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史诗 崇高的生命——谈杨宝琛话剧作品及创作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诗论文,话剧论文,鲜活论文,崇高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著名剧作家杨宝琛,从1980年开始从事专业戏剧创作。十六年来,他矢志不渝,呕心沥血,先后创作了《叔嫂情缘》、《将军的战场》、《天鹅湖畔》、《孝子贤孙》、《虎头要塞》、《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大青山》、《大江弯弯》、《关东大集》、《老矿》等十部话剧,其中《天鹅湖畔》、《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大青山》、《虎头要塞》都曾晋京演出。《北京往北是北大荒》获文华新剧目奖和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大青山》获“五个一工程”奖,《大江弯弯》和《关东大集》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演出并深受好评。
杨宝琛在话剧创作上之所以取得累累硕果,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著名剧作家,有多方面原因。剖析杨宝琛的创作道路,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对繁荣我省的戏剧创作,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概括地谈几点感受和认识。
一、同时代生活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杨宝琛195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与十万转业官兵一道来到北大荒。在此后的22年里,他先后在垦区858农场、东方红林业局当过拖拉机手,开荒种田;在完达山原始森林当过伐木工,并作为文工队队员,开始了业余戏剧创作。1980年,他调到鸡西市文化局从事专业戏剧创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位来自北京的热血青年,把自己的整个青春都抛洒到了北大荒这块热土上。
在北大荒数十年艰苦卓绝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中,杨宝琛同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同汇聚在黑土地上形形色色的人有着广泛而密切的接触,其中有农民,林业工人、煤矿工人、转业官兵,知识青年,还有右派分子,劳改犯,等等。他接触这些人物的历史时代,正是北大荒开发中三个轰轰烈烈的高潮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十万转业官兵开发期;第二个时期是数十万知识青年开发期;第三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斗争生活,对宝琛的话剧创作是至为重要的,对他成为著名剧作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这些火热的斗争生活,为宝琛的话剧创作提供了坚实而丰厚的素材和题材,提供了鲜活的人物,提供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北大荒特色,提供了凝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提供了具有崇高感和悲剧性的思想意蕴。更为重要的是,为作家提供了一种决定创作成败的最可宝贵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创作冲动或创作激情。
在《北大荒人写北大荒戏》一文中,宝琛曾情不自禁地作了如下发人深思的自白。他说:“从经济观点上看,这36年我没有任何积蓄,和全国的编剧一样是个穷秀才。只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是我最宝贵的财产,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也是我一生奋斗最为欣慰的……是的,北大荒的雪是白的,冰是冷的,但北大荒人的血是热的红的,在热血与冰雪之间,跳动着几十万颗滚烫的心。作为一个老垦荒人,当我和同辈们把青春生命都付出的同时,也在我心灵深处凝聚成一个浓厚的‘情结’。每当想起创业初期住马架子吃大子咸菜,六○年挨饿浮肿如火如荼的岁月,想起那些在身边已经倒下的战友兄弟,便觉得如果不在自己的笔下流淌出来,我等于白来人世一回。于是从80年代起,几乎是一口气创作并演出了大型话剧《将军的战场》、《孝子贤孙》、《天鹅湖畔》、《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大青山》、《大江弯弯》等剧本……”
我们经常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杨宝琛的话剧创作切实实践了这一真理,并雄辩地再次证明了这一真理。如果说我们要总结和学习宝琛的创作经验的话,那么这就是他最宝贵的经验;如果说我们要向这位有出息的出色的剧作家表示敬意的话,那么他这种同人民生活血肉相联用心血写戏的精神,就是我们最值得敬重的。
二、充满地域特色的浓郁的生活气息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北大荒特色,是宝琛话剧作品的突出特点,也可以说是首要特点。而其作品的这一特点,恰恰是他丰厚的北大荒生活积累对他的馈赠。作家本身的生活阅历同作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积累而搞创作,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从经过深刻体验的生活出发,执笔写戏才能如鱼得水,其作品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宝琛话剧创作对我们的深刻启示。
凡阅读过或观摩过宝琛话剧作品的人,无不被作品中那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所浸染,也无不为那生活气息中所自然蕴含的鲜明的地域特色所陶醉。这表明,宝琛坚持着健康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遵奉着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他是时代生活的热情歌者,是人民群众的戏剧诗人。
宝琛作品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着重体现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出来的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上。如《将军的战场》中的刘雪平,刘靖,迟禺;《天鹅湖畔》中的战斗,卢杰,吴双印;《孝子贤孙》中的苗委员;《北京往北是北大荒》中的窦婶,那小勤;《大青山》中的吴长福,王瘸子;《大江弯弯》中的马莲玉,善涛,杜恒;《关东大集》中的赵镇长;《老矿》中的石广义,等等。这些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有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他(她)们是从黑土地中破土而出的苍松翠柏或鲜花嫩草;是在时代风雨中展翅翱翔的雄鹰或天鹅。这些鲜活的人物,使宝琛话剧作品拥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和艺术品位。
宝琛话剧作品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还体现在作品中鲜活的性格化语言上。这种语言是从北大荒群众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是性格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人物要鲜活,必须有鲜活的语言。文学或戏剧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宝琛话剧作品的语言艺术是很有魅力的,是富于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的。如《北京往北是北大荒》中窦
婶的语言就是典型一例。在他的通俗喜剧《孝子贤孙》和《关东大集》中,人物语言之鲜活也相当突出。
宝琛作品浓郁的生活气息,具体说,主要是北大荒的生活气息,体现着鲜明的北大荒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着重体现在北大荒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个方面。从人文景观上看,他的作品表现了北大荒人独有的思维感情方式和性格特征,如粗犷,坦诚,豪爽,大气,热情奔放,诙谐幽默,敢爱敢恨,勇敢坚强,等等。他作品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尽管有身世、处境、个性等种种不同,但都具有上述“北方特征”,都是“北大荒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从自然景观上看,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大荒大山、大江、大草原、大森林、大风雪、大雷雨等以“博大”和“雄浑”为特征的自然风物的主要风貌和独有魅力。人和艺术都是自然之子,作品的自然景观是形成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宝琛作品中的“北大荒人物”与“北大荒风物”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神奇绚丽雄浑苍凉的艺术境界。
别林斯基说过,艺术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宝琛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其作品受人青睐的艺术魅力之一。
三、对自觉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美的表现
宝琛话剧作品不仅具有来自生活体验的浓厚生活气息、鲜活的人物和语言,以及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都具有坚实健康的思想力量和审美力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歌颂在一定理想召唤下的自觉的人生追求。宝琛在《北大荒人写北大荒戏》一文中说:“……生活赋予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的追求与奋斗本身,尽管结果有的是成功,有的是失败。人生的过程,追求和奋斗,搏击与努力,这是人类自己被理想召唤所进行的一切生活活动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即‘人的自觉的有意识的生活活动’(马克思语)。”宝琛作品的总体构思和意蕴,完全可以印证作家本人在创作思想上的这一追求。
宝琛话剧作品的主人公,都有着在某种理想或信念的支撑下,自觉地追求和奋斗的人生历程。《将军的战场》中的刘雪平,《天鹅湖畔》中的战斗,他们在把青春热血抛洒到战场上之后,脱下军装来到农场这个新的人生战场,以远大理想为人生支柱,与大自然搏斗,与生存的逆境搏斗,与自我搏斗。他们的理想是把北大荒建成北大仓,让新生的共和国繁荣昌盛;他们的信念是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就是最大的人生价值。《孝子贤孙》中的苗委员,甘当煤矿工人的孝子贤孙,千方百计为煤矿工人的生老病死呕心沥血,为此他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北京往北是北大荒》中的窦婶,不管什么本地人外地人,什么右派劳改犯,什么当官的还是平民,都一视同仁,向他们献出一片热心肠。剧中的那小勤在逆境中不甘于向命运低头,维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并在改革大潮中乘势而上,事业辉煌,以无限深情回报了养育过她的北大荒父老乡亲。《大江弯弯》中的马莲玉,以博大刚毅的母爱精神,把一个女性的一腔柔情无私地奉献给了善涛和杜恒两个男人,而宁愿把苦难留给自己。剧中的善涛,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活法”,在一种近乎玩世不恭和苦中作乐的生活形态中,以一技之长扶死救伤。特别是晚年,他毅然拒绝金钱和安逸的诱惑,把一把傲骨彻底交给北大荒。《大青山》中的吴长福,虽然一度被时代潮流所抛弃,但一旦觉醒后,便如猛虎出山,搏击出了崭新的人生画卷。《老矿》中的石广义,以矿山为生命,在改革大潮中以大局为重,作出新的人生选择,重新创造了人生的价值。
以上这些人物,不管他们的理想是否实现了,但他们毕竟有过理想,并在理想的指引下,自觉地追求过,拼搏过。他们的生命活动,是人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他们是大写的人,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爱因斯坦有名言:“没有理想的生活是猪栏式的生活。”的确,缺乏理想和自觉追求的人生,是庸庸碌碌的人生。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宝琛在表现主人公们为理想而自觉奋斗的人生过程时,表现了主人公们“苦难中的高贵”。也就是说,他的作品在意蕴和情调上,体现出了较为浓重的悲剧性,并在这悲剧性中渗透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蕴藉着一种富有力度的崇高美。宝琛的作品风格凝重,格调很高。他表现的生活不是杯水风波,而是大江东去;其作品的思想情感不是一般的儿女情长,而是有关人生价值和生命本质的本体性感悟。悲剧性和崇高美,在审美领域中是高品位的境界,是一种“力之美”。
由宝琛作品的悲剧性和崇高美,我们再次看到了作家是忠于生活忠于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塑造具有英雄品格的人物时,充分体验英雄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们在同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斗争中不可避免的苦涩和悲凉,从而充分把握住了生活和人生中悲剧性的一面。因而,他作品中关于英雄品格和崇高之美的张扬,就不再是一种矫情,不再是某种概念的演绎,而是从活生生的生活和活脱脱的人生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人性之美。
四、对戏剧艺术的执著追求和谦虚的品格
宝琛搞戏剧创作,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高中时代就酷爱音乐和戏剧。来到北大荒后,同吴祖光、李景波等戏剧、电影作家有过接触,在业余宣传队里创作和演出过十来部独幕话剧。这些,为他后来的话剧创作生涯打下了一定基础。
进入新时期后,宝琛几乎是玩命般地开始了新的戏剧创作。十几年来,他差不多一年一部大戏。但宝琛头几部戏的创作和演出并不走运。《将军的战场》引起过争议;《天鹅湖畔》和《孝子贤孙》的演出,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打响。但宝琛没有在挫折面前心灰意懒,而是把挫折变成动力,更加拼命地勤学苦练,不断求索,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正是在这种亢奋的创作状态中,他把多年积累的北大荒生活中的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那些使他日夜激动不安的生活画面,一一鲜活地表现到作品当中来。那些从他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优秀作品,是宝琛从生活富矿中提炼出的真金,也是他执著地痴情于话剧和拼搏精神的结晶。这些作品凝聚了作品主人公的血泪,也渗透了作家本人的血汗。
快到五十岁的杨宝琛,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把跟他吃了不少苦的老婆孩子扔在家里,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学习。在学习期间和以后的创作生涯中,宝琛刻苦自学,努力从中外文学、戏剧大师那里学习借鉴,把握戏剧艺术规律和新的美学思想,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来,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比如,他在《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和《大江弯弯》中,塑造一生坎坷的老垦荒人在晚年仍执著于理想和信念时,为了避免公式化概念化,他采用了今天青年人容易接受的哲理,即:人生就是一种期待,人活着要有个盼头。而这种艺术处理,借鉴了奥尼尔的《天边外》等剧作,从而思辩地并鲜活地写出了主人公执著于理想以及这种执著本身的悲壮感和悲剧性。再比如,宝琛十分注重学习研究黑龙江地域文化,研究黑龙江的人文地理特点,学习文化学者们对北方文化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自觉地强化了作品中的北大荒地域特色,极大地增添了作品的艺术光彩。她塑造的窦婶,马莲玉,是典型、鲜活的关东女性形象。在研究运用和表现黑土文化的同时,他又把中原文化、京都文化,与黑土文化互为参照地表现到作品中来,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层面,富有文化韵味。例如他笔下的那小勤,善涛、杜恒等人物形象,既有“黑土味”,又有“京味”,具有独特的性格光彩。还有,为了克服现实题材容易过时的问题,他借鉴和运用布莱希特“日常生活历史化”的精辟思想,吸收佐临先生“让不断前进和变化的生活用艺术手段作瞬间停顿”的思想,把这些大师的美学思想成功地运用到了《大江弯弯》的创作中。他在这部力作中,没有去涉及历史过程中的功过是非,而着重表现历史给主人公留下的磨难和真情。历史和靡难已经过去,也不会重演,但历史留给主人公们的美好情感和心灵,以及那种人生况味,都是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的东西。
宝琛在创作和学习上,都体现出了一种可贵的拼搏精神。他的人生,和笔下主人公的人生相似:都充满了追求和奋斗、都有执著的理想和信念。日常生活中的杨宝琛,把时间表排得满满的,经常起大早,贪大黑,连上厕所都小跑,大年初一还在写作。有一次写到兴奋处,竟然在大冬天穿着衬裤跑到街上去买烟。宝琛自己说:“青年时代耽误了,只有奋起直追拼晚年了。”宝琛这种拼劲,确实是感人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句哲理诗,用于宝琛再合适不过了,当我们羡慕宝琛的创作成就时,更为敬仰他成功背后的这种人生态度,这种生活方式。
宝琛在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他虚怀若谷的品格。在黑龙江省剧作家群里,大家都知道,宝琛是最善于听取和吸收不同意见的剧作家,是最善于修改剧本的剧作家。在创作上,他虽然拥有雄厚的生活资本,并在实践和学习借鉴中磨练出了较高的艺术功力,但他从不骄傲自满,孤芳自赏,而是以谦虚的美德和宽广的胸襟,听取和吸收各种意见。他善于集思广益,在多次修改中把自己的作品磨砺成优秀作品或精品。他的作品大多修改过三五次、七八次,甚至十多次。宝琛这种谦虚的美德和严谨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我们知道,作家人格精神的力量,与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是血肉相关的。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我对宝琛的创作和人生的感受和认识。我认为这其中包含着关于创作成败优劣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要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视为财富,载入黑龙江的戏剧史册,并在这些财富的启示下,创作出更多的戏剧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