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的新动向让我们来听特别行政区办公室副主任刘晓华的报道._经济特区论文

经济特区的新动向让我们来听特别行政区办公室副主任刘晓华的报道._经济特区论文

经济特区新走向——本报开展“特区怎样特下去”的专栏讨论后,经济特区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且听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副主任柳孝华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特区论文,热点论文,国务院论文,副主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我国举办经济特区以来16年的历史,大概有过三次大讨论:第一次在80年代初,围绕“要不要办特区?”展开的,即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要不要借鉴国外经验,举办经济性特区作为突破口?特区引进外资,实行市场调节为主,会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在80年代中期,围绕“特区能不能办好?”展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特区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特区能不能发挥对内对外的辐射作用?第三次就是最近由《经济日报》开展的“特区怎样特下去”的讨论,主题是在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怎样发挥特区的特殊作用。

三次大讨论体现了经济特区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们的思想逐渐深化,对特区不断寄予新期望的认识过程。而每一次讨论都对经济特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评价特区要树立三个观念

当前开展的“特区怎样特下去”的讨论,其背景是:自去年以来,我国推出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目标的一系列宏观体制改革措施,这样就在客观上要求经济特区从创办时的“旧体制外”走入“新体制内”,原来实行的某些特殊政策就要淡化或者逐渐消除。于是就出现了“特区应不应该特”、“特区怎样特”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特殊产物——经济特区这一发展现象呢?正确的认识必须来源于对特区发展实践的正确评价和总结,因此我们认为要树立三个观念:

第一,要有历史的观念。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举办的经济特区,是在当时我国还处在与世隔绝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启动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体制及经济政策,以促使摆脱旧体制束缚,加快建设发展。实践证明,中央采取的这套政策措施非常成功。16年过去了,我国的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全国建立了全方位开放格局,开始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样就促使特区先行的以市场取向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普遍化,某些优惠政策需要根据新体制的方向加以调整,逐步走向规范的轨道。

实际上,16年来特区的某些优惠政策已经历了逐步调整过程,譬如,1985、1988年已先后两次调整了海关代征工商税的分成比例和取消此税的留成政策;1988年又调整了外汇留成政策等等。应该说这些政策调整不但规范和加强了与宏观政策的衔接,而且在总体上也有利于特区的长远发展。这些变化本身就是特区试验获得成功的结果。

第二,要有功能的观念。讨论“特区怎样特下去”,应该要弄清什么是特区的“特”。我们理解,中央决定举办经济特区,就是要发挥特区特殊的区位条件(毗邻港、澳、台地区)和人文优势(重要侨乡,海外联系广泛),作为引进外资的特殊渠道,进行一场主要利用国际要素,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发挥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简言之,特区的“特”有以功能为目标,以政策为手段,以特区人创业为载体的综合内容。如果仅仅把属于手段的特殊政策作为讨论焦点,就不容易把问题搞清楚。

特区的政策可简单分为三类:一类是特殊的体制政策,在当时的旧体制下,扩大特区的经济管理权限,率先进行以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投资环境建设,以适应外商投资需要;另一类是与国际市场衔接的外商投资政策,譬如,企业所得税率为15%、外商投资的资本货物免征关税(这条后来成为全国性政策)等,都是参照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做法制定的,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还有一类是国家对特区的扶持政策,在中央财政无力大量投资的情况下,通过实行财税留用政策来解决特区开发资金。制定这类政策原来就有期限,目前特区财力已具备自我滚动开发能力,取消这类政策,纳入全国统一的财税体制是顺理成章的。显然,特区的每一类政策都是为实现某一种功能目标服务,如果脱离功能目标,简单地把特区政策调整多少、保留与否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就难以理解中央实行特殊政策的目的。

第三,要有全局的观念。我国举办经济特区的一条重要方针就是“全国支持特区,特区为全国服务”。在特区设置的模式上,我们没有采取国外通行的经济性特区实行隔离的做法,就是考虑到特区与全国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的支持,就没有特区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城市和取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同样,特区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试验,又为全国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央举办特区不仅是为了改变边境几个小镇的落后面貌,也不仅是让特区“先富起来”,而是赋予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长期历史任务中一些需要探索试验的内容。江泽民总书记在去年视察经济特区时提出的“三不变”和“五点重要意见”,集中表达了中央精神。因此,在当前对特区作必要的政策和利益调整的同时,应该顾全其长远和全局的意义。

特区要发挥五大优势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办好特区,为全国改革开放事业发挥新的作用,仍然要一靠中央政策;二靠自身开拓。去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特区时,明确宣布,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什么是基本政策?我们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需要重新调整中央与特区的利益关系,对原先实行的财税政策应作改变以外,中央允许特区积极探索,先行试验的政策不变;鼓励特区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经济衔接的政策不变;支持特区功能建设,强化辐射作用的政策不变。调整政策为契机,彻底摆脱优惠政策型的发展模式,在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发挥自身优势来创造新业绩。

一要发挥毗邻国际市场优势。区位优势是一个地区发展经济最基础的条件。设立特区就是充分依据这一条件,发展特区又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当今在国际经济日益密切合作的情况下,区位优势对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显重要。特区要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条件,获取国际信息,抓住国际机遇,利用国际要素,开展国际合作来促进自身发展。

二要发挥率先发育的市场体制优势。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特区的新体制发育较早,市场体系相对健全,运行机制也成熟一些。观察特区发展轨迹,可以清楚看出,自1989年以来,经济成长依赖政策因素逐步递减,而依赖体制因素愈益递增。因此在全国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过程中,特区的体制优势十分明显,不能视而不见,并且要加快改革步伐加以完善和提高,实现与世界经济体制对接。通过体制的作用提高经济素质,这是增强竞争力的真谛所在。

三要发挥综合实力的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经济存量、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性特区(海南特区虽进展较快,但毕竟面积大,基础差,还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已基本完成启动积累,初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而且新型的企业、设施和城市决定了历史包袱少,可以轻装前进以促使经济更快发展。

四要发挥国际经贸联系渠道的优势。特区以吸收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导向,建立了一大批合作对象、经贸客户和联系渠道。这是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国内大多数城市及地区暂时还不具备的。特区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扩大对外经贸比重,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程度,同时积极为内地沟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发挥桥梁作用。

五要发挥“无形资产”的优势。特区在创造了可观的“有形资产”即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无形资产”成果,包括对外开放的观念、现代国际经济的知识、吸收利用国际要素的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和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本领等等。并且还培养造就了一批从事特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这是特区最为明显,也是最为根本的优势。继续培养和运用好这一优势,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成绩,为全国作出新的贡献。

特区要不要特?中央的方针是明确而肯定的。

特区怎样特?归根结底要靠特区新的探索和实践来回答。在当前全国并非只有特区作为开放窗口和改革试验场的情况下,特区更要立足发挥自身优势,增创新的特色,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才能在新时期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我们寄希望于特区完成这次更为艰巨的开拓工程,为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无愧的新贡献。

标签:;  ;  ;  ;  

经济特区的新动向让我们来听特别行政区办公室副主任刘晓华的报道.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