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访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大学论文,几个问题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今年9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彻落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为此,《高校理论战线》特约记者郑丽平就学习研究这一理论体系过程中大家关注的一些重点问题,访问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记者: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主题。您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您认为这个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呢?
秦宣:所谓“主题”就是理论探索的核心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序言中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也可以称之为主题,整个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的学者认为是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有的学者认为是如何实现中国的发展,更多的学者认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个人觉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重大的复合命题,几乎包含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有理论探讨的主题,不能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虽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现代化并不能完全突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因而不能统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并不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有主题。所以,我非常赞同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记者:确立这个主题的依据是什么呢?
秦宣:我认为,这一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这一主题,有几点理由:
第一,它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客观实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就已经明确了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是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大会报告的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我们积累的历史经验也体现在这一主题之下。
第二,这一主题体现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这些理论成果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统一。事实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概括这一理论体系的名称时,已经非常明确这一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
第三,这一主题体现了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那么,这三大基本问题与理论主题是什么关系呢?
秦宣:我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是虚的,这个主题之中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三大基本问题”。换句话说,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在理解这一理论主题时,我们还必须明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整体上共同回答了这三大基本问题,共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共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如果说邓小平理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这三大基本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回答了这三大基本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记者: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那么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秦宣:任何一种理论除了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主题)之外,还必然有自己特有的研究范畴和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新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过总结和概括。党的十三大从12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党的十四大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五大从10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曾分别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括为16个方面,二者只是在内容上略有区别。1995年出版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曾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概括为20个方面,2002年出版的《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将江泽民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概括为25个方面。这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供了文献依据。
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目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等重大问题上,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是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记者:任何理论都是分层次的,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致有哪些层次呢?
秦宣:的确,任何理论都是由一些基本命题构成的,不同的命题在理论体系中的层次也不一样。我个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命题,主要是指这一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哲学基础,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二是重要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目的、依靠力量、领导核心等内容,它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遵循,也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三是一些具体的理论命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条件保障(国防与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战略),它是基本理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与军队、外交等方面的具体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由这些处于不同层次、但又紧密联系的命题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记者:这就涉及与具体方针政策的关系。请您谈谈理论与具体方针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秦宣: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方针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的方针政策是依据科学理论制定出来的,是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体现,同时也会反过来促进理论认识的深化,但二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大致说来,科学理论虽然是与时俱进的,但它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它揭示的是事物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趋势;具体的方针政策是灵活变化的,不变化就指导不了具体实践。有时候,我们对具体方针政策进行了调整,但并不等于理论完全变了。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一些同志感到理论变化太快了,难以把握。实际上,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我们党的基本理论的发展脉络就是一以贯之的。党的思想路线没有变,但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根本任务没有变,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任务;根本目的也没有变,但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具体目标。而为了指导某一阶段的具体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执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方针政策是在不断调整、变化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具体方针政策的变化等同于理论的根本变化,更不能因为具体方针政策的变化而怀疑理论的科学性。
记者:党的十七大所界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那么,如何看待此前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理论成果呢?
秦宣: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曾经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对毛泽东时期的探索作了充分肯定。这里实际上涉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我认为,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根据我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制度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完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时,用了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其中第一个就是“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二,毛泽东带领我们党在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这里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包括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其三,我们不能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截然分开,一定要准确把握它们的继承发展关系。毛泽东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作的理论探索及其理论成果,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续,属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虽然其在理论形态上仍然属于毛泽东思想,但其中许多思想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下来,这恰恰反映了二者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记者: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把握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您怎样看这一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秦宣: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权威概括。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看。从理论上看,主要看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定位,也就是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哪些理论贡献;从实践上看,主要看其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这一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概括地讲,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方面,这一理论体系始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没有丢“老祖宗”;另一方面,这一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说了不少“新话”,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记者:您似乎说得还比较抽象,能否具体一点?
秦宣:比如,正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新确立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我们才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坚持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我们才确立了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我们才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正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破除了对社会主义各种不清醒、不正确的认识,科学、精辟、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我们才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进一步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可以说,我们党的每一项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记者:请具体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贡献。
秦宣:概括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系统地回答了三大基本理论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第一,解决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理论体系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遗产,总结列宁、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经验和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探索和回答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总结国外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第三,探索和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在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记者:以上是从理论角度分析的,那么,在实践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作用呢?
秦宣:科学理论的历史地位,最终是由实践决定、由实践检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第一,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一是经济高速增长。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属于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二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总额和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三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总体上已由温饱步入小康。
第二,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30年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在政治上,中国不断摸索自己的道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发展模式。许多国家已经明显意识到,现在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世界要实现经济增长需要中国。
第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中国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对于应对全球危机、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包容、和谐,强调社会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这些思想为消除冷战以来的对抗思维,促进21世纪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一些西方人士开始意识到,发展全球经济,解决全球问题,必须考虑“中国因素”,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概念认识和评价中国,必须在国际领域内重新为中国定位。
记者:请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秦宣:苏东剧变之后,中国等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严峻考验,坚守住社会主义阵地,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条新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20多年前,邓小平曾预言:“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社会制度。这必然有助于世界上的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去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四、关于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就您了解的情况看,国外学者是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
秦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差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西方国家中虽然不乏对中国友好的人士,但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人对中国持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挂在他们嘴边的常常是对中国并不友好的话语,如“中国是无赖的”、“中国是有威胁的”、“中国是没有宗教自由的”、“中国是没有新闻自由的”、“中国是没有民主和人权的”、“中国是有核扩散的”,等等。
中国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剧变后逐渐引起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并使国外人士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一些改变。近30年来,国外学者对中国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中国发展模式正日益成为国外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大凡影响大一点的国际学术会议必然会涉及中国问题;国外政要对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重视,“中国因素”正日益成为国际政要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国外一些国家国内大选时经常会涉及“中国话题”;国外政府对中国发展道路越来越重视,“中国经验”正成为国外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试图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借鉴有用的经验。这一切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其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发挥的重大影响,也已经从中国走向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国外学者和国外政要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呢?
秦宣:目前,还很难得出这种结论。现在虽然冷战结束了,但国际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并没有停止。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也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最近几年,在我本人及同事多次出国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外人士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也存在着不少误解甚至是偏见。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正在走的是“与‘原始资本主义积累’不同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今天执行的是一种类似于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介于计划经济和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发展模式;有的学者甚至直言,中国道路其实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西方学者和政要在谈“中国模式”时,在肯定中国的成就时,故意淡化“社会主义”的色彩,他们不愿意甚至很少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秦宣:这主要是因为意识形态偏见造成的。因为如果他们承认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取得的,那等于他们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的生命力,而这是他们不愿意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宁愿用“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概念,试图剔除其中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素。他们虽能比较客观地承认中国的成就,但对取得成就的原因讳莫如深。他们看到中国的成就并非按西方的价值标准取得,害怕因此而否定了西方的价值观。此外,国际社会仍有一些政要对中国怀有偏见,担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取代他们的地位,这是“中国威胁论”时常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在重大事件面前某些国外政要常常表示出对中国不友好的一个深层原因。
记者:国际社会热衷于讨论“中国模式”、“北京共识”,那么,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有哪些特点呢?
秦宣:从我掌握的材料来看,国外学者和政要眼中的“中国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其一,中国模式具有特殊性,中国的成功在于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其二,中国模式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它努力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结合起来,把效率与公正协调起来,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其三,中国模式强调发展的人民性。“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的人,强调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本。其四,中国道路强调发展的积累性、渐进性,即通过“以一种循序渐进、摸索与积累的方式”来不断发展自己,等等。
记者:冷战结束后,国外学者曾鼓吹过“中国崩溃论”,后来又有“中国威胁论”、“中国崛起论”。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发展中,他们到底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呢?
秦宣:从当前的国际舆论来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崛起论”等几种论调依然存在,并在不同情况下交替凸现。在部分国外学者看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已经证明,过去行之有效的欧美发展模式已受到严峻挑战,面对经济长期低迷、人口加速老化、失业率增加、社会福利负担越来越重等问题,尤其是面对尚未结束的世界金融危机,过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中国模式恰恰提供了“一股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共同繁荣的驱动力”;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比较严重的问题,如贫富收入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因此他们断言中国的未来是“测不准”的。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和政要,一直对中国持排斥态度,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对世界造成威胁,因而在不断地制造“中国威胁论”。我个人认为,不管国外人士如何评价中国,当代中国最为紧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显得格外重要。
学者简介:
秦宣,教授、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人选。先后主持过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等学术专著十余部,发表有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近200篇。
标签:中国模式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