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宁晋县纪昌庄学区 河北 宁晋县 055551)〖KH*2〗〖FL(〗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理解语言是吸收的过程,理解语言不但要理解口头语言,即培养听的能力,而且要理解书面语言,即培养读的能力。理解语言为运用语言打下基础。运用语言是表达的过程。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即培养说的能力,书面表达即培养作文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
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拼音。具有初步的理解和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会读有拼音的短文,并能把看到、听到、所读的简单内容说出来。本学期,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体做法有:
1.看中学写
二年级学生有了看图连贯地说几句话的能力。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有看图说话训练.每个练习基本上有看图说话的内容。对于这些图画,我引导学生先根据图后的问题看懂图意,然后进行说话训练。说话分自由说、同桌互说、一人说一人边听边纠正、指名说、集体评议。再把说的内容写下来。有时有意识地把几幅图或几个问题连起来完成。如练习五的第;题看图写话.有两幅图,一幅图是说冬冬把新书分给邻居的小朋友看;另一幅图是说丁丁帮助邻居小朋友赶猪。第8题是要求通过一件事说说自己是怎样对待邻居小朋友的。这两个题目的三件事有-个共同点,就是怎样关心、帮助邻居小朋友。我在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之后就要求以“好邻居”或“好孩子”为题,教给过渡的方法,把这三件事串在一起写下来。通过反复练说,学生写得还很不错。
课文中还有很多插图,我也不轻易放过。如《公鸡的脸红了》中,小鸭子、小白兔、小松鼠深夜帮助公鸡抢修屋顶的画面,我要求学生看懂图意,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他们在雨中抢修屋顶。怎么做、怎么说。身子被雨淋得怎么样了这几个方面去思考、去说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写下来,如《啄木鸟和大树》中的插图。要求学生把啄木鸟捉虫时的动作说具体再写下来。这些图画都是现成的作文材料,学生也有话可写。
2.读中学写
读与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中学写,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着写。如《白头翁的故事》。课文具体写了小鸟跟喜鹊学造房子,跟黄莺学唱歌。简略写了小乌跟大雁学飞行,跟老鹰学打猎。在引导学生渎懂了前面两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依照前面的样子.具体说出小鸟怎样跟大雁学飞行。跟老鹰学打猎的经过,而后把其中的-个经过写下来,这样的仿写,学生是很容易做到的。
除仿写外还进行了续写训练。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对青蛙说:“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要求学生接着写。“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他看到了……”这样,学生把看到的很多内容都写下来了。 如《狼和小羊》一文告诉我们,对狼这样不讲理的恶人,不能光讲道理。要机智勇敢地跟他们斗。学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以《狼和小羊》为题编故事,内容要求是老山羊怎样机智地跟狼斗,斗赢了狼,为小山羊报了仇。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在狼经过的路上挖陷阱,使狼掉进陷阱里,然后灌水把狼淹死;有的说老山羊请来森林里所有小动物共同对付狼,人多力量大,用石头把狼砸死;有的说老山羊领来了猎人用枪把狼打死……内容真是丰富多彩。
读中学写。除找准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以外,还要求学生多渎课外书,从课外书中学习写法。二年级学生识字量了多,课外书中有很多字不认识,我就提前教会学生用部首查字法(三年级学)查字典。碰到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宇法查出读音注上音节。这样,学生就可以 独33.玩中学写
玩,是小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玩。其实,玩就是作文的好材料,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写出好作文来。
记得有一堂体育课。体育老师出差去了。一上课,我就宣布。这堂课我们比赛玩.自由组合四五个人为-组,尽情地玩15分钟后回教室。说出你的玩法。谁说得好,谁就得奖。这样既有玩,又有奖。学生情绪高涨到了极点。都尽情地玩.回教室后争着说。只要说出玩的名称和玩的简单经过都能获得一颗星.让学生充分说话以后马上把刚才玩的过程写下来,学生很快就写好了.有的还写了200多宇。
不管采用哪一种写法.我的基本做法都是先想再说然后写。这样,好生可以带动差生.使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话可写。还有一点是高分激励。鼓励学生大胆地写。不要求怎样开头和结尾,不要求重点突出,如果能连贯地把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字迹工整,都能得A级,凡是文中有一个句子写得形象或能恰当地运用学过的一句话.都得A级。得到一个A就奖一颗星。这样,尽管是二年级学生,写作文也不感到是一件难事,反而感到是一种乐趣。
收稿日期:2016-07-03
论文作者:张东彬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9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语言论文; 二年级论文; 内容论文; 宁晋县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