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更新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社区生活,实质上也是一种资源调配的过程,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的社会矛盾让城市更新变成一个动态性的过程,基于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式城市更新方法已经成为现阶段的热点,以深圳城中村南头古城为例,基于多元融合视角的城市修补方法通过资源修整的方式实现城市内部空间的优化、城市边界空间的开放从而实现旧城区与周边城市多元化的融合,从根本上提升城中村经济、社会、文化的活力,实现城中村复兴。
关键词:城市更新;多元融合;空间渗透;资源修整;城中村复兴
引言
随着各大城市的不断扩张与建设,我国的很多大城市发展的已经趋于成熟,城市规划逐步进入了存量规划的转型期,而城市更新则是城镇建设进入存量时期的必经阶段[[[1] 张政.城市更新的开发模式与实施策略研究[J].低碳世界,2018(11):187-188.]]。传统的城市更新往往采用“政府—开发商—规划专家”的规划模式,注重于对空间的改造而忽视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城中村作为我国特殊城乡二元体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催生的独特的城市形态,其本身具有居住环境恶劣、人群繁杂、管理受限等问题,加之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大部分城中村内部都有一定数量的历史保护建筑,使得城中村的更新改造更为复杂,传统的城市更新方法显然已不适用于城中村的改造。正是基于城中村本身的复杂性,本文将视角转向城中村人群的多元化这一特征,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并在空间上植入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空间需求;同时从边界入手,为城中村这一封闭社区提供开放基础,从而达到多元主体的平台的建立,实现多元融合,达到城中村复兴这一目的。
1.城市更新方法构建
1.1 资源修整
旧城资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历史性和延续性,对场地现状资源的调研和评估是对场地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空间资源、人群资源全面认知的过程,同时也为改造旧城提供科学的依据。资源修整的过程主要分为三步:资源评估、选取修补点、功能修复,资源修整的目的在于重现并激发资源的价值,以此来承载场地的文化,让人们重新拾起对场地的记忆和认同感,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旧城的吸引力。
1.1.1 资源评估
对场地进行资源评估可以促进对场地资源的深度认知和全面把握,也是后期顺利工作的前提[[[2]吴晓,陈薇,王承慧,童本勤,刘正平.历史文化资源评估的总体思路与案例借鉴[J].城市规划,2012,36(02):89-96. ]]。城中村内部资源丰富且复杂,多种资源交织混合,因此需要对城中村场地内的资源先进行调查并整合。梳理每部分资源的情况,并根据现状资源进行评估。根据不同资源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为资源进行归类分级并形成初步的策略。
1.1.2 选取修补点
选取修补点是承接前期调研和后期设计的重要中间枢纽,是如何将前期分析得出的结论和想法落实在方案中的重要步骤。针对各类资源的评估结果,在场地内各处选取修补点,每个修补点针对的资源重点有所不同,为的是能够让场地充分发挥其优势。
1.1.3 功能修复
选取修补点后针对具体场所的功能性质进行专门化的功能修复,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渐进实施;系统梳理、综合统筹的原则进行[[[3]拜荔州.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安康东关片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7.]]。场地特色价值的发扬应与当代需求相结合, 考虑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有选择地拆修建筑,减小对现状的影响,但又不盲目保留现状。各个修补点要相互联系考虑场地的整体性共同协作形成多层次、多系统的整体。
1.2 空间渗透
空间渗透即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穿越能力”,文章主要谈及外部空间的渗透及其具体措施及策略,旨在通过内部体系延续和边界空间打造等空间渗透的策略实施来开放出边界空间并与内部体系相互联系。
1.2.1 内部体系的延续
内部体系的延续包括建筑实体序列上的延续、外部空间体系的延续、内在动因上等方面的延续。在保证旧城内部体系结构不被过于破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更新规划、创新,进而达到延续的效果。
1.2.2 边界空间打造
边界空间的打造旨在对城市的边界空间进行设计使之更为丰富、开放、更好的与内部体系结合,从而营造更宜居的社区生活环境及更通透的旅游环境。这样由内而外、内外结合的理念能让空间变得更赋有序列性、逻辑性、通透性,再结合策略具体措施,最终达到边界空间开放的目的。
1.3 多元融合
在资源修整与空间渗透的基础上,达到内部空间优化的目的与边界空间开放的基本条件,在时间的维度上,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的组织,将内部打造的文化空间与商业空间以及社区公共空间激活,同时开放与延续边界空间,引导性地构建多元主体平台,联合多元组织协同管理,从而达到多元主体的有机融合,构建包容、开放、便捷的城中村。
1.3.1 多元主体平台构建
城中村是一个多元人群混杂的特殊城市空间,主要包括本地的房东、外地的打工租户以及一定数量的观光游客。多元主体平台的构建不是物质空间上的,也不是一定期限内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需要时间、需要积累的精神空间构建的过程。
1.3.2多元组织协同管理
城中村改造本身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组织的利益协调,相比于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管理模式,“上下协同”的管理模式更适合于这样一个多元人群混杂的城中村[[[4]佟保隆,杜宇飞,李宏伟.浅谈城市更新与功能提升[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11):81-82.]]。政府、居民、游客、企业等各方组织通过交互信息、协同管理的方式,切实关注到城中村本身的需求,使城中村改造不是再是一些不切实际的修建。
2.南头古城的更新实践
2.1 资源修整
2.1.1 南头古城前期资源评估
首先根据场地的特点,统计了历史建筑风貌、当地文化特色、街巷空间和多元人群四个方面的情况(表1)。并分别分析了每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价值特征,总结并分析了现存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
(1)历史建筑风貌
根据实际情况将历史建筑的风貌分为了三类:风貌较好、风貌一般和风貌较差。并且根据调研成果将每个历史建筑的分布情况绘制在场地平面中,可以看出场地的历史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风貌较好的占少数,大部分为风貌较差的建筑。并且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场地的中部及南部,北部历史建筑较少。
(2)街巷空间
通过对肌理的分析以及D/H的比对,发现场地内主街尺度适宜且空间相对开阔,在主街上的开放空间尺度较大但却只有少数居民使用;次街空间较为紧凑,而次街上的空间尺度较小不够开放,多是居民自发组织形成的;巷道的阔度最为狭窄,空间十分逼仄,且在巷道的空间尺度都非常狭小常被居民用自建的构筑物遮挡无法供外人使用。
2.1.2场地修补点的选取
根据资源的评估情况,针对社区生活、历史文化、公共空间、景观绿地、产业发展和交通组织选取场地中可以进行功能修复的点(图2)。
2.1.3对修补点进行功能修补
南头古城的历史建筑、工厂建筑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其原来的功能,而成为了或闲置或只是展示的建筑体块,功能太过单一,针对这一点进行功能的植入和优化,置换其原本被限制发展的功能,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1)历史建筑
现状中的历史建筑只有参观的作用,针对历史建筑对外开放这一主要目的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功能修复:扩散历史氛围、沉浸体验历史、展示历史事件、打造历史民宿。增加了商业活动、住宿、体验、展览和教育的功能。
(2)文化工厂
对于现状闲置的工厂建筑,得知其现在会承担一些文化活动,针对这一特性,结合周边的空地,加强其工厂的文化氛围,使得现状闲置空地资源在进行多元利用的同时能够特省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营造。
2.2 空间渗透
2.2.1内部体系延续
南头古城内部体系的延续主要体现在街巷肌理延续和景观渗透两个方面。根据南头古城的所保留下来的“六纵一横”的格局以及场地南北边界本身的公园绿地来完成对其内部体系的延续。
(1)街巷肌理的延续
首先,案例保留了原来的东门、南门、北口几个出入口,在此基础上打造开通了“五纵六横”的交通结构体系,打造出更好的服务于居民的生活服务路线,有机串联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社区服务等功能,为居民创造更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5] 张春阳,颜益辉.保护传统街巷空间特色,促进健康城市发展——以广州市西关为例[J].城市建筑,2018(09):20-22.]]。另外开辟了一条活力游览路线——云廊(图3),它穿梭于古城之中,是对古城内部狭窄公共空间的扩散。云廊连接各个游览节点,如南门广场公园、明清历史展览教育馆、古建休闲院落、社区中心广场及一些屋顶活动空间。
(2)景观渗透
考虑在城市空间及居民日常生活中周边环境质量和空间品质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景观绿化体系应有充分的渗透。案例打造了一条东西向的景观大道,既能起到交通功能上的联系作用又能在绿化景观上以此为轴向南北向扩散、渗透,如屋顶花园、口袋公园、胶囊广场等,同时在视觉渗透上做一些呼应、对景、通廊等处理[[[6] 薛小刚. 西安明城区空间形态维度之街区渗透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会让景观体系更丰富、更有层次感,最终打造更好的环境空间品质。
2.2.2边界空间打造
南头古城的边界空间主要涉及引导步行街、设计入口广场、预留停车空间等方面,目的是增加城市的通透性,丰富其空间形态。
(1)开辟步行街
步行街的打造一方面是能增加其场所的活力,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人流聚集,在另一方面也是对步行、骑行的健康、低碳生活方式的一种鼓励和引导。案例将原南头古城东部整条不通透的带形商业打开,开辟并引导一条开放的步行街,舒解城内的交通压力,并开放出边界空间以达到设计目的。
(2)设计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是人口重要的集散地,具有引导人流的出入、疏导交通、供人休憩娱乐等作用[[[7] 马莎.地域文化在景观创意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在任何场地的主要出入口都少不了有一个相对较大的开敞空间来作为集散场所。在古城的东城口、南部等地案例都设计了入口广场来实现对边界空间的开放。
2.3 多元融合
2.3.1南头古城多元主体平台构建
南头古城多元主体平台的构建基于对场地人群的分析以及各场地空间的修补与优化,在此基础上,针对南头古城的不同人群,为各空间赋予不同的功能活动,以完成南头古城多元主体平台的构建。
(1)居民
南头古城居民的日常活动主要集中在早上与傍晚,其活动体现为在公共活动空间的休憩、交流等形式。古城内部有很多未被发掘的小空间和很多居民用于堆砌杂物的自占空间以及屋顶空间,在这些空间中加入绿植和座椅,便可形成一个可供居民休闲与交流的空间,且具有很高的可达性与实用性。
(2)游客
南头古城作为深港双城之根,对游客来说具有很高的观光价值。其中游客的的活动空间主要集中于街区和相关的历史建筑,其活动形式主要体现为观光体验。根据前期的资源整合与空间渗透,为游客设计相应的观光路线、联合居民打造文化民宿,定期举办临时性展览活动、文化民俗活动。
(3)创客
南头古城的文化价值与其城中村空间的特殊性,对创客来说是一个天然的文化创作场地。目前的南头古城还少有创客,需要联合企业政府的活动组织以及商业宣传以吸引创客的入驻。创客的活动空间主要在街道的商业空间与历史建筑周边,其活动形式主要为创作、体验、商业等,创客们所打造的商业体验活动不仅能吸引游客与居民,还能促进各类人群间的交流。
2.3.2南头古城多元组织协同管理
南头古城东门处有一处关于南头古城内部的群众活动中心,可以以此作为联系上级政府和古城居民的纽带,并协助政府联系相关的企业团队提供商业活动及技术支持。对上,上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及联合各企业平台;对下,居民及社区自治组织将自身需求以及相应的建议反馈到上级组织。同时可以引入互联网,关注到南头古城本身,
切实为各级组织提供交流联平台,实现对南头古城的“上下协同”式管理。
3 结语
深圳南头古城的改造基于资源修整、空间渗透、多元融合的“城市更新”方法,首先对当地资源进行评估,从中选取修补点来进行其功能的修复来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然后运用空间渗透的方法延续城市内部体系、打造边界空间,强化各空间的联系并开放出城市边界空间,实现多元融合的空间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根据场地内部人群的多元性,在时间的维度上建立多元平台,同时协同多元组织管理,达到城中村复兴的目的。
通过理论分析和南头古城的案例实践可以看出,“城市修补”多元融合的方法在充分利用、优化其自身资源的前提下,以提升其经济、社会、文化活力,实现城中村复兴为目标,对保持古城人文特色和建设更好的社区生活都是一种有益的城市更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政.城市更新的开发模式与实施策略研究[J].低碳世界,2018(11):187-188.
[2]吴晓,陈薇,王承慧,童本勤,刘正平.历史文化资源评估的总体思路与案例借鉴[J].城市规划,2012,36(02):89-96.
[3]拜荔州.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安康东关片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7.
[4]佟保隆,杜宇飞,李宏伟.浅谈城市更新与功能提升[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11):81-82.
[5] 张春阳,颜益辉.保护传统街巷空间特色,促进健康城市发展——以广州市西关为例[J].城市建筑,2018(09):20-22.
[6] 薛小刚. 西安明城区空间形态维度之街区渗透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7] 马莎.地域文化在景观创意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论文作者:唐一丹 邱月 李正浩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空间论文; 城市论文; 古城论文; 资源论文; 场地论文; 城中村论文; 建筑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