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新时代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分析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从职业院校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出发,提出了培养工匠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程测绘;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报告中所提的“工匠精神”,具有新时代的内涵。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新时代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具有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能适应新时代工程建设岗位的要求,职业院校作为人才的集中输出地也应积极承担“工匠精神”的教育任务。
一、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1、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
我国工程建设行业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无论是铁路、公路、桥梁、还是各类民用、工业建筑都已趋于世界领先的水平。现阶段的各类工程建筑普遍具有建设周期短、坚固耐用、实用且更富有设计感等特点。在新时代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要想取得长足稳步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信念,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同,其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仅看重他们的职业技能,更看重的是他们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责任心。因此,职业院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以敬畏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应将工匠精神培育成为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时代科技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多,虽然开阔了眼界,但也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和错误的价值观的影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日渐减少,这一现象无论是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学生个人今后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从职业生涯角度看,工匠精神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个体职业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所有从业者都应具备的品格。特别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烦琐的生产劳动逐步为机器所取代的今天,个体的工匠精神越来越成为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综合素质。个体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可以增强其竞争取胜的实力,而且可以使其在职业生涯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悦与内在的成就感、充实感。
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职业院校始终把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其办学理念,重视专业建设和实训场所建设,热衷于参加各类名目繁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大赛。在从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角度而言,重视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职业院校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人文素养的缺失容易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缺乏认同和热爱,对工作缺少热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偏离,盲目追求高大上,中职向高职转,高职向本科转,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有些专业甚至是两三年就走向了没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办学特色不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行业和技术优势,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从头学起甚至是只能充当廉价劳动力,导致办学难以为继。因此,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找准自己的办学方向,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重视锤炼学生高超技术技能的同时,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纳入办学理念,并结合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学校名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和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到企业学习学生可以亲身接触到从业后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了解工作要求。学生在看到“大国工匠”们工作时的风采以后,很容易由衷的产生对行业的崇敬之情,增强他们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并应充分借助校企合作这一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使他们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3、营造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为此,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学生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的全过程。我们必须看到,工匠精神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个体在参与客观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生成的,社会对从业人员所提出的相关要求中,有些需要借助家庭教育熏陶而成,有些可以在中小学阶段予以培养,有些需要在工作岗位上逐步积累。职业院校要依据个体职业社会化、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态度形成与改变等理论,结合广泛调研,界定自身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可为”与“难为”之处,明确工作重点与思路,增强工作实效,为造就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提供实践引领。
作为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工程测量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也应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养成“严谨求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反复强调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引起学生重视;二是在考核时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和技能,也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责任心等内容列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三是通过实践课程或者创设一些与工作环境非常接近的学习情境,磨炼学生坚强的工匠意志,注重专业技能的指导与反馈,养成学生良好的工匠行为,培养学生坚定的工匠信念。
“匠人”是新时代对劳动者的要求,如何培养出新时代的“匠人”,职业院校任重道远。作为职业院校工程测绘专业的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我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按照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学要求,也将培养新时代的“匠人”作为自己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工匠精神读本[J].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2]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与教学实践[J].中国科技博览,2017(23).
[3]谢莉娟.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现代职业教育,2017(5).
[4]胡小成.“工匠精神”内涵探析——兼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对策研究”(课题编号:ZZC1317003)。
论文作者:肖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工匠论文; 精神论文; 学生论文; 职业院校论文; 职业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新时代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