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生之桥--论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课程资源论文

架起通往生活的桥梁——浅谈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品德论文,桥梁论文,课程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改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所以应立足学生生活,注重实效。

一、活用教材资源

说到开发课程资源,有些老师常常大动干戈地四处寻找,却将教材弃之不顾。其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已不再一味罗列道德故事,而增加了大量照片、图片、对话、旁白、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一个真正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应把这些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

1.活用教材中的图片

在一年级下册《我是家中的成员》(苏教版教材,下同)一课教材中。有四幅表现学生自理的图片:穿衣、洗袜子、收拾玩具、削笔。这些照片本可以充分为教学服务,可有的教师上课时,为了“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选择以班上学生的照片来替代。此举耗费人力、财力,弄不好反而令真实性大打折扣。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其简单处理为“看图说话”,而应该引导教室里的儿童与图中的儿童对话,使教学生动起来。我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有一个小姑娘叫园圆,她可懂事啦!你想认识她吗?

生:想。

师:我们翻开课本第4页,看看园圆会做哪些事?

生:穿衣、洗袜子、削笔……

师:这些事你会做吗?我们来对照一下,如果你也会做的话就在图旁的圆圈中打“√”。

(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老师巡视)

师:除了这些,你还会做哪些事?

生:擦桌子、洗碗、系鞋带……

师(微笑):好孩子,真懂事。

紧接着,我与学生进行了一段即兴表演。我叫一学生的小名:“贝贝,明天要上学了,快把铅笔拿来!”贝贝提着书包走过来,我说:“乖孩子,快坐好,妈妈帮你削。”孩子先是一愣,然后想了想,对我说:“妈妈,我自己削!”我连声夸道:“乖孩子,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做,妈妈真为你高兴!”表演完毕,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我紧跟着问:“掌声应送给谁?为什么?”……

在这里。没有教师的说教,没有道德的灌输,扮演女儿的学生却能有这样的表现。我认为教材中的图片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它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2.活用教材中的思想观点

教材中的观点通常以正文揭示,有时也以对白或旁白形式出现。这些观点往往通俗、简要而又耐人寻味,对学生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当重视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感悟这些观点。如执教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合作》一课,教师大多会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手工制作或体育竞赛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我校有位教师也曾执教过这一课,课中也组织了“三人四足比赛”活动。结果,甲组得了冠军,而丙组因为有同学摔倒而位居第四。我们来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采访甲组学生):你们为什么能得第一?

生:我们走得快。

生:我们在走之前商量了一会儿,决定让晓晓站在中间,她喊一。我们就出单脚,她喊二,我们就出绑着的脚。

生:兰兰容易忘记,晓晓还要负责提醒她。

师(微笑点头):你们合作得真好。

看来,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颇丰,不料访谈就此结束,令我顿感遗憾。如果老师能追问一句“你们得了冠军,心里高兴吗”,让学生知道“合作,给我们带来了愉悦的体验;合作,能为集体赢得荣誉”,再让丙组同学说说“失败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使学生明白“合作,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台作,产生超过个人的力量”等,这样,教学活动就能与教材中的观点呼应,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意义、合作的喜悦。

教材资源是丰富的,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遗弃”,而要有舍有取,合理利用。

二、善用生活资源

1.关注学生生活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如执教三年级上册《我想要 我能要》一课,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表格,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思想:

本星期我想购买的物品

附图

课堂交流时,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了几位学生完成的表格,用实物投影出示,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要的物品中哪些已经买了?如果全都买下,会花多少钱?你所买的东西花了多少钱,占全家每月收入的多少?结果发现,有位同学的购物计划竟然超过了600元,占全家月收入的70%。这可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而其购物清单中有一部分是目前根本不需要的,如自行车、名牌运动衣等。紧接着,教师引导大家探究:是不是“我想要”的东西都能要呢?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终于澄清了认识。

课程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问题的解决也回归学生生活,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了现实的问题,有助于其道德品质的发展。

2.整合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如运动会、歌咏会、黑板报比赛、朗读比赛,等等,其中蕴涵着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做个有心人。比如随时拿起相机,把活动场面拍摄下来,或让学生用日记记录等,以备教学所需。如某教师执教《小学生活开始啦》一课时,展示了一幅幅校园生活的真实照片,深深吸引着学生:“哇,真漂亮!”“这么有趣的活动!”“我也去野炊!”这些照片唤起了刚入校学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由此,学生获得的感受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三、巧用生成资源

品德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让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是不可预设的,老师要有高超的驾驭技巧,才能将其点石成金,反之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1.及时捕捉

如执教《我们的合作》一课,教师请学生说说“哪些活动需要合作才能成功”,有的学生说道:“学校七月份要进行篮球比赛,我们只有努力合作,才能取得胜利。”这一生成性话题比教师课前准备的录像更有说服力,于是,教师及时追问:“你们准备怎样合作?”篮球运动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说起来。因为事关班级荣誉,其他学生也纷纷献计献策,课堂气氛活跃。这一动态的、鲜活的话题,学生感兴趣、有经验,体验也就更深刻。因此,关于合作的重要性、怎样合作等问题便迎刃而解,无需赘言。

2.灵活利用

对于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除要及时捕捉外,还要灵活利用。如上一个课例中,讲到篮球比赛,有的学生可能会马上想到毽球赛。如果老师也让学生讨论一下毽球赛怎样合作,就会多此一举。但如果学生提出有些事不需要合作,如50米短跑比赛,老师便可抓住这一“不和谐音”,让学生进行探究,认识到这些事也需要合作,只不过合作形式不同。如,50米短跑比赛时,其他人可以为运动员加油鼓劲,做好服务工作,使运动员跑出好的成绩。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提高实效。

标签:;  

构建人生之桥--论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课程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