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评价论文_徐德尧

(大邑县悦来镇公立卫生院 四川成都 611338)

【摘要】目的:探究基层医院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对比分析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过程中,实行系统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基层医院;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161-02

不稳定性心绞痛,指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与劳累型稳定性心绞痛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随心电图变化、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及初发心绞痛,其临床特征为: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存在进行性加重,特别是新发作及夜间性心绞痛的持续时间过长。受病理机制及预后的限制,一旦错失治疗时机,患者存在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1]。同时,相较于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持续时间长,疼痛感强,其性质普遍为恶化型,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2]。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基层医院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其中,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53岁,平均年龄为(62.1±2.5)岁;②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52岁,平均年龄为(63.6±2.1)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价值。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即:口服调脂、抗血小板、抗凝、钙离子阻滞剂、硝酸酯类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综合治疗,即:口服曲美他嗪,每日3次,每次20毫克,4周为一单元疗程。同时,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完成心电图检查,一单元疗程后,再次复查。

1.3 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每周2次,心绞痛的改善等级为2级或2级以上,同时,休息时心电图ST段,显示正常;有效: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用药量明显减少,心绞痛的改善等级为1级,同时,休息时心电图ST段,下降上升0.05mV,或上升下降0.1mV,以R波为主,导联T波逐渐直立,倒置T波变浅超过50%;无效: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分级及心电图无任何变化[3]。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x-±s)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经对比分析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64.52%,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例数对比

经对比分析后,对照组患者存在低血压1例,头晕1例,咳嗽1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观察组患者存在头晕1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基层医院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过程中,实行系统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其中,基层医院,指一级医院或以下级别的医疗机构,例如: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结合相关资料发现,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按医院的功能及任务,可分为:(1)Ⅰ级医院;指面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康复、保健、医疗及预防服务的基层医院,例如:社区卫生院等。(2)Ⅱ级医院;指面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同时,承担不同程度的科研及教学任务的地区性医院。(3)Ⅲ级医院;指面向多个地区,提供专科性高水平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同时,承担不同程度的高等科研及教学任务的区域性医院[4]。”

不稳定性心绞痛,指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与劳累型稳定性心绞痛间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长,疼痛感强。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因此,要求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过程中,坚持以患者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患者的经济条件,实行系统综合治疗,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度,降低住院率及致死率。

综上所述:在基层医院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过程中,实行系统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凤鱼,宋国斌,王仁平,马文晶,陈鲜茹,王丽欣.平肝通脉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河北中医,2015,12(37):1776-1779.

论文作者:徐德尧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  ;  ;  ;  ;  ;  ;  ;  

基层医院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评价论文_徐德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