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合作体制”的发展趋势_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合作体制”的发展趋势_经济论文

“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发展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趋势论文,经济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何谓“中华经济协作系统”

(一)“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提出

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形成“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设想符合时代的潮流。世界经济的未来态势,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世界经济国际化、区域化及国际性的结构调整,有利于资源在集团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竞争机制的增强和发展空间的拓宽;有利于“生产力群”的崛起,从而有利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自身优势,为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经济区域化有可能带来区域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困难,从而给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谋求参与区域性的经济合作,“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就是在这个国际背景下提出的,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起广泛关注。

(二)中华经济协作的模式选择

对于中华经济协作,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因而有着不同的提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经济共同体或叫经济整合,这一提法的内容是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取消限额,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第二类是自由贸易区,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鉴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之间的合作形式是“自由贸易区”,在这一区域内,取消贸易限额,对外仍各自维持其关税,至于台湾加入这一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要晚一些。第三类是经济协作系统,这是指参加该系统的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加强合作,相互给予优惠,促进生产、贸易、金融的相互渗透和信息与市场的沟通。为此,建立相应的促进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确立必要的制度和法规,并可考虑以民间联合的形式进行规划,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仍保持各自的经济体系,对系统外各地区有不同的关税。当然,这种模式会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及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而不断发展。本文作者持后一类看法。

(三)“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范围

关于“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范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指中国内地的广东、福建、广西、海南4省区和港、澳、台;一种是指中国内地的全部和港、澳、台;一种是指中国内地和港、澳、台,以及东南亚一些以华人为经济主体的国家;有的甚至提出包括欧美在内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经济界。

在诸多提法中,应选择“中华经济协作系统”这一提法。“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范围是指中国内地与港、澳、台。经济协作分步实现,实际上初期是中国内地的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与港、澳、台发展协作,这在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就已经开始并还在不断发展。我们应强调这一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二、“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分析

(一)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推动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经济集团的建立,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现象、新特点。在欧洲,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已作为欧洲联盟走上了新的历程。

在北美大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于1994年1月1日建立并生效。

世界正在出现区域化的普遍趋势,亚洲区域化或次区域合作问题也引起了关注。如关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讨论很活跃,但由于该地区对经济合作的概念和范围的意见尚有待统一,加上历史原因的影响,推动有相当的难度。与此同时,“东亚”和“环渤海经济区”以及“图门江开发区”却成为研讨热点。相比起来,中国内地南方与港、澳、台所形成的“中华经济协作系统”进展快,对亚太经济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二)市场和政策的双推动作用

“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第一阶段,包括中国内地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与港、澳、台地区,已取得进展并不断深入和扩大。强调市场驱动力量起了主要作用是对的,特别是从中国内地与台湾的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来看是如此。但政策的推动作用也是重要的,而且它还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当然,市场驱动对政策向适应市场方向发展也同样有促进作用。

1978年之后中国内地开始了改革开放,向世界打开大门,开始了从中央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内地与港、澳、台的合作发挥了作用。同时,这个合作也促进了港、澳、台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因此,“中华经济协作系统”促进了共同发展与繁荣。

台湾与香港创造了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业绩,是亚洲四条“小龙”中的两条,澳门亦将在90年代成为亚洲的新“小龙”。若干年来,港、澳、台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劳动力、适宜的经济发展政策以及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环境,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香港从1961~1978年,GNP平均达到9.1%的增长速度,往后十年较为平稳,但也达到7.4%,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澳门在过去的30年中,GNP增长速度达到年平均10%左右。台湾从1960~1973年GNP年平均增长率为9.76%,1980年之后仍有7%以上的增长。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诸如结构性问题,港、澳、台经济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地实行改革开放,用各种政策促进与港、澳、台的贸易并吸引投资,形成市场驱动的巨大力量。这个新的政策环境给港、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配合上内地与港、澳之间,总体上看是较为顺利的。台湾对其与内地的交往是有限制的,但即使在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台湾经过香港实际上和内地进行了间接贸易和投资。台湾企业界不顾台湾当局的阻挠,对内地的投资越来越多,项目越来越大。

(三)经济互补性

“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发展的动力来自其经济互补性,由于存在互补性,经济合作能创造共同利益。

1.港、澳、台劳动力都很短缺,工资成本上升。据统计,台湾非农业领域缺劳力32.2万人,约占总劳力的7%。劳力短缺导致工资大幅度上升。1986~1991年年均增长10.9%。中国内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从现在到本世纪末每年安排1500万人以上就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劳动力就业需要。此外,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还有约15%的隐性富余人员。

2.币值上升。主要是指台币,1985年39.85新台币换1美元,到1992年25.42新台币换1美元,即新台币在几年内升值60%以上。这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在中国内地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3.工业用地价格上升。这是港、澳、台都存在的现象,而中国内地土地价格要低得多,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

4.国际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内自由化程度提高,区间的竞争加剧,而区外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近年来,美国对港、澳、台贸易上优惠的减少就说明了这点。

5.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台湾和澳门也与国际资本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引进外资方面,港、澳、台发挥了作用,特别是港资一直占第一位,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资金也有很多是经香港进入中国内地的。1979~1992年内地吸引外资的协议额,香港占64%,台湾7.7%,美国7.0%,日本5.8%,有些台湾投资是以香港的名义间接进入中国内地的,故有部分包含在香港投资之内。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中国内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6.科学技术方面。港、澳、台对世界产业新技术情况了解,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内地很需要高新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引进。中国内地科学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多,有很多发明创造,内地和港、澳、台相结合,无论对引进技术的掌握,还是自创技术的产业化都是有利的,这对提高“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整体竞争能力有促进作用。

(四)“中华经济协作系统”是经济合作的形式

从十几年的实践来看,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都从协作中得到了益处。在促进发展和改善投资与贸易竞争力方面都有明显的成效,已经显示“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生命力。表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经济合作能够取得成功,实现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及劳动力的有效结合,它将邻近的发展水平或是经济体系特点不同的地区优势结合起来。由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投资者可在协作系统中享受到纵向的或横向的互补性,并可能降低风险。“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同属中华民族,语言相同,文化相通,特别是港、澳、台与华南地区相邻或相近,较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商业信任,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和运输成本。经济互补性有利于有关地区的结构调整或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整个系统来看,系统内外的贸易增长是很快的。

三、“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展望

(一)向有利于协作的方向发展

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潮流继续发展,这对我们是个挑战,又是促进协作发展的动力。从协作系统内部看,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对相关方面协作中有关制度建设、法规衔接以及投资环境改善等的推动会更有利。那时,台湾仍可继续利用港、澳原有的作用,同时与内地的直接交往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内地与港、澳、台的经济综合协作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二)协作水平提高并走向跨国化

中国内地对外开放,在80年代主要目标是提高贸易依存度,而进入90年代的主要目标是逐步走向参与国际分工,所以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是相当重要的。中国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与跨国公司的交往在扩大,而且已开始有了自己的跨国公司。以上海为例,在80年代只与世界前500家大的跨国公司中的30余家有交往。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已与前500家大的跨国公司中的近400家有交往。港、澳、台有与跨国公司交往的经验,而且也有跨国性的公司,这些公司与内地联合实行跨国合作是很好的时机,对参与或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有好处。

(三)协作向多层次发展

回顾前十多年港、澳、台与内地的经济协作,是从小型投资起步的,多为一般性技术和劳动密集产业。从投资主体看多是较小的企业,这是各种因素造成的,也是进入中国内地的一个过程。近年来港、澳、台向内地投资有结构性的变化,而且随着沿海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问题。港、台对内地的投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在上升,但从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角度看,仍然不够,今后在投资规模和技术档次上都要再提高。这就需要对内地市场需求做出预测,对中国中长期发展前景和所面临的问题做出预测,特别是有关产业的国内外情况的全面研究,象现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做的那样。如果港、澳、台与内地在合作中能做好这些工作,就会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广大的中小企业仍然有许多机会,因为其有很大的灵活性,市场适应能力强,而且产品品种在变化,技术含量在提高,前景也是好的。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中国内地地区发展不平衡,这有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市与前28年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地的人均绝对差距呈扩大的态势,东中部和东西部的相对差距为扩大趋势,而中、西部相对差距呈缩小趋势。由此可见,中国的地区发展问题,从大区域、大地带的角度看,是沿海与内地的发展差距问题。这与改革开放的渐进式的推动有关,中国地区发展战略的设想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这需要有个过程。今后港、澳、台与内地合作的地区会扩展和延伸,形成不同投资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特性的多层次特点。

(四)协作领域逐步拓宽

今后港、澳、台与内地经济合作的领域是逐步拓宽的态势。从内地来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业会有很大发展;随着信息重要性的提高,通信、电脑业会有很大发展。

在中国,电话、电脑和小汽车都面临着进入部分家庭的问题,这将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消费结构有很大改变,消费需求的满足、消费市场的开拓是很大的课题。例如纺织服装业,港、澳、台和内地能有效地联合,不仅能在“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内市场上有很高的占有率,而且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会大为增强。

农业及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出口创汇项目、高新技术项目、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等是内地提出的投资重点。港、澳、台如能在这方面的投资上有大作为,那会有很大影响,现在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能获得高于平均利率的收益率,这可通过投资项目以及配套措施得到。

“中华经济协作系统”中港、澳、台及内地的关系格局已逐步形成,今后相互关系会扩展,经济上的相互渗透会加强,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各自的作用不会相互取代。例如,香港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是在特定的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今后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五)协作系统要在克服困难中发展

“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尽管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合作,具备前述的许多有利条件,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外部的和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在协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困难,协作将在克服内外困难的过程中发展。

观念上的差异,在沟通过程中需要予以正视;法律体系的差异需在衔接中有妥善的处理;中国有关经济立法正在积极推进;渐近式改革过程中会有属于目标模式的政策与针对当前经济所采取的政策共存的情况,对此要分辨清楚,要有前瞻性;台湾对台商到内地投资和进行其他经济活动的限制依然存在,台湾与内地至今未能直接通讯和通航,克服这些不利影响要付出很大努力;港英当局在1997年前所做的违反中英联合声明的事情,企图对香港的平稳和繁荣过渡制造些障碍。相信这些因素经过努力都能克服,“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定会向前发展。

本文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跨世纪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由李伯溪执笔。

标签:;  ;  ;  ;  

“中国经济合作体制”的发展趋势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