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逐年补偿安置生产安置方式在水电工程农村移民中的应用及特点论文_黄建,周亮

三逐年补偿安置生产安置方式在水电工程农村移民中的应用及特点论文_黄建,周亮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征地移民处 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 高海拔民族区域农村移民安置面临后备资源不足、收入模式难以恢复、社会环境封闭等诸多传统安置方式难以化解的难题。逐年补偿安置方式的提出有效的突破了这个瓶颈,在保护现有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为高海拔民族地区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安置提出了崭新的思路。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建设的推进,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补偿的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水电工程开发进入高海拔少数民族区域后,针对环境、民俗、民风、宗教特色突出的少数民族地区移民政策仍需完善,高海拔、全民信教区域水电工程在移民安置方式等方面仍缺少针对性安置方式,给该区域移民安置工作带来难度,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程的顺利建设。

本文以位于甘孜藏区的L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为例,从L水电站移民安置面临的问题、逐年补偿安置方式的提出以及对L水电站农村移民安置的促进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逐年补偿安置方式的特点。

1 高海拔民族区域移民安置面临的问题

(1)区域内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可用于移民安置的土地极少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L电站实物指标调查成果,电站建设征地涉及土地幅圆面积均较大,但耕园地所占比例极小,耕园地占所有土地面积的比例仅为0.67%。水电站蓄水后周边剩余土地多位于高山区域,产出较少,移民群众接受程度极低。

(2)收入构成特殊,对林下资源采集依赖大

经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和分析,L电站库区移民收入构成特殊,林下资源采集是其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仅是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因库区周边耕地资源不足,若以大农业方式安置移民,则大量移民需外迁,但林下资源采集区域在安置区难以配置,移民对林下资源的依赖性增加了外迁难度。同时区域内二、三产业极不发达,也限制了通过二、三产业安置移民的条件。

(3)社会网络封闭,移民适应能力差,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难度大

L水电站涉及的移民生活范围普遍偏小,社会网络关系基本在本村,少部分有亲属在县城。基本以村组为单位,开展生产活动和生活交往,比较封闭,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弱,对外界比较谨慎,文化水平较低,适应能力差,要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和收入结构的难度大。

(4)宗教信仰虔诚,宗教信仰对移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

通过调查,L水电站涉及的农村移民100%信奉藏传佛教,建设征地区涉及教派众多,寺庙与信教群众之间产生相互影响。信仰不同教派的移民难以相互融合,同时移民远迁将破坏现有的移民和寺院间的供养关系。

综合分析后,L水电站移民若仍以大农业安置方式及二、三产业等传统的安置方式安置移民则需远迁、外迁,但特殊的收入构成、封闭的生活环境、极低的适应能力和宗教因素对移民安置的影响决定了L水电站农村移民搬迁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2 逐年补偿安置方式的提出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L水电站移民安置方案规划设计前,设计人员结合项目的特殊情况,开展了农村移民安置方式专题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走访、调研并分析国内现有的移民生产安置方式,提出了将“逐年补偿方式”做为L口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方式之一的安置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L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L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在大纲和报告征求移民意愿时,逐年补偿安置方式获得移民的高度认可。

逐年补偿安置是指不依靠土地等要素资源的调整进行安置,而以逐年发放现金或实物的形式使移民可以长期的维持生产生活水平不降低的一种生产安置方式。其补偿方式一般根据电站建设影响征收的耕(园)地面积为基础,核定其单位面积年产值或净产值,将现金或实物逐年兑付到土地权属人或承包人,补偿期限一般与电站运行年限或耕(园)地承包年限相同。

3 逐年补偿安置方式对移民安置的促进作用

自L水电站农村移民安置工作实施以来,逐年补偿安置方式得到移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化解了诸多传统安置方式难以化解的问题,为农村移民安置的顺利实施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1)解决了土地资源匮乏的困境

由于采取了逐年补偿的安置方式,土地不再作为生产安置的要素资源,减少了移民垦荒种植土地的压力,有效解决了大农业安置面临的土地资源匮乏和移民不宜远迁的困境。

(2)有利于确保移民收入水平不降低

由于逐年补偿是以受建设影响征收的耕(园)地面积为基础,按产值或净产值发放补偿补助费用,因此移民可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且不需付出劳动,使移民能够放手发展山地经济作物、水面养殖或进入城镇安置从事工商企业、外出务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移民收入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项目建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社会网络关系得到保护

L水电站所在的高海拔民族区域社会网络较为封闭,移民基本以村组为单位开展生产活动和生活交往,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弱,对外界比较谨慎。采取逐年补偿方式后避免了移民远迁,现有的社会网络关系得以维持,最低限度降低了搬迁安置对移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

(4)宗教信仰关系得到保护

L水电站建设征地区属于全民信教区域,宗教对移民的生产生活都有较大影响,不同教派间的移民无法聚居、融合。同时移民远迁后,库区周边的寺院将失去供养的信众,移民也远离自己供奉的寺庙,建设征地区的宗教供养关系将受到破坏,造成不稳定因素。采用逐年补偿方式后,移民搬迁只需解决少量用于建房的宅基地,在选择搬迁安置方案时多数可就近安置,宗教供养关系得到维系。

(5)移民满意度高,可操作性强

采取逐年补偿安置,移民收入水平可确保不低于原有收入水平,运行期还将根据全省征地统一年产值动态调整;由于不再受土地资源限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安置更多的人口,便于结合新的产业集中安置,可供选择的移民安置方式增加,移民满意度将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采用逐年补偿安置方式,增加了方案可操作性,有利的推动移民安置实施工作,减轻了政府实施压力。采用逐年补偿安置,对项目业主而言,可以将一次性、短期性巨额投资转化为分散性、连续性的长期投入,有效减缓业主的融资压力和一次性投资压力;移民收入和满意度提高、实施难度降低、政府和业主压力减小,有利的推动了移民安置和工程建设。同时L水电站逐年补偿安置方式的提出,也为高海拔民族区域农村移民安置提出了崭新思路,具有极高的研究、推广和借鉴作用。

论文作者:黄建,周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6期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  ;  ;  ;  ;  ;  ;  ;  

三逐年补偿安置生产安置方式在水电工程农村移民中的应用及特点论文_黄建,周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