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管理研究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科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前言
在各个传统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许多进步,或多或少都是以纳入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为条件的。与社会科学研究一样,管理研究的起源也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启迪。近现代,相继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工业工程、运筹学、系统工程等学科,便集中体现了科学方法在管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然而,实践表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并非没有边界。在很多管理研究专题上,还需要运用主观思辨研究。关键不在于两种方法孰优孰劣问题,而在于针对不同的研究专题,应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也即遵循研究的“问题导向”。然而,纵观目前国内的众多管理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其存在“方法导向”的弊端,把科学研究或思辨研究的触角深入到各种管理研究专题,无论其是否适合。这不利于管理问题的辨识和解决,更不利于管理知识的系统积累。
出现上述弊端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论”缺乏明晰的区分,将前者当作后者。“研究方法”是指用于完成一个既定研究目标的具体技术、工具或程序。“研究方法论”则是指研究项目的一般途径。“研究方法”是“研究方法论”所涉及的一部分。科学研究方法论则强调研究方法论在科学知识拓展上的运用。因此,管理研究中,强调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运用极为重要,但这需要首先对管理研究过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本文旨在探讨管理研究过程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管理研究中的运用。
1 管理研究的过程
管理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有规则的获取管理知识的过程,它旨在发现、辨识或解决管理领域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作为一项研究活动,管理研究具有以下3层内涵:①通过管理研究过程,管理的新知识得以创造;②管理研究所产生的知识是可靠的;③作为一种过程,管理研究遵循一定的顺序或一系列步骤。
管理研究的第一层内涵决定了,管理研究过程应该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创造过程,也即,管理研究过程应该始于管理问题的产生,并且这种管理问题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无力解释或解决的新问题。管理研究的第二层内涵决定了,通过管理研究过程所产生的新知识应该经得起一般承认的论证规则的证明。管理研究的第三层内涵决定了,整个管理研究过程是应该有计划,并需要管理的。只有在科学的组织管理下,才能确保管理研究产生的知识具有创新性和可靠性。
根据以上3层内涵,管理研究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研究过程系统模型
管理研究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特征如下:
(1)管理问题的产生。管理研究始于组织活动中管理问题的产生。这些管理问题可能源自整个组织系统,或者组织系统中的任一个子系统。整个组织系统或者组织系统中的任一个子系统总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随着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总会产生新的管理问题。当出现的管理问题用现有的管理研究成果无法解释或解决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研究工作。另外,由于组织中各个分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当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发展时,会对组织各分系统的原有知识基础产生冲击,这也会导致新的管理问题的产生。因此,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研究工作。
(2)提出目标或目的。作为一个研究过程的组成部分,研究目标或目的指的是研究者预期获得的关于管理问题的知识、信息或理解。提出目标或目的,是为了限定问题的研究范围,并为下一环节的工作——“诊断问题,预期答案”指明方向。任何管理问题的研究目标或目的总依赖于管理问题本身,尤其是管理问题所需要解决的程度。由于管理问题的提出往往源于组织系统或其他学科知识的发展,因此,研究目标或目的的提出也相应受到组织系统或其他学科的影响。
(3)诊断问题,预期答案。为了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或目的,接下来,应该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提出新的解决思路或新的解决方法,并形成预期的答案,即,在主观上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管理研究所获取的知识是否具有创新性以及创新性的程度就体现在这一环节上。如果所提出的新思路或新方法最后被证实能够解决新出现的管理问题,或者能够为原来提出的管理问题提供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那就意味着这项管理研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但这种创新性的判断,必须在产生研究结果,并对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进行比较的最后阶段做出。由于“诊断问题,预期答案”是面向管理问题本身的,因此,该环节的工作受到组织系统本身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
(4)计划和设计研究。“诊断问题,预期答案”工作所做的实际是对管理问题的一种主观回答。它虽然以理论为依据,但毕竟是研究者对问题的主观分析结果,而管理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理论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推敲还是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对主观诊断的结果进行经验检验。这一环节的工作称为“计划和设计研究”,研究设计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不仅影响到最后的研究结果是否与主观诊断的结果一致,而且影响到通过这项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或目的,并最终是否有助于管理问题的解决。研究设计是使研究结果得到承认的基础。从一个给定的研究活动中得出的结果,其可靠性依赖于研究设计的有效性,而绝不是研究结果本身。
(5)产生研究结果。这一步骤的工作是对前一步骤——研究设计的执行。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有利于论证观点的确凿证据。这一步骤常常需要设计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上述主观诊断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这个环节工作的完成需要一些服务性专业技能的支持,譬如统计分析、系统建模等。在这一步骤的工作中,任何一个细节上出现差错,都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颠覆性的影响。为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这项工作常常需要“反复进行”。
(6)阐明结果,引出结论。在这一步骤里,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合意的解释,并引出相应的结论,提出进一步的处理意见。如何从研究结果引出合理的结论,往往依赖于研究结果所服务的对象。研究结果最终可能是为科学知识的积累服务,可能是为学科专业的发展服务,也可能是为某一个团体服务。服务对象不一样,研究结果可以应用的程度就不一样。因此,由研究结果引出的结论也就有所差别。只要前面的步骤执行得很好,最终得出的结论就应该能够实现预期的研究目标或目的。事实上,对研究结果的合意解释比获得数据的过程更为重要,更能引起学术上的争论。得出的结果与现有文献的比较,往往能够判断出管理知识的创新性。
第6个环节与第1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表明了管理研究的不断循环过程。随着管理活动的不断深入,当现有的管理研究成果不能解决新出现的管理问题时,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管理研究过程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问题一回答一问题”的连续过程。通过上述管理研究过程,一方面,管理科学知识得到了扩展;另一方面,现有的管理科学知识在正确性或有效性方面得到了检验。两者通过管理研究过程的循环相互促进:一方面,管理研究需要利用那些已经积累起来的管理知识,并将其作为研究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另一方面,管理研究过程又使积累起来的管理知识得以扩展。
2 基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管理研究途径
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管理研究中的运用,主要强调研究途径要以管理研究过程为依据。对应以上管理研究过程模型,基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管理研究途径可以描述为以下步骤:①识别问题;②限定研究目标;③提出假设;④科学研究设计;⑤资料收集、分析与评价;⑥解释结果,得出结论(见图2)。
图2 基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管理研究途径
管理研究途径中几个步骤的特征如下:
(1)识别问题。可以通过观察的方法来识别管理中的问题。最初的问题确定可以是一个宽泛的领域。识别问题是管理研究途径中最困难的一步。因为识别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旧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挥受到人既定思维方式的影响。如果把思维方式概括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类,那么,对创造性想象力贡献最大的就是形象思维。影响形象思维的主要是某些个性化的规范主义因素。埃思里奇(1998)指出,问题识别受到个人和群体观念的影响,并且,个人精神特征、个人和公众的价值观,以及对事物的优先考虑,在问题识别过程中是固有的。由此可见,正是这些规范主义因素通过形象思维,影响了个人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挥,并最终影响了个人对问题的识别能力。在识别问题环节,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所起的作用并不一样。由于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在以上两种主要思维方式选择上分别对应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因此,在识别问题的环节上,思辨研究起的作用最大。
(2)限定研究目标。识别出问题以后,接下来应该针对该问题提出相应的研究目标,也即,提出预期获得的知识、信息或理解。由于一项研究只能针对有限的研究范围,因此,有必要在深入研究前对研究目标进行限定。通过限定研究目标,可以使研究范围不断缩小,直至“聚焦”到研究的主题。这也是从原先较宽泛的问题领域缩小研究问题的过程。研究目标限定得好,不仅有利于创新性研究假设的提出,以及相应的研究结果在此有限范围内得以验证,并形成最终的创新性成果;而且还有利于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空间和参照点,这正体现了该研究的价值所在。限定研究目标不仅受到研究者本人知识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埃思里奇(1998)所提到的一些规范主义因素的影响。在限定研究目标阶段,形象思维起的作用最大,从而,思辨研究起的作用也最大。
(3)提出假设。假设是对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做出的一种合理的、尝试性的并有待检验的命题。第3步骤应该根据限定的研究目标,提出待研究问题的研究假设,形成研究主题。从“识别问题”到“提出假设”实际上是一个“问题辨析”(Problem Formulation)的过程,它包含着“提出问题”和“给出问题的主观答案”两部分。在第3步骤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对问题的“主观答案”。从创造性研究的过程来看,“限定研究目标”是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参照点,而“提出假设”则使研究者的预期研究成果凸现出来。二者相结合,正能表明研究者的研究是否具有创造性以及创造性的程度如何。李怀祖(2003)指出,“假设的基础是前人已有的知识,而目的是扩充知识、发现新知识”。可见,假设的提出和随后对假设的论证,构成了管理研究途径的主线。李怀祖(2003)还提出了评判假设成立及其价值的3条标准:其一是假设应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其二是假设要尽可能清晰和具体地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必须是可以验证的。从中可以看到,在形成假设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现有理论为基础,对待研究问题给出创新性的主观解释(命题),需要形象思维,而对该解释的清晰表达,并能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变量上,则需要逻辑思维的支持。由此可见,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的作用在“提出假设”环节都极为重要。
(4)科学研究设计。科学研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论证研究假设。研究假设一般反映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为便于论证这种“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需要将所研究的各种概念转换成在现实世界中可观测到的变量,设计出可操作的数据观测方案。“科学研究设计”环节涉及变量设计、抽样以及数据观测和收集等方案的设计。该环节是论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涉及到论证结果的可靠性。该环节的各项工作,从“变量设计”一直到“数据观测和收集方案的设计”,相互衔接。就思维方式而言,逻辑思维在该环节起的作用最大,因此,科学研究在该环节起的作用也最大。
(5)资料收集、分析与评价。第5步骤的工作是实施上一步骤工作确定的方案。其中涉及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对论证假设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最终得到研究结果。研究结果应描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并与研究假设进行比较,应能从统计上表明“接受”还是“拒绝”研究假设。这部分工作实质上是通过资料收集和处理,对研究假设(命题)进行经验检验。它反映了研究假设(命题)对现实世界的解释程度。同时体现了论文的主要创新。在这一步骤中,常用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技术)是抽样调查、数据编码、分类、描述统计以及推断统计。从这一步骤要求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可以看到,在思维方式上,逻辑思维在这一步骤的支持作用更大,从而,科学研究在这一步骤的表现更为明显。
(6)解释结果,得出结论。管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组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研究的结果应该具有两方面的价值:其一是理论价值,它应该能够通过引申为某种结论,以弥补或充实现有理论的不足;其二是应用价值,由研究结果引申出来的结论应该能够指导管理实践。第6步骤的工作旨在通过对客观的研究结果在既定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中进行恰当地解释,最终引申出具有理论和实际价值的研究结论。同样的研究结果,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引申出不同的研究结论。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者,其具有的相关理论和实际经验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一般地,研究结论既包括对研究结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讨论,还包括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表达得好的研究结论,应该既能表明研究结果的理论与现实价值,又能凸现后续研究的方向。从研究结论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在思维方式上,形象思维在该阶段占主导,由此,主观思辨研究的作用更大。
3 结语
对管理研究过程的辨识是管理研究的基础。从管理研究的内涵来看,管理研究过程应该包括管理问题的产生、提出目标或目的、诊断问题并预期答案、计划和设计研究、产生研究结果,以及阐明结果并引出结论6个环节。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管理研究中的运用,主要强调研究途径要以管理研究过程为依据,具体应该包括识别问题、限定研究目标、提出假设、科学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和分析与评价、解释结果并得出结论6个步骤。
“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都是管理研究途径中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前者是指解决管理问题的具体手段或方式;后者是指解决管理问题的一般途径。二者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主导作用并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管理问题的研究也常常需要具有这两种能力的人分工协作。然而,其前提是遵循“问题导向”,也即,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研究环节上,应该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但就我国目前的管理研究现状而言,许多管理问题的研究并不遵循“问题导向”,存在对“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的滥用现象。这不利于管理知识的系统积累。究其原因,在于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论”缺乏明晰的区分,误把“科学研究”或“思辨研究”这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当作“研究方法论”来指导管理问题的研究。科学的管理研究应该以管理研究“方法论”作指导,遵循“问题导向”的研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