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业标准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业论文,基本思路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确立初中语文学业标准,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初中语文”和“学业标准”。“初中语文”,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学。“学业标准”,指的是学生应当达到的语文水平。初中语文学业标准应该明确初中学生在接受了一个阶段的语文教育后应当达到的语文水平。这既不同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ISA主要测评在即将完成义务教育时,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全面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1];也不同于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NAEP虽是测试在校学生的学业水平,但一般仅限于四、八、十二年级,而且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学业成就趋势来衡量全国教育目标达成与否,并向美国公众报告学生的教育状况”[2]。文中提到的“初中语文学业标准”,以初中三个年级的语文教学为对象,分别确立了七至九年级不同阶段学生应分别达到的语文水平。确立初中语文学业标准,是为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服务的,即为了让教师能够把握不同年级的目标要求,使自己的“教”更具有针对性;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使自己的“学”更具有目的性;同时也是为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评价提供较为可信、有效的依据。 一、制定语文学业标准的课程基础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确立基于课程的“语文学业标准”,不能离开这些“要素”,而这些要素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统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因此,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作为确立语文学业标准的基础是不言而喻的。 (一)依据《课程标准》 依据《课程标准》指的是依据它确定的“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指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即“综合性学习”要与其他课程进行沟通”[3],做到“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4]。《课程标准》不但确定了语文的五个学习领域,而且对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做了逐条的规定。初中语文学业标准的制定,必须对这五个学习领域有所覆盖,并落实在每一个学习领域的每一条内容要求上。 (二)依据语文教材 依据语文教材,是指语文学业标准的制定要考虑教材确定的学习内容及其学科框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例,其包括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这套教材的阅读部分以文体阅读为主体,写作部分以记叙文写作为主体,口语交际部分以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为主体,综合性学习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确立初中语文学业标准,要以教材为基础,一是为了落实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为了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 二、确立学业标准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学业标准既是学生应当达到的语文水平,也是教学目标必须达成的一种表现。因此,关于教学目标的相关理论可以用来支持学业标准的确立;一些教育相对发达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学业标准以及国内学者对学业标准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借鉴。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以“认知过程维度”和“知识维度”为基本框架体系。其中,“认知过程维度”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层级;“知识维度”包括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一个目标的陈述中包含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通常描述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通常描述我们期望学生将要习得或建构的知识”[5]。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告诉我们,教育目标应当包含的基本内容和分类等级,以及对目标进行表述的基本要求,这对于初中语文学业标准的内容确立、等级划分和对内容标准的表述均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的《课程标准》和现行的语文教材,都缺少这样明确的目标分类。 (二)SOLO分类理论 SOLO(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认为,“在思维过程中,知识与过程技能是紧紧地融合在一起的,不存在离开过程技能的知识学习,也不存在离开知识内容的过程技能”[6]。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比较贴近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主要不是以概念和知识系统作为学科的主体,而是以语文能力作为学科基础,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7]。因而,初中语文必然会有自身的学习内容,且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必须借助这些学习内容才能够完成。SOLO分类理论将学生的认知发展分为五个层次,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这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更适合以综合和实践为特征的初中语文教学。可见,SOLO分类理论为初中语文学业标准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国内关于语文能力的研究 在我国,最早开展语文阅读能力研究并具有一定影响的是莫雷教授。他在《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研究》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以“活动—因素分析法”作为研究能力的基本方法,并根据这个方法系统地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进而揭示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组成因素。他认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应当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组织连贯能力”“模式辨别能力”“筛选贮存能力”“阅读概括能力”“评价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迁移能力”八个要素。莫雷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但可以直接运用于“阅读”学业标准的确立,而且为如何通过界定“基本要素”以确定初中语文其他学习领域的学习标准提供了思路。 (四)现有可供借鉴的“标准体系” 目前,一些比较成熟且有影响的“标准体系”均对教学或评价目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等级划分。例如,美国的NAEP将八年级阅读评价分为三个等级标准(详见表1)。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检测指标体系”研制课题组编制了国家层面的“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质量检测指标体系”(详见表2)。该体系还对学生语文成绩等级水平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详见下页表3)。 这些比较成熟并具有一定影响的“标准体系”,为确立初中语文学业标准提供了现实的参考依据。例如,美国的NAEP将八年级阅读分为“文学性文章”和“知识性文章”,这就为我们按照不同的“文体”分别制定阅读领域的学业标准提供了参照。北京师范大学的“质量检测指标体系”,则为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落实初中语文学习目标和内容提供了借鉴。 三、语文学业标准框架的基本建构 (一)五个领域 初中语文学业标准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包括了“内容分类”“内容标准细目”“学业水平层级”。划分为五个“领域”,是为了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保持一致。初中语文学业标准中的“内容分类”,根据的是《课程标准》对每一个领域的分项要求,并借鉴了相关“标准体系”的内容分类方法。其中,“识字与写字”领域,分为“识字”与“写字”两类;“阅读”领域,分为“整体感知”“获取信息”“形成解释”“欣赏评价”“实际运用”五类;“写作”领域,分为“立意”“选材”“结构”“表达”四类;“口语交际”领域,分为“倾听”“表达”两类;“综合性学习”领域,分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成果”三类。此外,初中语文学业标准还单列了“积累”一项内容,分为“常用词语、名言、佳句”“优秀诗文”“语文知识”“经典名著”四类。 上述内容结构,基本上覆盖了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五个领域的内容分类,都是从语文能力的角度划分的。而确定每个领域的相关能力,依据的又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以阅读领域为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这是“整体感知”能力;“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即是获取信息能力;“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即是形成解释能力;“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即是欣赏评价能力;“注重运用”,指的是实际运用能力。 (二)“内容标准细目”的确定 1.确定“内容标准细目”应考虑的三个因素 第一,要将“内容分类”中的每一项内容,按照七、八、九三个年级进行划分,每个年级又要按照“合格”“良好”“优秀”三个等级进行划分。这样,一项内容就要分出九个档次。 第二,要明确三个年级和每个年级的三个等级各自的划分标准。例如,对写作“内容分类”中的“结构”一项,是从“组织文章”的角度做年级划分的:七年级侧重结构安排,八年级侧重结构变化,九年级侧重结构处理。而七年级“结构”的三个等级,又是按照结构的复杂程度来划分的:“合格”等级要求“结构清晰”;“良好”等级要求“层次严谨”;“优秀等级”要求“形成照应”。 第三,要确定每一项内容以及每项内容中各个等级所使用的最为关键的行为动词。以“口语交际”中的“表达”一项为例,七、八、九三个年级共同的关键性行为动词是“表述”。其中,七年级“合格”等级的行为动词是“讲述”,“良好”等级的行为动词是“复述”,“优秀”等级的行为动词是“转述”;八年级“合格”等级的行为动词是“讲话”,“良好”等级的行为动词是“对话”,“优秀”等级的行为动词是“演讲”;九年级“合格”等级的行为动词是“阐明”,“良好”等级的行为动词是“阐述”,“优秀”等级的行为动词是“阐发”。 其实,上述三个因素都紧紧地围绕着等级的划分,假如有一个因素顾及不周,就可能影响整个等级的划分。三个因素中,又以确定不同等级的行为动词最为不易。其难点,一是语文的内容领域比较多,而每一个领域之间又相对自成一体,因此,我们需要分别找出最能反映相关领域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二是每一项内容都是三个年级,九个等级,研究者需要分别找出最能反映相关等级标准的行为动词。解决第一个难点的办法,就是分门别类,并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中去寻找共同交集的行为动词。以口语交际领域中的“表述”为例,《课程标准》中关于“表述”的要求有:“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讲述见闻”“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这些要求涉及多个行为动词,且可以形成交集的行为动词均可以认定为“表述”。解决难点二的办法,就是寻找语意相近但又有区分意义的动词。 2.采用SOLO分类理论,对每一项内容的每一个等级进行确定 初中语文学业标准采用了SOLO分类理论,对每一项内容的每一个等级进行确定,即将“知识与过程技能融合在一起”。以阅读领域中的“整体感知”一项为例,七年级的“合格”标准是“阅读一般记叙文,能够把握文章主体,概括主要内容,大体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良好”的标准是“阅读一般记叙文,能够把握文章层次,概括事件的主要过程,大致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主旨”;“优秀”的标准是“阅读一般记叙文,能够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初步感受文章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其中,“把握”“概括”“理解”“感受”等要求,侧重的是过程技能,而“情感”“层次”“事件过程”“行文线索”等,则侧重文章知识。将知识与过程技能融合在一起,既贴近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又可以使相应的学业标准一步到位。 3.“内容标准细目”的确定应结合不同年级的语文学习内容 “内容标准细目”的选择必须结合学生不同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内容。以阅读领域中的“欣赏评价”一项为例,七年级主要针对记叙文;八年级主要针对一般文学作品和说明性文章;九年级主要针对文学作品和议论性文章。“内容标准细目”契合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具体内容,既解决了学业标准与实际教学相统一的问题,也解决了不同年级和等级划分的标准问题。 四、确立语文学业标准中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 在研究初中语文学业标准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依赖研究者进一步去解决。 第一,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以循环往复的形式不断得到提高。例如,“整体感知”能力,不是说在感知内容之后才可以感知形象,在感知形象之后才可以感知思想情感,而是这些内容始终伴随着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发展,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循环往复”中把握标准的准确性和连贯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在不同情况下,研究者还需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第二,在以能力为主划分标准的情况下,相应的语文知识如何得到较好的体现。目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业标准”“积累”领域中设置了“语文知识”一项内容,包括了基本的词汇知识、标点符号知识、三种文体的基本常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汉字及汉语发展的基本知识等。然而,“学业标准”不可能将这些知识点逐一列出,而且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这些知识也应当是用中学、学中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结合学业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去完成。 第三,在制定学业标准时如何解决它的可行性问题。制定学业标准是为教学和评价服务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是唯一的凭借,而教材中又缺少学业标准制定的相关内容。在实际评价中,试题是重要的承载形式,学业标准制定的相关内容应该借助试题得以体现。为了解决学业标准的可行性问题,我们只能回到实践中去,同时启动相关的配套研究。 制定初中语文学业标准是推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事项。要做好这件事情,既需要理论支撑,也需要具体经验的参与。因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我们才有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初中语文学业标准。初中语文学术标准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构想_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学术标准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构想_初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