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与展望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世纪之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与展望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世纪之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回顾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经验,展望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作为直接实践问题提上了日程。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世界大战引发了1917年2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人民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4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2月革命后,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全世界诞生了一大批新的共产党,发展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促进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向全世界扩展的起点和基点。

1924年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的领导下,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创立了高度集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模式。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成功,构成对资本主义生存的直接威胁。德意法西斯曾企图联合英法共同用武力消灭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其自身的矛盾十分尖锐,导致资本主义大国的分裂,于1939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美与苏联和中国结盟,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二战胜利的最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从一国走向多国,走向世界。1945年以后,东欧相继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达到了高潮。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并不平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但中国、越南、古巴等5 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巨大冲击,坚持住社会主义阵地,而且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开放,其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最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与关注,因为它代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希望与前景。

二、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历史经验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1.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然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毕竟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薄弱,成为当时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所以,在列宁看来,“开始革命比较容易”,“而要把革命继续下去,把革命进行到底,却比欧洲各国困难”。由此出发,他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着重批判了不顾落后国情,离开生产力发展而空谈社会主义,并急于“过渡”的左倾错误思想,提出夺取政权后,“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无从谈起”。为此,他提出并实行过一些卓越的思想和政策。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探索出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行途径。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未竟事业。苏联当时面临的情况是:经过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创伤,国家经济状况更加落后;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苏联陷入资本主义包围、一国孤军奋战的逆境。在此严峻的形势下,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采取了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实行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加速推行农业集体化,在短期内把苏联经济搞上去,武装起来抵御外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策略。实践证明,这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谓斯大林模式,在巩固苏联、打败法西斯、支援世界革命等方面,确实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任何尊重历史的人所无法否定的。

但是,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和不重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重工业的片面发展严重抑制了轻工业和农业的正常发展,大量资金和人才集中于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致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和食品长期匮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采取粮食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等措施,使广大农民承担过重的“贡税”义务,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粮食和农产品产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反过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说,苏联经济没有搞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的这些精辟论断,是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2.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但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但是它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一个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指出,在改善和完成苏维埃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各种形式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做”,“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须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可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逐步完善和发展,而不能停滞和僵化。

改革究竟改什么?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谓体制就是具体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根本制度,也有具体制度。社会主义的根本发展,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体制,以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些都是好的,必须坚持。但是具体制度中确不适合或不健全的,必须通过改革进行调整和完善。调整和改革具体制度正是为了维护、巩固和完善根本制度。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绝不是借口改革,改掉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改革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因。

3.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

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与建设中不容回避的经济和政治问题,也是极容易犯片面性错误的敏感问题。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证明,在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左”与右的错误都发生过,但以“左”的错误为多,危害十分严重。

首先应当看到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交流与合作的一面。过去在“左”倾思想的支配下,我们曾经犯过对资本主义全盘否定的错误。其实,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资本主义发展300多年,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上的成就,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能一概加以否定排斥,而应继续利用其积极有用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服务。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他提出了“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的著名公式。这里,列宁创造性地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有用东西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我们应端正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态度,学会与它长期和平共处,善于学它之长,补己之短,以壮大社会主义。

其次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私有制与剥削,追求个人私利和超额利润。这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根本对立的。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威胁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因此,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国际资产阶级无时不在想方设法反对并消灭社会主义制度,以恢复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他们或使用武力威胁或采用和平演变,两手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我们强调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

4.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有坚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领导核心。

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就充分说明了这点。各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还表明,共产党执政后,要使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必须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获得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甚至腐败变质的危险。列宁曾指出,对于共产党来讲,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可见,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存死亡。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既面临机遇,又面对挑战,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我们一定要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汲取教训,从严治党,建立健全一套拒腐防变的制度,加强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密切党群关系,坚决清除党内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努力提高全党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其次,必须使党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列宁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毛泽东同志也讲过,培养几十名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革命事业有决定性意义。这些宝贵的指示,为国际共运的历史和现实所证实。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指导培育起来的,在第二国际中最有威信、最大的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就是由于在1895年恩格斯去世后没有培养出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强成熟的党的领袖来领导,而使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分子有机可乘,逐步从思想和组织上腐蚀了党,篡夺了党的领导权,从而导致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公开投降资产阶级政府,拥护帝国主义战争,最终彻底破产。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掌握了党的领导权。斯大林是名副其实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苏联人民的领袖。尽管他在领导工作中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犯过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但在他的坚强领导下,苏联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的入侵,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把苏联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可惜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的40多年中,苏联始终没有培养选拔出一位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成熟领袖。先有赫鲁晓夫,后有戈尔巴乔夫,结果把苏联葬送了。可以看出,党的领袖之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再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国际共运的历史早已证明,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各种反社会主义流派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占据指导地位,国际共运就不能发展。没有列宁坚决反对第二国际右倾机会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孟什维克的斗争,苏联就不可能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可是自赫鲁晓夫提出“三和”、“两全”的反列宁主义路线后,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就开始了“和平演变”。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决批判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在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局部处于低潮。但是,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整个国家生机勃勃,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成功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使他们更加信心百倍地坚持社会主义,并从各自的国情出发不断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决不会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消亡,它将在扬弃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以各种更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更符合时代精神,更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现形式存在和发展,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21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充分考虑到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发展变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开放性地确定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方位,不仅根据本国国情,而且根据世界的发展变化,实事求是地制定本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策略,创造出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新经验、新范例和新模式,在建设有本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可以断言,21世纪将是社会主义模式多样化的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表明了21世纪社会主义的这种发展趋势。

标签:;  ;  ;  ;  ;  ;  ;  ;  ;  ;  ;  ;  ;  ;  ;  

世纪之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与展望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