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图书馆的分工与协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图书馆分工与协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分工与协作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的社会劳动体系专业划分方式和劳动形态,它指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众多劳动者或部门分别从事各种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工作,通过相互配合、协同劳作来共同完成任务。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客观要求图书馆由全面地行使其职能,逐步向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图书馆协作之所以成为现实,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1.1 理论依据
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和考察社会化生产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分工与协作的理论,这对于指导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图书馆的分工与协作的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里,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基本观点,具体分析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的关系,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显然,他们把分工看作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马克思还进一步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生产工具的关系,他指出,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彼此不可分割的……工具积累发展了,分工也随之发展,并且反过来也一样。正因为这样,机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发明都使分工加剧,而每一次分工的加剧也同样引起机械方面的新发明。由此可见,分工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分工的发展,不仅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现,也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原因,生产力越发达,分工越细化;反之,分工越向深层次发展,则表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越高。
随着人类历史的向前推进,社会分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他的又一部巨著《资本论》里,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协作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在劳动过程中,协作创造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协作可以节约生产资料,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集体力;协作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竞争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从而提高每个个人的工作效率;协作可以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组织流水作业,使劳动对象更快地通过劳动过程的各个阶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协作可以同时进行全面作业,缩短创造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又能集中劳动力以缩小生产场地。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指出,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协作主要是通过变革劳动组织形式,来提高社会生产力。分工使劳动进一步社会化。分工不仅使生产过程在时间上相互衔接,而且使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在空间上并存,这样,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和用在这种转移上的劳动减少了,同一时间内可以提供更多的产品,因而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基本原理不仅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性,而且还告诉我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必须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生产的大协作,才能更有效地组织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图书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过程看,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分工与协作在不断扩展,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这一现实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工与协作理论的科学性。
1.2 实践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图书馆分工与协作。当今时代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与文字、电报、电话和广播等传统信息手段相比,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大容量和高宽带等独特的技术特征。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收集、加工整理和传递文献信息的方式和服务模式,为信息时代图书馆新的分工与协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图书馆内部来看,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使图书馆业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大大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由此带来了图书馆内部分工的变化和业务重组,新的图书馆工作体系取代传统的业务流程,新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应运而生,图书馆内部分工更加趋于合理、科学,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正在形成。从图书馆外部来看,网络环境的形成,对图书馆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为图书馆之间的业务合作搭建了数字化平台,通过网络系统,实现联机服务,使馆际协作成为可能,其意义超出了以往任何形式的协作。它使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程度大大提高,检索系统的易用性大大增强,其功能之强大,覆盖面之广,信息量之多,处理和传递速度之快,都是传统的协作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市场机制的应用优化了图书馆分工与协作。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直接发生作用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市场因素互相适应、互相制约、自行调节、自行组织的有机体系。按照市场供求机制的要求,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根据市场对信息的需要,去开发不同的信息产品,形成供求关系基础上的新的分工模式。按照市场竞争机制的要求,图书馆要想在众多信息机构、网络公司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具备竞争优势。各图书馆、信息机构之间的较量只能靠自己的实力,靠品牌。因此,图书馆必须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和优质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否则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扩大了图书馆分工与协作。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这一转型是建立在经济转型基础上的涵盖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一场综合性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基本特征是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实践更加丰富,发展的模式更加多样;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加活跃、生活方式更加多样;社会组织结构更加多元,社会联系更加广泛;文化发展正处在多种文明相互融会、相互激荡、相互借鉴的多元和多样发展的新阶段。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图书馆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近年来各地创办的各种新型的图书馆就是最好的说明,例如,各类型专业图书馆、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玩具图书馆、名人图书馆、电脑图书馆、国防教育资料中心、广告资料馆、包装资料馆、服饰图书馆、淡水养殖图书馆、桑蚕图书馆、作家图书馆、啤酒图书馆、风筝图书馆、鞋都图书馆等,这些五彩缤纷、独具特色的图书馆既是社会发展多样性的表现,也是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多样性要求,分工与协作的产物。
学科专业的细化拓展了图书馆分工与协作。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就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呈现出裂变的态势,新知识、新学科不断产生,学科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学科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比如:社会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从1838年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概念,并创立社会学这门学科,至今一百多年,这期间除了社会学本身得到了新的发展外,从社会学中已分离出来许多新的学科,如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这种新的变化引起了图书馆分工的变化。图书馆要对不断产生和发展的科学知识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和专业化管理,就必须在学科的划分、组织、管理的分工上做相应的调整,通过这种调整,促进图书馆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从而实现学科互补,形成图书馆专业工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图书馆加强馆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图书馆。
大众需求的增长加速了图书馆分工与协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对新知识信息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日趋高期望值的信息需求,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必须进行业务重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业务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加强馆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实现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特色化、专业化,全方位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
2 图书馆分工与协作的主要途径
2.1 更新观念是实现现代图书馆分工与协作的前提
实现图书馆的分工与协作,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一是系统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将是一个开放的、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将是一个社会化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图书馆都将是世界图书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功能互补,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担负起向社会传递知识信息、传播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二是开放观。图书馆必须克服以往只重体内循环,忽视对外交流的封闭、僵化体系的束缚,打破系统条块的自我封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局面,面向社会,构建全面开放型的办馆模式,变封闭的借阅场所为开放的信息传递中心,变静态的馆内服务为追踪经济社会最新动态的社会化服务,变图书情报系统分割管理为广泛联系、纵横交错的资源共享网络。三是互动观。世界各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相互融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应加强在文献、技术设备、服务、图书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等诸多方面的交流。通过交流、渗透与融汇,形成互动态势,在互动中实现互利、互惠、互赢。四是整合观。要充分认识到,单个图书馆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整合到更大的系统中去,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资源整合,形成最大的整合效应,发挥图书馆的整体优势,提高图书馆综合效益。
2.2 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现代图书馆分工与协作的动力。
传统图书馆工作方式制约着图书馆分工与协作向纵深发展,只有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的分工与协作。因此,应实施“科技兴馆”战略,加大投入,加强图书馆硬件建设,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图书馆,改善图书馆工作环境,提高图书馆现代化水平。首先,应切实加强区域性图书馆网络建设。发达国家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践经验表明:如果没有图书馆协作体的发展,就没有以后的图书馆网络。我国的北京、上海、广东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些协作网,为图书馆分工与协作与共建共享做出了示范。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纵向的系统内部的协作,实际上,从易用、共享和使用效益的角度来看,横向的联合和协作更为重要。因此,应确立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支点、覆盖周边地区性城市为节点,真正形成区域性网络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促进馆际之间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以适应区域性社会成员对文化信息多样化、多层面的需求。其次,积极探索联合技术攻关的路子。针对目前我国图书馆界、信息机构技术力量分散、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图书馆分工与协作应走联合技术攻关的路子,集中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资金优势,有计划地组织联合技术攻关,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数字图书馆和信息产品。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即将启动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开发建设项目,就是由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组成强大阵容,全面合作来共同完成这项宏伟的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2.3 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是实现现代图书馆分工与协作的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发展面临体制性障碍,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图书馆体制创新。首先,建立以制度和规则为基础的图书馆分工与协作模式。只有建立在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则基础上的分工和协作,才是具有保障的高效率的分工与协作。应强化图书馆馆分工与协作规章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在制定制度时,应根据我国加入WTO后服务贸易协定要求,制定有利于我国图书馆与外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补,促进相互协作、相互发展的制度和规则。同时,还应加强图书馆区域布局的战略性研究,制定推进图书馆区域性协调发展的相关制度。就目前看,重点要根据图书馆馆际之间分工与协作要求,制定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互联互动的相关规则、体现发展特色的相关制度、体现新的发展战略思维的相关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促进我国图书馆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的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其次,深化改革,为图书馆分工与协作消除体制性障碍。传统图书馆管理体制的纵向约束和条块分割,增加了分工与协作交往的壁垒,不仅极大地增加了交易费用,也降低了分工效率。因此,必须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激活体制活力。重点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代替行政性管理体制。通过友好协商建立资源共享的协作协调机制,构建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利用共同体,形成既有统一规划又有分工合作、既有全面布局又有各自特色、协调和谐的文献资源网络。再次,积极探索图书馆分工与协作新形式。随着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正在成立各种协作体和联合体,图书馆协作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针对我国各类图书馆在文献资料的收藏上各有侧重,在服务和功能上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同时又有许多重复的功能的实际,有的学者提出了采用动态联盟的方式,来加强图书馆馆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就目前我国图书馆发展的趋势看,主要应探索图书馆区域性的联盟、专业性联盟、图书馆与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的联盟建设的新途径。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业务关联、互惠互利的利益集合体,把分散的力量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化经营,提高竞争力。
2.4 运用市场调节是实现现代图书馆分工与协作的手段。
首先,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图书馆科学分工与协作。以市场为导向,能使图书馆分工与协作的项目与社会需求建立直接联系,为图书馆分工与协作的成果转化提供广阔的天地。因此,图书馆应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分工与协作的合作伙伴和项目,充分发挥竞争和供求关系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坚持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图书馆分工与协作面临的新问题。目前,图书馆分工与协作难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问题,许多图书馆囿于自身条件,总是希望通过付出后能有更多的受益,如果付出和得到的不对等,就会影响分工与协作关系的继续发展。因此,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加以解决。从运用利益机制的层面看,要在平等、互利、自愿的基础上,本着“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实现图书馆分工与协作;从运用激励机制的层面看,应采取鼓励、扶持、奖励的办法来促进分工与协作。对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图书馆,应实行经济性的激励,包括贷款、融资等办法,鼓励其发展。
2.5 注重效率是实现现代图书馆分工与协作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效率是指现有资源满足人类需求和利用的状态和程度,是现代社会一切组织需要解决的永恒主题。提高图书馆效率重在降低分工与协作的成本。一是投入成本。图书馆分工与协作在技术上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等专业公司所提供的各种专项服务,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劳动投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图书馆可以租用网络服务商高性能、高速度的主机,可以请系统集成商设计专用软件,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库交给专业公司去管理和维护。二是人力成本。图书馆除了必要的基本组成人员外,可用协议、合约、聘用、兼职等方式,按照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地组合和构建图书馆的人才库,并随时根据建设目标的变化,灵活、自由地调整人才组成结构,通过人才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体现集合效应。三是时间成本。将最新科学技术运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之中,从个体的工作职能上加快信息资源加工整理的速度,通过网络加速馆际之间、区域之间、国别之间的传递周期,缩短文献信息的生产、流通过程,增强文献信息的时效性。四是使用成本。图书馆馆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应简化手续,减少中间环节,减少馆际合作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费用,增强图书馆的易用性,提高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