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同论文,心理治疗论文,心理咨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心理咨询?
从字面上看,咨是商讨,询是询问。心理咨询就是来询者就自己心理、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心理咨询或辅导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诉说、商讨或咨询的过程。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中,来询者可以辨明心理问题的性质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向积极方向转化,最终达到增强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很接近的。二者有如下几点相同或相似之处:
第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都强调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
第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所遵循的理论和方法是一致的。在心理治疗中传统的三大理论体系是: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来询者中心疗法。此外,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森田疗法,20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的理性情绪疗法等各种理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都是通用的。
第三,咨询和治疗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理解尊重、保密、疏导、促进成长等基本原则在这两种工作中都必须遵循;对从业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也有同样的要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虽然是同一性质的工作,但这两项工作在工作对象、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第一,工作对象有别。咨询主要面对正常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如青少年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生的学习焦虑、职业选择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婚姻恋爱问题、成年人的子女教育问题和家庭问题等,都是正常人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得到帮助。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如神经症、精神疾病、性心理障碍、行为障碍等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咨询主要涉及意识层次的问题;治疗更多与潜意识打交道。
第二,遵循模式不同。在学校开设的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在社会群体中面向青年的心理咨询等主要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这类咨询主要遵循发展与教育模式,称谓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遵循医疗模式。因为它是医疗工作的一个方面,工作任务是治病救人,机构一般设在医疗系统,称谓是心理门诊;治疗方法除个别会谈外,还可以配合其他治疗手段。
第三,工作任务的侧重面不同。心理咨询贴近生活;心理治疗贴近疾病。咨询任务的侧重面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治疗任务的侧重面是对已经发生的心理疾病进行治疗补救,消除疾病,恢复正常。
第四,从业人员的来源有别。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的从业人员应有医学知识,特别是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因而心理治疗的从业人员多来自医疗队伍。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虽有上述区别,但这些区别都是非本质的。两者在许多方面交错、重叠、互有渗透,很难截然分开。咨询中有治疗的作用,治疗中也少不了咨询。这两种性质相似的工作,只是在某些侧重面和层次上有所区别而已。
心理咨询为什么有效
心理咨询分长远的总体期望和目标与近期具体的期望和目标。
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心理咨询,总的目标是为了促进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咨询或辅导,达到提高心理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在咨询过程中要帮助来询青年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在逆境或命运低谷中及时调整情绪,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成功的心理咨询往往能对来询者以后的为人处事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咨询或辅导过程中,来询者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获得了启示。
心理咨询的近期或具体目标是根据来询者的具体心理问题确定的。在心理诊断的基础上,对来询者的心理问题进行鉴别归类,根据问题的类别确定具体咨询目标。例如,来询者的心理压力来自学习问题,那么,咨询目标就应当定位于有关学习目的、动机、方法或围绕学习而产生的自尊感丧失等负性情绪的调整。假如来询者的心理压力产生于恋爱或人际关系,咨询目标就应定位于确立正确的恋爱观,调整对人对己的态度,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及怎样和他人和睦相处等问题。来询者如果是为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而苦恼,就应与医疗部门配合为其确诊疾病的性质,进行相应的生理和心理治疗,并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以促进身心疾病的早日痊愈。来询者之所以不惜时间主动上门求询,是因为他在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上遇到了麻烦,从而导致精神痛苦和情绪低落,因而排除心理困扰,使其恢复心理平衡是近期目标中的首要问题。
心理咨询为什么有效呢?
第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辨明心理问题的性质,以便对“症”下“药”,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第二,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可以倾诉心中的烦闷,询问不解的问题,使负性情绪得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
第三,在良好的咨询关系氛围中,来询者的潜能得到发掘,从而找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摆脱困扰的条件与对策,增强与挫折抗衡的能力,使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第四,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来询者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逐步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摘自董奇主编的《心理健康》一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