这种要求并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的要求,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因此,承认民族自决权,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支持民族分离。在当前情况下,对于西方国家以支持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所谓“民族自决”,应予以揭露。对于像在以色列占领下受压迫的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自决权的斗争,则要坚持支持。
三、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
这是西方对近代伊斯兰教中出现反对“异端”,提倡回到《古兰经》与圣训的原来教义中去的思潮的称谓。近几年原教旨主义在阿拉伯国家发展很快,已成为许多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实。现在西方国家把它看作洪水猛兽一般,认为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危险、最可怕的敌人”。我们国内学者还有待对各国的原教旨主义作具体分析,调查研究驻在国产生原教旨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当地原教旨主义团体和组织的政治、经济纲领及其对驻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正负影响。
四、人道主义援助(Humanitarian Assistance)和人道主义干涉(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这是冷战后西方国际政治中的时髦词儿,西方舆论为了混淆视听常常将其交叉使用,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有时也受其影响。其实“人道主义援助”和“人道主义干涉”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简要地说,“人道主义援助”是应受援方的请求或同意而采取的一种救援行动,目的在于减轻当地人民群众因内乱或天灾而造成的生活困难和生存问题,主要是提供食物、医药等物质援助和安置难民等。“人道主义干涉”又叫做“人道主义干预(Humanitarian Interference),本来这两者在国际法上也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专横干预一国的事务,后者是非专断的干预。现在西方已将其等同起来,为了使读者不感到太刺耳,在报道中常常用“人道主义干预”,实质就是“人道主义干涉”。所谓“人道主义干涉”是一种以人道援助为名,未经受援方的邀请或同意,由外部力量实行的强制性行动(包括建立所谓“安全区”、“禁飞区”和使用武力等)。严格讲,这种干涉虽然披上了“人道主义”外衣,本质上是违反《联合国宪章》关于尊重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的。这种“人道主义干涉”往往违背中立、公正和除自卫外不得使用武力的原则,而成为冲突的一方。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政治或军事上的卷入。我国对这种“人道主义干涉”一般持不赞成立场,在安理会内通常都投弃权票。许多国家也是反对这种干涉的。西方报刊对这种“人道主义干涉”当然大肆鼓吹,但有时也发表一点批评性文章。例如,对于法国最近出兵干预卢旺达,路透社在一篇新闻分析中说:“法国远征卢达之举也许旨在拯救民众的生命,可是此举也带有强权政治和巴黎在讲法语的非洲各国长期以来残留的殖民主义影响的色彩。”
五、核裁军(Nuclear Disarmament)和核不扩散(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冷战时期,在全世界人民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核裁军主要在拥有最大核武库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进行。经过20多年马拉松式的双边谈判和讨价还价,美苏(俄)先后达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等协议。他们能够签订这些协议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即使双方按协议裁减了他们各自的核武库,他们两家手中的核武器仍然足以毁灭地球两三次。
可是,冷战后很快出现这样一种论调,说什么“现在该主要由第三世界国家来裁军了”。近几年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联合提出《军贸透明度》和《军备透明度》等提案,都是矛头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核扩散和尖端武器的出售是应该的,但必须大家都遵守,不能实行双重标准。因此,我国提出了“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现在美国等国家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们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方面千方百计限制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必要的自卫力量,一方面自己却大量出售各种尖端武器,向以色列等国转让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各种先进武器的研制技术。近年来,在美国的防止核扩散计划中也把我国列为限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去年美国无视国际法准则公然在公海上拦截我国船只,强行检查我国“银河号”货船,并无理借口所谓我国向巴基斯坦出售M-11导弹对我国进行制裁,至今尚未撤销。到现在为止,美国已进行了942次核试验(不包括最近才被揭露的200多次未公布的秘密试验),前苏联(俄罗斯)进行了715次核试验,而我国一共只进行了40次核试验,还不到他们的一个零头。可是我国每次进行有限的试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和俄罗斯总要吵吵嚷嚷一番。他们要求所有国家及早完成关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但是,在谈判过程中,当我国提出所有核国家应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将其写进条约中时,美国等核大国则坚决不同意,反而诬蔑我国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采取“拖延战术”。
因此,我们今天关于裁军特别是核裁军的报道,应该充分利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代表的发言揭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斗争的情况。
六、国家利益(National Intrests)
不论何时,任何国家的外交都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基本目的。但是,在不同时期,维护国家利益的重点会发生变化,国家利益的内涵也就不同。在冷战时期,由于东西方以军备竞赛为主相互对抗,因此那时的国家利益以军事安全为主。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和苏联领导的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已经解体,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已经消失,各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特别是发展经济上,国家利益也就主要体现在经济安全上。克林顿总统上台后把经济安全置于外交政策三大支柱之首,体现了美国政府当前国家利益的重点,但不等于美国已把军事安全排除在国家利益之外。美国那么热衷于搞限制核扩散,就是出于军事安全利益的考虑。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两者都是国家利益所在。
七、国际主义(Intrenationalism)
冷战结束后,美国报刊上经常出现“国际主义”这个词,但它与我国大家熟悉的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美国的所谓“国际主义”是说美国应该领导全世界,它有权并且有责任把它的民主制度、价值观念推广到全世界,只要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它将使用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干预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事务。这种“国际主义”实质就是霸权主义。我们在利用外电、外报外刊时务必小心,不应让美国所谓的“国际主义”在我们的报刊上鱼目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