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师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云南 曲靖 655700)
【摘要】目的:研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取我院接收并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其列入实验组、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病人采取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有助于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105-02
临床上将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称作“出血性脑梗死”,该病起病急骤,且进展较快,属于脑梗死急性时期。伴随抗凝、溶栓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报道逐渐增加,现已受到临床学者的普遍关注。为进一步掌握尿激酶溶栓治疗此疾病的疗效情况,我院择取80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析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2月-2018年10月我院接收并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80例为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初次发病;经头颅CT检查未发现低密度影或出血征象;知情同意参与该次研究;排除标准:发病前口服影响凝血指标的药物;近半年内存在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性病变疾病;伴有呼吸、脑干、循环等功能衰竭者。包括48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50~74岁,中位年龄(59.4±8.16)岁,发病到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为(3.7±0.52)小时;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其列入实验组、参照组,各组4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经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清蛋白、速尿、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内压,给予脑保护、处理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参照组予以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20050280),将30mg依达拉奉注射液溶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稀释后静脉输注,需30分钟内匀速滴注完,每日2次,14天为1疗程。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实验组使用尿激酶(吉林敖东洮南药业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22023693)进行溶栓治疗,将4~6万U尿激酶溶入250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者5%葡萄糖生理盐水当中,静脉输注,需30分钟内匀速滴注完,每日1次,输注完后仔细观察10~30分钟,若有出血倾向,立即予以脑CT扫描,按照出血状况补充新鲜血浆,对于纤维蛋白原血浆水平低于100mg/dL且存在出血倾向者补充新鲜的冷冻血浆(或冷沉淀物);如果明确没有显著出血现象,24小时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北京舒泰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43021814),每次80~300mg,每日1次,尿激酶溶栓治疗7~10天为1疗程。
1.3 评估指标及标准
两组治疗1疗程后,以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开展疗效评定,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提示效果越好;90~100分为治愈,60~89分为显效,40~59分为有效,0~39分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1]。统计两组并发症(迟发脑积水、颅内感染、再出血等)出现情况。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情况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
表 两组疗效对照分组病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2.2 并发症情况
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中有3例颅内感染,2例迟发脑积水,1例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6/40);参照组患者中有7例颅内感染,6例迟发脑积水,4例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42.50%(17/40);实验组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中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的主要环节在于改善脑循环与有效增大缺血部位适度灌注量。发病后,如果快速恢复血流,病人神经细胞就能够恢复原有功能。通过溶栓治疗可有效开通闭塞的脑血管,及时改善梗死区域血液供应情况,救治缺血半暗带,使再灌注损伤显著降低。尿激酶是来源于泌尿系统上皮细胞内的一种纤维蛋白水解酶,从健康人群的尿液中也可提取得到。尿激酶能直接激活外源性非特异纤溶酶,但其本身不和纤维蛋白相互结合,能生成纤溶酶,可以消除抑制因子对于纤溶酶的抑制反应,具备很强的溶解血肿效果。当尿激酶和血栓产生作用后,浓度达5万IU/mL的时候,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继而生成大量纤溶酶,并与纤维蛋白形成反应,逐步降解变性纤维蛋白,以达到良好的纤溶效果。另外,尿激酶具有无抗原性、可反复应用、副反应小等优势[2]。该研究的结果指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出现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这提示,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的疗效理想,有助于改善病人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安全性较好。
综上,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病人采取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在临床疗效、安全性上均有显著优势,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伟清,黄维国.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机制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7):56-59.
[2]冯朝华,成静,吴莺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1):39+66.
论文作者:奚永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尿激酶论文; 实验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脑梗死论文; 溶栓论文; 例数论文; 效果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