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东方市中医院手术室 海南 东方 572600)
【摘 要】目的:研究外科护理实施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外科护理的实施情况,研究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我院在一年的外科护理过程中,一共发生35例危险事件,其中因为护理人员服务不当而导致的危险事件有18例,占51.4%;因为患者因素而导致的危险事件有4例,占11.4%;因为管理不当而导致的危险事件有10例,占28.6%;因为设备因素而导致的危险事件有3例,占8.6%。结论:外科护理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服务不当是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医院护士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与法律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以便使护理人员能为患者提供更精确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外科护理;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495-02
外科的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同时,随着人们的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正在逐渐地提高,这就需要外科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时刻端正自己的从医态度,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怀着高度的责任心,从而避免在外科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工作不当而引发危险事件,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外科护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危险事件的发生,比如护理人员服务不当、患者自身因素、护理设备因素、管理不当等。一旦医院出现这些医疗护理的危险事件,则不仅会影响到医院的口碑和信誉,更严重的会直接损害到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外科护理的实施情况,研究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共接收住院患者610例,本院共有床位150张,护理人员有63名,其中有18名外科护理人员。
1.2方法
调查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外科护理实施情况,对其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外科护理过程中共发生35例危险事件,其中因为护理人员服务不当而导致的危险事件有18例,占51.4%;因为患者因素而导致的危险事件有4例,占11.4%;因为管理不当而导致的危险事件有10例,占28.6%;因为设备因素而导致的危险事件有3例,占8.6%,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外科护理的潜在危险因素
3.1.1护理人员工作不当
外科护理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服务不当是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首先由于一部分护理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没有充分地重视患者的权益,因此在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没有尽职尽责地为患者进行服务;其次一部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职业素养较差,对医护工作缺乏工作积极性,对病患缺乏同情心,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没有端正态度,缺乏谨慎和细心,容易造成护理不当而引发危险事件。同时,医院护士的学历、资历也参差不齐,有的护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缺乏护理经验,因此容易发生操作不当的现象[2]。护理人员缺乏,使得护士长期处于高负压状态下工作,其极易产生愤怒及暴躁等心理,最终影响到其与患者间交流与沟通。
3.1.2患者因素
一些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缺乏基本的医疗知识,从而在护理过程中导致了危险事件的发生。一方面,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认知和心理准备,复杂的护理过程容易使患者产生紧张和恐惧等不良的情绪,最终使得其无法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3]。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及其家属自身没有注意到个人日常卫生和护理的细节,一旦发生严重的差错,也很容易引发危险事件,比如脊椎意外受伤的患者则需要卧床休息,不得下床随意走动,而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导致发生医护危险事件。
3.1.3管理不当
如果医院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恰当的监控和管理力度,则可能会造成医院管理混乱、患者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反应和处理,危及情况一旦发生不能得到迅速地抢救等,从而使得严重危险事件发生,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引发医患纠纷。
3.1.4设备因素
医院的一些设备由于运行时间长,已经出现落后、陈旧,没有完整的配套等问题,容易造成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突发状况,对医疗急救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对于医院引进的新设备,一旦医护人员没有熟练掌握新的操作方法,则容易造成操作不当。同时,护理物品的数量不足或者质量较差、药品用量不当或已经过了有效期等也会导致危险事件。
3.2应对策略
3.2.1加强医患沟通
为了减少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危险事件发生,就必须要建立起医院和患者的良好沟通,医护人员需要凭借自己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业务水平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在护理的工作过程中,竭尽所能地将问题考虑周全,积极地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实际护理操作过程中,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追求细致谨慎的工作作风,尽可能地将失误降低为0,从而来满足患者对医护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4]。同时,护理人员应该从内心认知到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在患者入院的时候,要对患者做好及时的健康教育,耐心询问患者的感受,对患者所存在的疑问和问题进行耐心的倾听和解答,关心每一位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充分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例如:对刚刚住院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耐心的入院宣教,提醒患者相关的住院注意事项,请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仔细阅读相关的医护手续和医护须知,并签字;对颈椎意外骨折的患者,要提醒其去掉枕头平卧,并且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制动,尽量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对于脑出血的患者,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避免情绪波动,积极应对治疗,嘱咐其一定要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同时,积极防治卧床过久而发生褥疮。
3.2.2加强技术与法律培训
医院在日常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积极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定期地组织外科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培训,组织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5],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使其认识到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坚持认真负责的重要性。
同时,还要针对护理的规范安全操作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新设备、新方法、新技术的熟练掌握程度,从源头上避免由于医护人员的服务不当而导致发生危险事件。组织专业的人员对医院的护士进行护理专业培训,一方面,可以促进护理人员明确患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尽可能的防止由于个人护理不当而给患者造成伤害以及给医院造成重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护理工作人员扎实的护理理论,有效地提升其护理技能,促使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和需求,从而减少护理过程中危险事件的发生。
在进行法律和技术培训的同时,护理人员自身还应该培养终身学习、独立自主学习的理念,积极加强自身对于新技能、新知识的掌握,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使自身的尤其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比如外科要定期组织相关的专家或者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或开设专科业务知识讲座;每个季度都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不通过的护理人员,给予重点培训,直到其能够熟练掌握护理理论和技能;对于新引进的设备或者医护工作中的重点设备,要求每个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并使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一些优秀的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和学习。
3.2.3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护理人员自身也要积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护理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防范和监控。外科住院部可以成立相应的防范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由其他主管护师、护师以及护士组成,防范小组需要对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安全防范控制和监督管理。检查护理人员的医嘱校对情况,对外科护理操作流程的规范、基础护理的安全防范、外科护理人员对危险事件的处理情况等进行管理和监督[6]。比如:在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的护理工作中,既要保证护理工作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又要注重对患者气道管理等细节之处的监控和管理。外科人员要积极地总结发生的危险事件,反思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处理对策,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和强化指导,避免此类的危险事件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外科护理的实施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有护理人员工作不当、患者因素、管理因素、设备因素。其中,护理人员服务不当是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医院护士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术与法律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以便使护理人员能为患者提供更精确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新菊,张志锐.外科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健康必读,2011,(7): 305-305.
[2]宋新玲.外科护理潜在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592.
[3]林金珠.神经外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分析与预防措施[J].海峡科学,2012,11:40-41.
[4]陈映兰,陈海英,张娜.外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08,(5):74 -75.
[5]郑晓范.外科护理中常见的护理风险研究[J].求医问药,2011,9(12):351-352.
[6]高红.外科护理潜在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45-46.
论文作者:文会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3
标签:患者论文; 危险论文; 外科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事件论文; 过程中论文; 因素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