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以纺织服装业为例_城市设计论文

城市工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以纺织服装业为例_城市设计论文

都市型工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对策——以纺织服装工业为例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论文,为例论文,纺织服装论文,对策论文,基本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都市型工业”的提出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大城市中分布了大量的“大规模”的传统制造业,这类企业产 品技术含量不高,但职工人数多、占地面积大、能够达到本行业的经济规模。以上海纺织工 业为例,1991年底,上海国有纺织服装企业494户,在职职工53.5万人,退休职工28万人, 工厂占地8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5亿元,棉纺能力241万锭,职工人数超过1万人的企 业 有好几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上海纺织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经过8年多的调 整,上海纺织在企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是,目前的竞争力态势仍不容乐观,上海传统纺织业的调整任务还远未结束。以棉纺行业 为例,由于压锭主要以设备型号为主,所以在中心城市中还保留相当一部分纺锭,上海还有 80万纺锭,随着城市工业化进入到成熟阶段,以及效益比较好的替代产业的相继出现,这些 纺锭在上海市区实际上是难以生存的。仅仅将这些纺锭在原地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既不 符合都市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方向,也不能塑造出市场竞争力。

事实上,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竞争中,随着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地区以外)的出现以及在本 地区更具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出现,传统的、落后的、收益率相对低的产业必然被淘汰,这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被发达国家反复证明的规律。《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落到重 振雄风》的作者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生产率研究委员会认为,美国纺织工业在竞争 中的软弱无力,用简单地提高传统的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是无法医治的。1970~1985的15年间 ,美国纺织公司和服装公司的劳动生产率进步速度是处于领先行列中的。1975~1985年的10 年间,纺织品生产业的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5.6%,高于其他任何制造业。在服装业内,10年 期间生产率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这个数字是相当不错的。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生产率研究 委员会同时认为,一个经过重新改组的美国纺织工业还有可能获得新生,而且,如果像纺织 工业这样显得日落西山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一大部分,通过调整结构、改变战略、改造技术 等 都能获得复兴,则它对美国整个工业经济的启示将是重大的。但是,很多年过去了,跨入21 世纪的美国纺织业又如何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尽管一度出现复苏的迹象,美国纺织业还 在继续滑坡,就业人员在继续减少。除了棉纱的自给率在90%以上(主要原因是采用了高效率 的纺纱技术、北美自由贸易区采取了特殊的产地规则等),其他产业都在萎缩,包括化纤业 、地毯业等。在美国,大规模的传统制造企业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在纽约等都市中仍然保 留了大量的小企业,主要是服装、家用纺织品的设计、制造、营销为主的小企业。由此看来 ,都市中能够生存和保留的企业不一定是高科技企业,传统制造业中的部分企业也能保留在 城市,但其不一定是大规模的制造企业。

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 我国中心城市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艰巨的调整任务。一是传统制造业的布局完全是计划指向 ,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与区域外的企业竞争中已处于劣势;二是随着中心城市的经济快 速发展,涌现出更具优势的产业,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相比,传统制造业也处于劣势之中。随 着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 辐射功能日益凸现。都市产业结构的演进,一方面,要求传统制造业主动实行退出和收缩; 另一方面,城市工业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另外,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 都市型工业同样具有生存空间。于是,如何构造现代化城市工业体系是每一个大都市都必须 面对的问题。上海市于1999年正式提出了要“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支柱产业为基础, 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新世纪上海将都市型工业作为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置于战略位置之上。北京等其他中心城市在“十五”工业规划中也陆续提出 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

二、都市型工业的基本特征

都市型工业是特指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 ,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 存和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具有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市场快速反应等特 点 的工业门类。都市型工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都市型工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二元结构”特征

这里的“二元结构”,主要指的是在目前和今后的一定时期内,纺织服装业既是劳动密集 型产业,又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现代产业。纺织服装业的二元结 构是纺织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及产业分化的结果。以服装行业为例,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纺 织工业带来的一场技术革命,为服装等个性化设计和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效率倍 增的途径和手段。服装CAD系统、印花分色制版CAD系统、纹织CAD系统、织物组织CAD系统、 针织CAD系统、绣花CAD系统及染色配色CAD系统等8大系统的运用,适应了现代纺织品消费的 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高艺术和技术含量等附加值高的生产组织要求。

纺织服装产业二元结构型特征是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分不开的。从本产业的自然属性 来说,作为加工工业,对其加工的原料具有较大的兼容性;其加工技术中,生产要素、资本 与劳动配置比例的范围也较宽,也为多种生产方式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从其社会属性来讲 ,纺织服装业既是传统的产业,与小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同时纺织服装业也是现代产业, 是 与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纺织服装业现代化过程不可逾越的一个环节,又 是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工业发达国家,都市型企业的设计和销售已同生产适度分离,设计与销售总部在大城市 ,引导消费潮流,其生产已转向劳动力成本和地价较低的地区,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出现了大 部分工业企业和人口的郊区化,但是又总有一部分工业行业留在城市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 大都市里,都市工业表现为传统和现代并存,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具体表 现为:工业化过程残留下来的落后生产方式(如手工业等)与以电子计算机(CAD、CAM、CIMS 等)为工作手段的先进生产方式并存;用地少的小规模工业生产与大规模的服务并存;低劳 动成本的简单劳动群体与高成本的复杂劳动群体(如设计师)并存;低附加值的产品或行业与 高附加值的产品或行业在都市里并存。

2.都市型工业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表现为“区域集聚”

区域集聚的含义是单个企业的规模不大,但是在某一区域企业布局较为集中,专业化分工 协作水平较高。产业集聚是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个共同特征,如意大利的毛纺厂商集聚在南部 的两个镇上,皮装与皮鞋业集聚在北部城镇,美国的高档时装集中在纽约的第五大道上,等 等。产业集聚是一种新的空间产业组织形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表现在四个方面:一 是外部经济效应;二是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三是学习与创新效应;四是品牌与广告效应。

现代意义上的服装业及更高层次的时装业,已经从以前的单纯追求内部规模经济向外部规 模经济转变,集聚效应的最大好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括:使时装业内的 不同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从而形成技术集群和地区产业优势、凝聚力;利用都市的地位 ,吸引和集中各种行业的高水平的服务与支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从而形成区域 规模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时装业依靠外部规模经济,适当集中,形成一定的区域,可以 有效利用城市的经济和服务系统,如:商业、贸易、信息、出版、传播等。纽约、米兰等时 装中心的时装制造、展示等环节都具有集聚化的特征。

都市的外部规模经济是区域集聚化的主要原因,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 、资金流等社会资源是都市型工业的重要依托。以香港为例,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以土地密 集和劳动力密集为主的传统纺织加工业,不可避免地成为主要的调整对象。20世纪90年代以 来 ,香港向大陆内地和其他低成本国家转移纺织业的趋势加剧,到1995年香港只剩下纺纱厂3 家,比1982年减少了81.9%,布机6040台,比1982年减少了73.3%。但在香港的工业区仍保留 了大量的服装生产企业,目前,适应香港时装市场的快速变化的需要,香港本土制造的纺织 品服装仍达数十亿美元。香港传统纺织加工业的这一收缩和转型,是世界经济和香港经济发 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香港所特有的生产要素结构决定的。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运输 网络,吸引世界各国的纺织服装集团以此作为投资、贸易的指挥总部。然而更重要的是香 港服务业的发达健全的通讯网络、先进完善的设施、高效率的金融商贸服务队伍,为发展纺 织品服装贸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香港每年的时装节、展销会,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发布纺织 服装信息,使香港的纺织服装业紧跟潮流的变化并迅速作出反应,促使纺织服装业始终把握 世界市场的脉络,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中心,这些外部环境是大量中小服装产业赖以生存的 基础。

3.都市型工业企业结构呈现“轻型化”趋势

服装、家用纺织品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费品,随着经济增长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余暇 时 间的增加、文化教育的普及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都市的消费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 是需求的高级化。可分为高品质、新颖的倾向和名牌、高档化两方面。前者是经济收入水平 提高下,选择眼光的提高,对“使用好物品”的物质需求;后者是指穿用高档构思设计、著 名商标的服装的倾向,表现自己个性和地位的文化需求。二是选择合理质量价格比的倾向。 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选择意识不再是耐穿耐用,更易于接受与品种、质量相适应的价格倾向 。三是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在收入提高、教育普及的社会背景下,高消费群体消费日益 个性化;而且,随着价值观的多样化和服装穿着机会(场合)的增加,要穿着各种职业用、娱 乐用、运动用、社交用等不同的服装,再加上多种文化的交融使服装逐步走向多样化。四是 流行周期的缩短。受传媒传播速度加快以及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影响,纺织品服装的流 行周期越来越短,季节更趋分明。五是服装消费、购买的休闲行为。这意味着,服装需求的 中心,从一般性的正式服装向休闲类、运动类转变,特别是由于余暇时间的增多和在购物中 寻求乐趣的新要求,成为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针对都市市场的特点,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 生产已不能适应,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快交货”的具有快速反 应特点的现代企业。

“轻型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小型化。美国服装和纺织制成品工业是高度分散和劳动密集型 的,接近24000家成衣和纺织制成品的厂家,2/5的厂家是4人或4人以下的,50%厂商的雇员 在4~100人之间,其余的厂商是较大规模的,在一些工业领域,如内衣、牛仔,一些公司占 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在时装中心纽约,曼哈顿第10街上仍有不少成衣厂,大都只有一二条生 产线,一条线15台缝纫机,订单最少的只有50件,这些成衣厂实际上只是一个成衣工场,业 主雇用的是廉价劳动力,工场主要做来料来样加工,而手上有订单的则是活跃在市场上具有 经营能力的一批商人或设计公司、销售公司。在国际大都市,大量的小企业同样能够生存。

都市型工业属于消费类竞争性行业。从纺织业来看,都市纺织工业主要是城市的高级时装 和大众化的纺织消费品的生产、销售及其相关产业。如时装产业包括了设计销售公司、高档 成衣工场,与服装服饰相关的展览业、模特业、辅料业、信息传媒业等,是一个都市产业群 的概念;家纺产业包括了纺织制造公司、销售公司、设计公司、品牌策划公司等。生产时尚 化的服装以及服装、面料、家纺的设计和配套公司,具有快速反应机制的面料企业、各类纺 织产品的销售公司,提供专门技术服务的轻结构的、知识型的新型公司(如打版公司等),以 及与特色加工相结合的企业,都可以成为都市工业中的一员,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而提供低层次的服装服饰、家纺产品并不是都市型产业的任务。传统加工制造业能否保留 在城市取决于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能否支撑城市劳动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或者能够适应现 代时装市场“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特点,在“时间”成本(信息成本、交 易成本等)中占据优势。

三、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对策

都市型工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大力运用绿色技术、安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都 市型工业,促进产品向时尚化、个性化、民族化、功能化、天然化和多层次、多档次、多功 能发展,有利于消费者独特鲜明的消费情趣和体现整体风格的多样性。服装服饰业将进一步 向时尚化、个性化、民族化发展,家纺产品向舒适、美观、保健、多功能方向发展。

都市是消费品生产、贸易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内外消费品品牌和企业角逐的重要市场,在 发展都市型工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以上海为例,上海处于“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 ,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与外商沟通多、商机多、信息快、交通方便、物流通畅;上海工业新 高地的建设,为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宏观环境;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城市的快节奏 运 行也为都市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上海又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2000年人均GDP已达到400 0美元,消费能力较强;上海市的国际活动较多,经常举办盛大的国际经济与文化结合的各 类活动,如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国际旅游节、国际电影节以及各种展销、展示会,加 强与海外、国内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宣传,有利于吸收中外各地优秀文化,有利于设计师和消 费者处在时尚消费和设计的前沿,开拓设计思路、引导都市消费新潮,从而激活市场、取得 先发效应。都市型工业对于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利用都市特有的资源、拓宽就业渠道等具有 重要意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1.加快建立都市型工业依托的“平台”

依托大都市,搭建发展现代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品产业的“平台”,是都市型工业发展的 基础条件。都市型产业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贸易中心。服装贸易是都市时装业的产业主体,可利用都市中贸易公司分布集中,对外 联系广泛,外贸能力强等特点。都市要成为一大批全国性的服装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总部乃至 国外服装公司总部的聚集地。通过这些企业的管理、决策系统,发挥产业配置和生产组织功 能,使都市成为贸易中心(发单中心、物流中心)。

(2)服饰文化中心。都市在发展时装业的过程中,在发展本地的服装设计、服装加工制造业 等部门的同时,还要转变观念,把本地的资源优势作为发展时装业的一个平台。树立都市专 业服装展览会自身的良好形象,进而成为各自主题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展览,推动时装贸 易发展。时装展览业本身也将成为都市经济中新的组成部分和前景诱人的增长点。时装区的 建设对于一个城市树立大都市的形象,展示时装文化来说显得很重要。如香榭丽舍大街已成 为巴黎文化的象征。时装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是世界著名时装品牌的汇集之地。利 用都市优势,保持其高雅与时尚特色,增加其文化内涵,建立标志性的时装展示区,使之成 为时装文化的标志之一。

(3)高技术中心。以上海为例,上海拥有众多的服装教育及研究机构,如:中国纺织大学、 拉萨尔国际服装设计学院、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上海大学 美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服饰学会、上海市服装研究所、上海服装科技信息中心等。 因此,要发挥都市在服装教育、科研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为时装业 的发展提供思路与策略,培养一批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并且成为新技术的孵化基地。

加快都市型工业发展,首先要加快发展与时装、家纺相关的服务业。时装、家纺产品是需 要包装、策划的行业,包括设计策划(经济文化潮流分析、流行预测、每季主题选定、服装 设计等)和营销策划(营销预算、生产销售管理、分销渠道选定、零售点视觉设计策划等)。 与此相关的服务业主要是品牌代理和经纪、展览公司、出版和媒体、模特、自由职业者(自 由模特、撰稿人、评论家、摄影师、设计师)、信息公司、流行色预测、流行趋势发布、加 盟连锁店等。可以说,服务业的发育程度决定着都市型工业的规模和质量。

对于我国都市中现存的大规模制造业,其经营的重点应该转向“资本、资产”和“知识” ,发展的最大空间不仅是一般意义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建设国际大都市中时装经 济、时装产业发展的“平台”。经营的重点转向发展时装经济的支撑点——会展、咨询、策 划、媒体、模特、装潢、培训等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型时装、家用纺织品工业,并不意味着 投资于产业本身,而是投资于都市型产业依托的“平台”——集约地提供设计、物流、技术 、资金、场地等要素支撑;经营的重点也不仅仅是培育自身已有的品牌,而是成为国际品牌 、国内品牌的集聚地,成为都市时装经济的载体。

2.企业民营化、小型化

从实际出发,改造原有的服装、服饰、家纺企业,创造条件对原有的生产经营系统进行彻 底的解体和转制,形成一批设计公司和营销公司,形成一批成衣加工单体,从大规模生产组 织退到工场作坊,从加工制作业发展为设计、营销公司,从制造业转向生产的服务业。大力 发展前店后工场式的直销服装店,以及以著名设计师命名的或品牌经营公司。庞大的服装市 场需要都市具有一批国际影响的服装公司、集团,但服装、家纺市场的多变性、多样化、小 批量、多品种、短周期、快交货的生产方式,要求服装企业应变更快,灵活性更高,中小型 服装企业是现代时装市场发展的主体。由于民营企业对“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动机最强”,是 时装类、家用纺织品企业较为适合的所有制形式。

3.发展新型业态

完善都市本地和周边地区销售网点,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扩展全国营销网络,如专卖店、专 卖柜、地区总代理、收购商业网点等。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力发展企业总部在市区,拥 有设计中心、开发中心、展示中心和销售中心,生产基地则在市郊和周边地区的经营模式。 这种把生产放到外围,销售和设计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哑铃”型组织结构具有极强的都 市产业特征。目前与专业时装媒体合作的邮购业务发展迅速,可以成为都市企业拓展市场的 选择之一。都市型企业大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可以通过特许生产的方式进入品牌市场。建立 和培育形成具有本土化特点的买手机制是形成时装中心的必要条件。买手机制是指由零售商 担任买家,向设计公司或生产商订货并买断产品的所有权,然后组织销售的运行机制。买手 机制下由零售商承担风险,采购成本较低;零售商统一采购,统一布置零售点,营造现代化 的购物氛围;便于及时反映市场动向,反馈时尚最新信息,使设计公司和生产商迅速评价自 己的产品,把握市场契机。

4.加快技术升级

都市产业的二元结构特征为纺织产业在传统手工制作与现代设计制作技术结合方面提供了 可能。而适合都市的时尚、个性的时装、家纺市场,必然是传统加工与现代制造技术的完美 结合。如美国某服装厂需要一定批量的牛仔布,采用先进信息技术的纺织工厂接到指令,12 小时后就能提供所需要的面料样品及小批量的产品,日本东京的时装店依靠信息技术2小时 就可完成西装的定制。这些均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加快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纹样处 理、计算机分色、扫描制版、计算机配色配条、激光制网制版、喷射染色、喷墨印花、计算 机工艺流程控制、计算机企业管理、服装CAD设计以及各种高效、节能、降耗的具有经济规 模的生产技术。

5.吸引优秀人才

加快优秀人才培养和集聚,形成人才资源高地。人才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宝贵的资源 。长期以来,纺织系统市场策划、营销人员匮乏,必须加紧培训,或大力引进。要大力引进 和培养三类人才:一是设计人才,这是形成都市型产业的核心力量,目前的培养渠道过于单 一,仅限于专业院校,要加快在职的培训、培养,并经受市场的锻炼和考验;二是经营管理 人才和营销人才,必须是对市场流行趋势、顾客群细分以及生产管理都较为全面的复合型人 才;三是高水平的技工,都市对时装、家纺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对工艺制作要求较高,没 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工人是难以满足要求的,如意大利的手工西服,北美的皮草行业,没有高 水平的技工是很难完成的,瑞士的手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钻石行业也是如此。

标签:;  ;  ;  ;  

城市工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以纺织服装业为例_城市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