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反映论”与古希腊“摹仿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映论论文,古希腊论文,列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3)02-0054-06
一
对列宁反映论的分析,必须围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进行。 因为在这两部著作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被放在哲学认识论的框架中予以展开,在承 认物质基础产生意识这个大前提下,列宁试图从微观角度,具体解决意识“以何种方式 ”、“怎样产生”等问题。
在笔者看来,列宁意欲用反映论衔接意识形态论,初衷非常好,但无形中却产生了正 、负两种结果:正的方面是,反映论有可能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论进行补充和延续 ,负的方面则是,可能将博大精深的意识形态论仅仅局限于哲学认识论之中。
从来源看,反映论与其说是从马克思,还不如说是从恩格斯接续的。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一章第一节,列宁直言不讳地指出:
马克思的著名的合作者、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唯物主义者恩格斯就经常毫无例外地 在自己的著作中谈到物及其在思想上的模写或反映(Gedanken-Abbilder),不言而喻, 这些思想上的模写无非是由感觉产生的。[1](P35)
翻开《反杜林论》第一节,我们就可以读到:‘……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 或者翻开哲学编第一节,那里写道:‘思维从什么地方获得这些原则<指一切认识的原 则>呢?从自身吗?不……思维永远不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存在的 形式……[1](P35)
读一读《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其中恩格斯谈到物及其在人脑中 ,在我们的意识、思维中的模写等等。恩格斯并没有说感觉或表象是物的‘符号’,因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在这里应该用‘映象’、画像或反映来代替‘符号’。[1](P36)
列宁开宗明义,说明自己的反映论是从恩格斯开始“接着说”的,说明所谓“反映” 就是“模写”,其结果则是“映象”、“画像”,而不是其他,尤其不是“符号”。
何谓反映?列宁说:
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 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 存在的。[1](P65)
列宁强调,事物、世界、环境等物质性存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思维的存在只是第 二性的,后者作为一种被反映出来的“映象”,是由前者所决定的。
意识、思维与物质是怎么联系起来呢?列宁说:
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感觉依赖于大脑、神经、眼网膜等等,即依 赖于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感觉,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 、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 思和恩格斯的观点。[1](P50)
这里出现了“物质”和“按一定(或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两个概念。前者显指现实 社会的物质性存在如事物、世界、环境等,后者则指产生感觉的物质基础如大脑、神经 、眼网膜等器官。列宁认为,感觉、思想、意识等依赖于大脑、神经、眼网膜等物质基 础的存在而存在,又是后者的产物,并强调它是马、恩的观点。
列宁又说:
感觉的确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这种转化 每个人都能看到千百万次,而且的确到处都可以看得到。[1](P46)
这样,“感觉”事实上充当了“意识”和“外部世界”的“中介”。
综上,列宁的反映论也许可以被画成如下一个简图:
如果这个简图正确体现了列宁的原意,那么,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出现 的列宁反映论雏形,便主要讲的是意识如何经由感觉器官被物质所产生的过程,基本上 没有涉及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
但我们不能由此说列宁的反映论仅是一个单向过程,因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 义》是一部论战性著作,其矛头所向,直指巴扎罗夫、波格丹诺夫和卢那察尔斯基所代 表的马赫、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要解决的问题是:意识的基础是什么?它以何 种方式、怎样产生?
而完整的列宁反映论,应参考《哲学笔记》予以勾勒。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讲过这样几段话:
认识向客体的运动从来只能是辩证地进行的:为了更准确的前进而后退——为了更好 地跃进(认识?)而后退。相合线和相离线:彼此相接触的圆圈。交错点 = 人的和人类历 史的实践。[2](P310)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2](P228)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2](P229)
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他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2](P235)
这是列宁对反映论的辩证(非单向)过程所做的形象又深刻的补充。
它们包括两层意思:
其一,意识不仅仅是单向被产生的,而是一种辩证运动,即有可能回到现实、并反作 用于现实的运动。“后退”,指认识,亦即,理性认识与现实在一定意义上的分离,与 实践或感性认识比较起来,好像是某种后退。这个暂时离开现实、离开实践的过程,就 是“相离线”。后退是为了更好地跃进,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这就有一个从 认识回到实践、现实的过程,这就是“相合线”。相离线与相合线以实践为“交错点” ,形成彼此相交的圆圈,圆圈连着圆圈,认识便向前进展,波浪式的辩证运动由此呈现 出来。[3](P106)
其二,意识不仅仅被物质世界所决定,不仅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还可以能动地改变 它。在辩证运动中逐渐变得深刻起来的意识,可以使主体更透彻地了解物质世界并发现 其间奥秘,因而更有目的性地改变它。
由上可见,列宁的反映论在自己的逻辑构架内很好地回答了意识是以“反映”为方式 、经过物质的眼网膜、神经、大脑而产生,再对物质世界发生反作用的问题。
二
如果同意列宁的反映论是辩证的,就不能将它视为简单的“直观反映论”。但实事求 是地说,列宁的反映论又确实与“镜像反映”有关。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转述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我们能不能在 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时,下面书页空白处有这么一个 注释,说:
弗·恩格斯《路·费尔巴哈》第4版第15页。1905年日内瓦俄译本第12-13页。维·切 尔诺夫先生把Spiegelbild译作“镜中的反映”,责怪普列汉诺夫“十分无力地”表达 恩格斯的理论,因为在他的俄译本里只是译“反映”,而不是译“镜中的反映”。这是 吹毛求疵。Spiegelbild这个词在德文里也只是当作Abbild(反映、模写、映象)来使用 的。[1](P97)
这个注释非常重要,它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恩格斯使用的Spiegelbild(反映、模 写、映象)与“镜中的反映”有联系,甚至在有些人看来,它们是相通的。
检视中文马、恩著作,“反映”这个词,早年马克思只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使用过一次,即“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4](P37)恩格斯《反杜林 论》(1878)则这样说:“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5](P62)在《致布洛赫》(1 890)又说:“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6](P477 )
由于恩格斯晚年许多书信(如《致布洛赫》等)在列宁写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时还没有发表,更没有译为俄文,所以列宁关于“反映”的概念主要是从《反杜林论 》中借来的。这样,我们就有必要从列宁“接着说”的那个地方“往上追”,看看恩格 斯是如何使用“反映”的?如此才能透彻地理解列宁反映论的底蕴。(注:顺便说一句, 马、恩所使用的“反映”是否同一个德文词?如果不同,区别在哪里?如果相同,从词源 学角度,其词根可追溯到哪里?我们翻译时又是从哪个词译来的?是德文,还是英文?若 是德文,它对应的是哪个词?若是英文,对应的又是哪个词?列宁的“反映”对应于哪个 德文词或英文词?原意是什么?历史渊源如何?在搞清这些问题之前,千万不能鲁莽下结 论说:“反映论”≌(全等于)“意识形态论”。)
“反映”一词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引论”第一节为反对形而上学、阐述唯物主 义辩证法理论时提出来的。他说:“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 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这里 所谓“联系”、“连结”、“运动”、“产生”、“消失”等概念,都来源于非常古老 的希腊哲学,主要是亚里斯多德和赫拉克利特。
事实上,《反杜林论》的理论出发点(即把世界看作是物质的、运动的),就在亚里斯 多德和赫拉克利特那里。
关于亚里斯多德,恩格斯说:
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他们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斯多德就已经 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5](P59)
关于赫拉克利特,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 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 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个原始的、素朴的 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 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产生和 消失。[5](P60)
亚里斯多德和赫拉克利特都是唯物论者,也都是辩证法论者。
恩格斯的意思是,如果要考察自然界、人类社会或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即模写、 映象、概念等)的真实性,就不能把它们视为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对象,而应 该把它们看作随时随地都处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中的东西。首先,自然界、人类 社会是运动、变化的;其次,头脑中的映象、概念也是运动、变化的。“一切都在流动 ”。这就是说,我们的反映对象是流动的,我们的反映结果是流动的,事实上,我们的 反映过程也是流动的。因此,不但承认物质、承认物质在运动,同时也承认,物质世界 反映在头脑中的映象、概念等也在运动、变化,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更进一步,只有 承认反映的暂时性、不准确性,才是恩格斯说的更高级的反映论者。
对此,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也颖悟到了,他一方面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P128)
另一方面,又说:
反映可能是对被反映者的近似正确的复写,可是如果说它们是等同的,那就荒谬了。[ 1](P330)
经由恩格斯这个通道,列宁的反映论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联系 起来了,这也是列宁在晚年深入钻研亚里斯多德和赫拉克利特的根本原因。从现有资料 看,在8本《哲学笔记》中,列宁除对黑格尔精心研究外,在第6本,便借助于拉萨尔的 著作,延伸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而在第8本,则直接研读了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 学》。
因此,列宁的反映论是从恩格斯起步,逐渐向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靠拢、再向古希 腊亚里斯多德和赫拉克利特的延伸。
从美学和艺术理论上看,黑格尔的“理念显现说”是一种广义的摹仿说,它来源于柏 拉图(亚里斯多德的老师),而赫拉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也都持“摹仿说”。由此,不管 是理解恩格斯提出的“反映”概念,还是理解列宁的“反映论”,似乎都必须与古希腊 的“摹仿说”结合起来。
三
“反映”,在英文中,为reflection或mirror,这两个词都是从心理学进入哲学的概 念。 前者指一个事物的反弹、回溯或返回,是动物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刺激的机能 ,它表现为动物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区分其性质并给以一定方式的回应。后者指镜像反 射,即用镜子来映照物体,mirror就是“镜子”,所以经常和其他词或短语搭配,构成 “镜像自我”mirror self、“镜写”mirror writing、“镜像测验”mirror drawing test等。(注:这里,笔者根据个人理解并综合参考了[美]S·雷伯《心理学词典》(上 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06页,第708-709页)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第264-265页)。)
因此,“反映”的本来意义的确与“镜中的映象”相关。诚如列宁所说,反映就是“ 模写(或复写)”、“摄影”或“映象”。(注:“反映”经列宁多次阐述并赋予深刻的 认识论价值后,具有了思考一个事物,尤其是带有沉思先前的经历或事件及其意义的意 味,更进一步,便也有了人脑以感觉、知觉、思维等形式概括现实,由直接感知到的事 物的外表现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意思。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反映”毕 竟与来自于政治经济学社会生产论的“生产”、“产生”等概念不同,它更多地与心理 学和哲学认识论相关。)
在西方心理学、哲学史上,映象、模写的原始意义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
摹仿,英文为Imitation或Copy,这两个词带有很强的心理学色彩。前者强调模拟,指 个体感知别的动物或人的动作,并用物质的或观念的形式从事仿真。后者强调复制,即 把对象不走样地再现出来。经拉丁文Imitary的中介,摹仿可以被追踪到希腊文Mimesis ,此词有摹仿、仿造、映像、代表等义项。
希腊文Mimesis便是英文Imitation和Copy的始祖,其中摹仿、仿造等两个义项突出了 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映像(Idea,明显来自柏拉图)、代表(Representation)似有不同 。例如,树映在水中,水中之树固可代表树,或水中之树是树的摹仿,然而,水能不能 叫做主体呢?换一个问法,出生15周的婴儿看见大人呶嘴而呶嘴,叫做摹仿无碍,因为 这个动作包含着婴儿的主动性,但一个无生命的东西映照另一事物,应否称作摹仿呢?
这个疑问在柏拉图那里并不存在,因为对他来说,这两种摹仿是统一的。用一面镜子( 无生命的)映照出事物的形态,是摹仿,木匠(有生命的)仿造出另一张床,诗人(有生命 的)摹仿现实社会写出文艺作品,也是摹仿。
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是摹仿说的首倡者,大谬。[7]
最早提出摹仿说的,不是他们,正是恩格斯《反杜林论》所推崇的赫拉克利特(Herakl eitos,约前540-前480)。赫拉克利特说:
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 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摹仿自然。”[8](P19)
这是一种将艺术摹仿论套在宇宙构成论的框架里进行阐述的理论。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自然事物是圆融了各种元素,如地[土]、风[气]、水、火等,造 成的,艺术也一样,是混合白、黑、黄、红(绘画),或高、低、长、短(音乐),造成的 。亦即,从“构成”角度说,艺术摹仿了自然。必须注意,在赫拉克利特这里,自然并 不是最终的范型、大法。艺术摹仿自然,自然从哪里来?赫拉克利特说:“万物都根据 逻各斯产生”。其意为,自然中的各种元素只是质料,上面还有一个范型、大法——逻 各斯——在约束着。因此,艺术虽摹仿万物,但万物摹仿的是逻各斯。
对摹仿说起转捩作用的是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这主要是因为他 提出了摹仿的主体问题。德谟克利特说:
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 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8](P112)
“摹仿”被不动声色地偷换为“学习”。
这一偷换潜藏着德谟克利特理论的全部奥秘。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构成事物的最小微粒,在旋转时 相互碰撞,或因结合而形成物,或因脱落而使物消失。与此相表里的是感觉论。德谟克 利特认为,感觉无非两种性质:流射或约定。依流射说,感觉是事物影像流射给人的印 象。影像是原子构成的事物轮廓,印象则是构成事物的原子在感官压下的印记。约定又 叫意见,即人的主观感受。依约定说,感觉“不是按照真理,而是按照意见显现的”。 [9](P168)事物的真理是,只有原子和虚空,而甜、苦、冷、热、颜色等则是约定的。 这等于说,影像是原子构成的事物真相,但它进入感官成为印象,就不可避免被“意见 ”所改变。因此,印象虽从影像来,却不是事物真相,而是次一级的影子。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沿德谟克利特的道路前行,以“认识你自己”为座 右铭,继续追问摹仿对于主体来说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他说,如果心灵中没有一些与 宇宙本原相符合的原则,那么,外部世界何以被知觉,摹仿何以进行?[27](注:康德“ 先天综合判断”之说,强调在认识世界之前先追究主体的认识能力,便得自苏格拉底真 传。)苏格拉底把心灵看作摹仿的中介,主张用心灵的先在原则规范外部世界,并通过 阐明“德性就是知识”初步解决了心灵的内在原则是什么,如何发现等问题,又把“人 是万物的尺度”正确地解释为“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这样,苏格拉底就把 德谟克利特的感觉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为弟子柏拉图和弟子的弟子亚里斯多德的摹仿 论奠定了基础。
“三一式结构理论”的提出,使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成为摹仿说的集大成者 。
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是最真实的,物质世界摹仿理式世界,是次一级的影子,艺术 世界再摹仿物质世界,是更次一级的影子,所以,艺术是第三重摹仿(摹仿的摹仿)、第 三重影子(影子的影子)。由于柏拉图把最高的真实规定在理式世界,所以物质世界、艺 术世界对于理式世界的摹仿实质上便成为一种向“真”的追求。
恩格斯《反杜林论》所推崇的第二位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 2),便是摹仿说的定型者。
亚里斯多德的贡献有四:第一,取消了理式世界,而把物质世界作为本原,摹仿只剩 下艺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再现;第二,更注重摹仿的心理学内涵,不管摹仿之“本能 ”还是“快感”,一概被视为心理行为;第三,摹本(艺术品)的价值可以比原本更高, 所以摹仿的三种方式(按事物本来面目,按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按事物应当是的样 子)中,第三种最佳;第四,摹仿中的快感不是罪恶。
在柏拉图那里,真是摹仿的最高境界,在亚里斯多德这里,真仍是摹仿的极致。摹本 的价值不在自身,而在于逼近或体现真理的程度如何。区别仅在于,亚里斯多德用艺术 概括之真代替了理式之真,把普遍性赋予了人的理性。
从如上对摹仿说及其发展的追溯可以发现,所谓“摹仿”不是其他意思,就是对世界( 理式世界或物质世界)、或对某种事物的再现、模写、摄影,其结果便是映象、影像等 。恩格斯《反杜林论》首次使用的“反映”(即“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按照列 宁的阐述,也是复写、模写、摄影、映象等。
这说明,反映论来源于摹仿说,或者说,是摹仿说由宇宙论向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变相 。
列宁的反映论强调了主体在反映过程的能动作用,没错!但这一作用并非列宁首创,它 至少在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中一直受到重视。尤其是亚里斯多德,认为摹本 的价值可以比原本更高,又把摹仿中由于主体认识作用的参与而可能发生的“变形”( 即“按照事物应当是的样子”)视为摹仿的极致,进而把观念的普遍性从理式转移出来 ,而赋予人的理性,都是注重主体能动性的范例。
这些理论启发过康德、黑格尔,同样也启发了恩格斯、列宁。(注:恩格斯、列宁不是 突然间从石头缝中迸出来的,同样是人生父母养的,因而同样接受着自古以来人类各种 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的熏陶,并从中吸取精华,以提炼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理论探讨 中,把领袖及其思想观念加以神化是极其不严肃、不负责任的,其危害在于逃避理性分 析,使自己奴化。)
相对于古希腊摹仿论来说,恩格斯、列宁的反映论的最大贡献也许是:为人类意识的 产生找到了真正的物质基础,即社会存在。
这一点,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倒是一直懵懂,没有说出。
收稿日期:200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