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要素为核心的产业整合新趋势分析_产业融合论文

文化要素为核心的产业融合新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新趋势论文,产业论文,为核心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16)04-0084-06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被关注,起源于数字技术的使用所引起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现象。20世纪70年代,随着有线和无线通信以及宇宙卫星被大量利用并逐渐普及,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不断创新,并得以迅速发展。此时,邮政、电信、报刊、广播等传媒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版、音乐、影视、广告、金融、教育和物流等行业之间进一步呈现出融合的趋势。人们对产业融合现象的认识和研究也逐步深入。

      早期的产业融合现象起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出现融合现象的产业之间要求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因此早期研究的学者倾向于认为技术创新是导致产业融合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并将之称为技术融合。而且,由于最初的产业融合主要发生在信息技术领域,对产业融合的研究领域更多地局限在信息产业及其关联产业,认为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随着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修正了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有的学者将放松管制纳入了分析框架。后来,Gambardella和Torrisi(1998)指出,技术融合只是产业融合的第一阶段,要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还需经过业务与管理融合、市场融合这两个阶段,如果只有技术融合,而缺乏管理融合特别是市场融合,产业融合并不能实现[1]。然而,随着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创意经济的到来,出现了以文化作为要素融合于其他产业的现象,这种文化要素融合并不需要进行融合的产业之间具备共同的技术基础,管理和市场融合也不再是产业之间融合的最终目的。此时,传统产业融合理论对这种融合现象的解释显得捉襟见肘,新现象的出现亟须理论诠释。

      本文首先对产业融合过程的演进进行了梳理,认为产业融合经过了以技术为核心、以管理和市场为核心的融合过程。目前,以文化要素为核心的产业融合时代正式开启,以文化要素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有别于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文化作为要素资源不再稀缺,大部分文化产品的使用在互联网经济下不再排他,真正实现共享,这为文化产品融入其他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并最终转化为提升其他产业绩效的创意源泉。可以说,以文化为逻辑的产业间的融合是产业融合的一种新的趋势,是对传统产业融合理论的一种发展。

      二、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融合阶段

      1963年,美国学者Rosenberg对美国机械设备业1840-1910年间的产业演化进行了研究,发现正是钻孔、打磨等通用机器制造技能在众多产业的广泛应用,才使得这些通用机器独立化成为机械设备业,并将这种独立化过程称为“技术融合”[2]。这一研究成果被视为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开端。20世纪70年代,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数字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广播、报刊等媒体产业,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教授Negroponte在1978年将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使用三个相互交叉的圆圈来描述,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形成了技术融合,并将成为创新最多、成长最快的领域[3]。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等种种模拟信息被转换成了数字信号,并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和显示出来,哈佛大学学者Oettinger等将这种现象称为“数字融合”[4]。

      可以看出,早期的产业融合主要发生于信息通讯业,并且以同一技术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应用为基础,直至这些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相似性并且可以相互替代,此时产业之间的边界有所模糊。早期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而展开的。植草益在2001年对电信业与邮政业的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20世纪70年代传真技术的出现使之前相互独立的电信业和邮政业出现了交叉,因为具有传真技术,以前通过电话线只输送声音信息的电信业现在可以传送文字信息(之前只由邮政系统传递)。如此一来,之前毫不相关的电信业和邮政业之间就形成了竞争以及合作的关系,两个产业之间实现了融合,但这种融合并不是全面的融合,而只是部分的合并,是一种部分融合。同样地,基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电信业和信息处理业以及传媒业之间也存在这种部分融合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通过信息技术(IT)革新,电信业、邮政业、广播等传媒业以及信息处理服务业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新产业“数字信息通信产业”,这种融合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全面融合”[5]。然而,无论是部分融合,还是全面融合,融合的前提都只是限于在互相融合的产业之间使用了相同技术的基础上。因为两个产业间具备共同的技术基础,从而产业之间各自独立的功能和产品被联结了起来,由此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融合产业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但整体上,它们仍然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产业,业务和管理方面并没有实现过多的交叉,产品的市场也没有实现全面的融合。因此可以说,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只是产业融合的初级形态,或者说是产业融合的第一个阶段。

      三、以管理和市场为核心的产业融合阶段

      随着产业融合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少研究人员发现,技术融合并不是产业之间进行融合的最终目的。产业之间进行了技术融合后,只是为产品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要想真正实现产品的多样化,还需经过产业之间的业务和管理融合,最终达到市场的融合,由此才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产业融合一般需要经历技术融合、业务与管理融合以及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如果只有技术融合,而缺少业务和管理融合特别是市场融合,产业融合并不能实现。当然,这三个阶段的实现形式既可以是前后相互衔接的,也可以是并行同步促进的[1][4][6]。这种产业融合过程论的产生主要是受Freeman于1997年提出的产业创新过程理论的启发,他认为产业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技术和技能的创新、产品和工艺流程的创新以及管理和市场的创新等阶段。

      对于产业融合三个阶段的特点,Stieglitz(2003)总结得更为具体。他认为第一阶段时存在两个产业,它们从供给到需求都不相关,此时融合的过程需要政府管制放松、新技术发明等外部因素所激发;到了第二阶段,发生融合的产业之间,企业行为及其市场结构都开始发生变化;进入到第三阶段,融合的两个产业之间,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市场方面都具备一定相关性,此时两个市场趋于合并,发展趋于稳定化[7]。因此,无论是技术融合还是产品市场融合,产业融合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有上述三个特定的阶段。也就是说,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不同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逐渐融为一体,直至形成新型的产业形态,这一动态过程的发展才完成了产业融合的全过程[8]。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同时还会发生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9]。此时,以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发展到了以管理和市场为核心的融合阶段。技术上的融合并没有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只是使融合的产业之间可以互相生产与对方相类似的产品,只有经过业务和管理过程的融合,才可能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融合产品,并实现新的市场和新的增长能力。这才是产业融合的本质所在。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并购失败案解释了这一动态过程的重要性。

      2000年1月10日,当时的互联网新贵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宣布以181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Time Warner)这个老牌传媒帝国,成立了全球最大的媒体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这成为当时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宗并购案,当时各种形式的媒体都融入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之中。人们由此有理由认为,这种内容供应商和平台服务商的结合传递出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传统产业可以与现代产业相融合,代表了传媒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想法的出现是因为网络公司作为平台服务商,需要具有内涵和吸引力的内容来充实;反过来,传统媒体的内容价值则需要通过互联网这个新媒体平台来呈现,传统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平台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然而,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这种“天作之合”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宣告失败①,非但没有实现预期的“1+1>2”的双赢效果,反而出现了“1+1<2”的双输局面。究其原因,纵然受到“网络泡沫”破灭的经济环境以及垄断审查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合并后两个企业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业务资源和管理方面的整合。虽然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然而合并后的公司在业务方面仍基本上表现为合并前的分割状态,极少有互相渗透的业务,无法达到真正的融合。合并时为互联网用户所描述的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书刊、音乐以及影视等媒体的美妙前景也成了一场空谈(当然,当时用户的希冀通过别的方式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因此,只有技术方面的共享和融合并不必然给互相融合的两个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技术融合只是产业进行融合的一个基础。也不是将具备共同的技术基础的两个产业简单合并就实现了融合,而是应该去进行业务和管理层面的真正整合,以培育新的融合产品,并开辟新的市场,这样融合的产业才可能实现新的增长。

      当然,强调要经过技术融合、业务与管理融合以及市场融合这三个阶段的动态过程并不是产业融合过程研究的唯一范式。不少学者从其他视角来对产业融合的过程作出自己的认定。Collis等(1997)在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发生融合的产业之间其产业结构会从传统纵向至横向结构发展,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以传统的电视、电话和计算机产业之间的融合过程为例,说明了这三个产业间的垂直结构分解并形成了五个水平化的产业部门。Hooper(2003)认为,融合并不是一个“一维空间”的概念,而是包含了五个维度的内容,具体包括基础技术融合、网络融合、设备融合、企业融合和管制融合[10]。胡金星(2007)将产业融合的产生过程看作是一种自组织过程,也就是说,在开放系统中,不同产业的企业主体之间会存在非线性竞争与协同的互相作用,打破了原有系统的线性关系,并导致产业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促使新兴产业出现与发展,以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融合[11]。

      无论是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融合阶段,还是后来以管理和市场为核心进一步补充完成的产业融合全过程,或者是其他视角研究的产业融合过程,它们都要求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相互融合的产业之间需要具备共同的技术基础。也就是说,在上述的各种产业融合阶段,是技术主导了不同产业间融合的发生。但是,这种以技术融合为基础的产业融合明显具有两方面的不足,融合范围的广度不够和融合程度的深度不足的问题。如果必须具备共同的技术基础才能融合,那么先进技术无法惠及的一些产业就无法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而得到发展,此为技术融合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范围广度上的不足。而以技术为基础的产业融合中,技术更多的是承担了产品生产的基础,并未进入产品设计的核心环节,此为以技术融合为基础的产业融合深度上的不足。而在这两个方面,文化产业的融合作用被凸显出来。

      四、以文化要素为核心的产业融合

      文化产业兴起于20世纪末,并随着2008年从美国开始蔓延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受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战略常见于各国政府政策中。特别地,随着全球制造业纷纷出现产能过剩、产业停滞等问题,不少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经济的运行机制,思考传统经济的转型问题。技术创新不再是万能的推动产业增长的因素,以文化为源泉的创意要素的丰饶性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文化产业成为了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兴力量,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12]。文化创意要素具有充裕性和强渗透性的特点,无疑成为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动力。

      1.文化要素具有充裕性的特征

      “某种程度上,就连理念也是丰饶的,”美国学者克里斯·安德森如此指出,因为它们的“非排他性”允许它们无限制地传播。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给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后人可以通过前人留下的这些文化素材不断衍生新的理念和创意[13]。正如美国专利系统之父托马斯·杰斐逊所说“他可以从我这里得到一个理念,自己得到启示而又不会湮没我的思想;正如他用我的蜡烛点燃他的蜡烛,自己得到光芒而又不会把我置于黑暗之中。”正是由于这种“非排他性”,前人的理念最终沉淀为后人的文化,这也是文化资源非常充裕的原因。文化资源的充裕保证了每一个人都可以经由“人脑”这个主体资源将自身的文化知识展现出来,既可以实现“无中生有”,也可以实现“有中生优”[14]。因此,除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直接转换生产出产品外,更进一步地,人们可以在这些文化遗产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文化资源,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创意产品。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具有资源充裕性的特点。中国图书出版无论种类还是册数每年的不断增长可以佐证文化资源充裕性的观点,2013年中国图书出版种类达到44.4万种,而图书总印册则达到83.1亿册②。

      文化要素的充裕性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可能。相比信息产业凭借技术渗透与其他产业融合而言,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通常依靠的是文化要素,因为文化要素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在其他产业中可以转化成符合各自产业的种种创意,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创作,在产业价值链的顶端发挥作用,由此完成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文化则成为经济进步的象征,通过文化对传统经济的不断渗透,传统产品的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不断扩大,而其物质形式的价值比重则不断缩小[15]。

      2.文化要素具有强渗透性的特征

      所谓强渗透性,在本文中指的是渗透范围的宽度和渗透的深度的值都较大。丹尼尔·贝尔曾经指出:“文化已成为我们文明最具活力的成分,其能量超过了技术本身。”

      文化的活力体现在文化产品对每一个人思想的启迪和改变上。他人的经验和才智可以通过书籍和影像资料流传下来,如此形成了文化产品。人们无法从机器上直接获得真知灼见,但从文化产品上可以获得,因为文化产品本身就是前人“真知灼见”的载体。由于文化的这种特性,文化产品显然具有强渗透性的特征,这种智力成果可以轻易渗透到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的脑海中,并经由他们形成理念和创意,从而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此时无需考虑产业之间是否具备共同的技术基础,技术只是作为创意产品实现的工具而存在。

      在互联网经济下,文化要素的这种强渗透性体现的更为突出。互联网技术增加了文化产品的载体和存储方式。随着书籍、报纸、杂志等传统纸媒的电子化,人们获取这些文化产品的渠道增加、获取更为容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共享或媒体网站,获取成本降低,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人们获取书籍等文化产品的动力,文化思想由此也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在各个产业内,转化成产品设计创意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这种逻辑可以通过图1进行说明。

      

      图1 文化产品的获取途径和消费方式对比

      3.充裕性和强渗透性促进了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充裕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文化产品的生产具有其他辅助要素资源(如书报的纸张、影视的存储介质CD等)消耗不多、产品制造过程中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以及可延伸的产业链长等特点。在互联网经济下,这些特点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报纸和书籍都可以转换成数字形态的产品,摒弃了纸张的使用;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存储在云存储中,连本地存储硬盘都可以省略。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对于辅助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少。同时,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文化产品具有天然的思想启迪性,互联网经济将大量“免费”的文化产品送到了消费者的面前,为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从而也为其转化为各个产业的产品设计创意增加了可能性,由此完成文化产业对其他各个产业的渗透,实现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正如李怀亮等(2010)所指出的,文化产业与传统经济的所有部门都密切相关,而文化渗透到工业产品中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16]。Lawrence和Phillips(2002)更是直接指出,将文化产品渗透到制造业的工业产品中,不仅提高了工业产品的外在设计,还提高了其文化价值,从而增加工业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17]。

      与此同时,技术在产业之间实现融合所能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原因在于随着现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同时就完成技术的使命,对于产业链两端的产品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技术所能起的作用有限,需要创意能力的增强。此时,文化作为创意的源泉,在产品设计这些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前端则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技术和文化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已经有所改变,这些通过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对于制造业的融合作用可以看出③。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5年左右,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融合作用达到峰值,其后开始下降,到2010年降幅比较明显,从12.24%降到9.91%,说明制造业中信息部门的投入对制造业产出所能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虽然不算很高,但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特别是2010年与制造业的融合度达到了9.03,几乎达到了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的水平,说明制造业中文化部门的投入为制造业的产出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文化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对制造业产出的贡献在以后有可能反转,用图形来表达则更为明显(如图2所示),这也印证了本文对于文化是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的判断。而文化产业日渐增强的融合能力恰恰来自于文化所具有的充裕性和强渗透能力。

      

      图2 中国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的比较

      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产业融合理论经历了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融合阶段,到强调除技术融合外产业间管理和业务以及市场融合的重要性的阶段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然而如今的互联网经济时代,产业融合的核心要素不再是技术或管理和市场,文化作为创意的源泉为当前的产业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融合阶段已然到来。

      充裕的文化要素资源为文化产业带来了低消耗、少污染、高附加值等优势。当然,这种充裕性未必能改变整个产业面临的稀缺性限制,毕竟其辅助资源、生产过程等方面还受到稀缺性的限制。但是,作为文化产业的主体资源,文化要素所具有的天然的思想启迪性质也会为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它们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产品的传播方便快捷,并迅速与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转化成产品创意,从而完成文化产业对其他各个产业的渗透,实现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当然,强调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并不排斥以技术、管理和市场为核心的产业融合,而以文化为核心的融合仍然需将产业间的技术、业务和管理以及市场相融合,只是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技术,而是文化。技术由文化创意而来,而业务和管理以及市场在产业间的融合则成为了文化融合实现的手段。

      ①历经长达1年的反垄断审查后,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于2001年1月12日正式合并成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然而仅过了1年左右,2002年4月公司就公开了542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创下了美国历史上季度亏损的最高纪录,股价从最高的45美元跌至破20美元大关。此后,公司股价在各种丑闻的冲击下跌落到10美元左右。2003年10月13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自2003年10月15日起公司正式更名为时代华纳,从而将美国在线从公司名称中彻底去掉。美国在线被看作一个部门,而不是公司首要的一部分。2009年年底,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正式分拆,一场全球最大的企业并购案宣告结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③信息产业是技术的主要产生地,因此,本文将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近似代表技术在制造业中所起的作用。

      ④此融合度的计算使用投入产出表的完全消耗系数指标计算。完全消耗系数不仅反映了生产部门间的直接消耗,还反映了它们之间的间接消耗,能更为全面地反映生产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42部门的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本文认为,信息产业包括2个部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产业包括包括3个部门: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计算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时,为避免重复性,将信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制造业中剔除,余15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将信息产业的2个部门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加总即为信息产业对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融合度,求其平均值为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计算亦如此。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列出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信息或文化融合度,若有需要,请向作者索取。

标签:;  ;  ;  ;  ;  

以文化要素为核心的产业整合新趋势分析_产业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